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上週五,“烏龍”再次出現。

從週末到本週,我看這個問題還是受到了一些關注,群裡也有人議論了起來…

2019-3-8,朋友圈在刷著各司三八節福利的時候(羨慕臉),還是有不少交易員開著多屏,盯著今天要出的進出口數據。

11:17 華爾街見聞報道:中國2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幣計)-16.6%,預期7.1%,前值13.9%。中國2月進口同比(按人民幣計)-0.3%,預期6%,前值2.9%。財聯社也有報道,預期值差不多。二級市場上,快速地,210被TKN下1.5bp,205下1.25bp。

斗轉星移,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手抖握不住鼠標,打字也因激動而易出錯,喊box的聲音是顫抖的……

我們知道債券交易,交易的是「預期差」,因此所謂媒體行情往往在數據日上演。

本週五這個情況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媒體行情了。在我不長的交易經驗中,這種「媒體行情」就出現過好幾次。但這行情來的快去的也快,翻翻我的破筆記本我怕自己因疏忽沒記全,因此這篇文章或許應該叫:覆盤「我印象中的」媒體行情

—————————————我印象中的「媒體行情」—————————————

首先還是需要聲明和定義一下(我恨不得把對各位的尊重和敬意P成背景圖):

我對為我們提供即時資訊的媒體均是抱有一種感恩和尊重的態度,不想被認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在這裡我只是想試著從交易的層面來探討「預期」(any預期和“我”的預期)與數據偏離較多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有可以把握的空間,或者手在這時慢一點可能更好?

我對研究員們同樣也是尊敬甚至是仰慕的,數據就在那裡,分析不分析,它們都在那裡,我純從數據分析,no judge。

「媒體行情」,我把數據公佈時急上急下往往完成在半小時之內的這種行情叫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我們現在是如此依賴即時資訊來獲取對活躍券走勢有重量影響的信息,一個數據或消息出來的影響………..(不然怎麼送交易日曆呢~?)

1. 2019年3月8日

11:17公佈了2月進出口數據

萬得版本:

中國2月出口(以人民幣計)同比-16.6%,預期+6.6%,前值+13.9%;進口同比-0.3%,預期+6.2%,前值+2.9%;貿易順差344.6億元,預期2500億元,前值2711.6億元。

中國2月出口(以美元計)同比-20.7%,預期-5%,前值+9.1%;進口同比-5.2%,預期-0.6%,前值-1.5%。

華爾街見聞版本:

中國2月出口同比(以人民幣計)-16.6%,預期7.1%,前值13.9%;進口同比(以人民幣計)-0.3%,預期6%,前值2.9%;中國2月貿易帳(按人民幣計)344.6億元,預期2523億元,前值2711.6億元。

中國2月出口同比(按美元計)-20.7%,預期-4%,前值9.1%;中國2月進口同比(按美元計)-5.2%,預期-0.9%,前值-1.5%;中國2月貿易帳(按美元計)41.2億美元,預期266億美元,前值391.6億美元。

盤面:二級市場上,快速地,4min內210被TKN下1.5bp,205下1.25bp。

看了眼賣方的預測,ZJ固收(出口-15%至-20%,進口-10%),GJ宏觀(出口-15%,進口-3%),GX固收(出口6%,進口4%),HT宏觀(出口9%,進口6.7%),ZS宏觀(出口-4.5%,進口4.8%),XY宏觀(出口-3%,進口7%)… 方差確實很大。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2. 2018年11月13日

16:45央行公佈10月金融數據

中國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 7288億人民幣,預期 13000億人民幣,前值 22054億人民幣。

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 6970億人民幣,創2017年10月以來新低,預期 9045億人民幣,前值 13800億人民幣。

中國10月M2貨幣供應同比 8%,預期 8.4%,前值 8.3%。

盤面:二級市場上,本已臨近收盤,當日下午資金已經徹底鬆下來,金融數據出來後,210最多怒下4bp,205下4.5bp,國債沒咋動。

當天被用到最多的標題是“腰斬”。看起來一年要腰斬好幾次…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3. 2018年3月9日

9:30統計局公佈了3月通脹數據

中國2月CPI同比2.9%,預期2.5%,前值1.5%;中國2月PPI同比3.7%,預期3.8%,前值4.3%。

盤面:半小時內,國債期貨跳水近2毛,170215上行2.5bp。

事後看,2018年2月份2.9%的CPI已是近5年高點,不管是從當日行情還是站在2018年的尾巴,當時沒有邊退邊收真是後悔呀,曾經有個機會擺在我面前… 這都是後話了。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算是進出口、金融數據和通脹各回憶了一個例子吧。我在這裡不是想說所謂的「預期」不準,賭數據、做波段,交易員大佬們肯定比我更在行。

在這裡是有一個想法竄進了我腦子裡,所謂“預期”,並不一定是“我的預期”。不少買方也會自己做預測,數據出來一看,和我的預測一樣嘛。哦?那是買還是賣?

——————————————「預期」準不準?——————————————

前幾天旭總寫了一篇《光大固收|惱人的春節效應》。主要是3月10日公佈了2月份金融數據,印象中很少在週末公佈金融數據,接著召開記者會,週一又在旗下報紙接受採訪,左解釋來右解釋去,也是操碎了心。2月金融數據又所謂的“不及預期”了,我看好幾家賣方也都對2月份金融數據進行了修正,想必大家也都發現了這個問題。

預測數據,賭數據,也是有「關鍵時點」的哦,大致是1-2月春節(春節效應)和10月國慶(中秋與國慶),這兩個浪起來的時間點。關鍵的數據大致包括GDP、通脹、進出口、經濟數據和金融數據。

扒拉了華爾街見聞和萬得的預期值與實際值數據,做了幾張圖。

再次聲明,了華爾街見聞和萬得(包括彭博)是survey式的收集調查,類似發文章並不代表平臺觀點,所以我不是當做過錯來討論的。

萬得版: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華爾街見聞版: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注:

①誤差=實際值-預測值,根據通常情況下(除被解讀為利好出盡、利空出盡、利多出盡的利空以及阿戈摩托之眼導致的無限循環外)實際值對10Y國開活躍券利率走勢的影響進行標註。

②紅色代表漲,即收益率下行;綠色代表跌,即收益率上行。

③誤差絕對值:GDP取0.1,通脹取0.2,進出口同比取1,貿易差額取100,經濟數據取0.2,金融數據取0.2,新增信貸取1000,理由?經驗之感…

④華爾街見聞數據扒拉下來缺失某些數據,如2018年以前的數據網站上沒有了。

結論:從幾張不那麼優美的圖中應該可以看出,GDP比較準,通脹尚且也還能接受,波動最大的是進出口了。

——————————————所謂「測不準原理」——————————————

想來想去,雖然很想避開不談,但歸根結底媒體行情是由預測值而來,這個歸因應該沒問題。

然後,「測不準」的原因呢?

寫到這我嚯的想起了量子力學的一個概念——“測不準原理”,也叫“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這是由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在192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大致說的是:

在量子力學中,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因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辦法是將光照到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開,由此指明它的位置。但,測量這一動作不可避免地攪擾了被測量粒子的運動狀態,因此產生出不確定性。由於觀察手段影響了觀察對象,所以,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精確地知道其中一個變量的同時,必定會更不精確地知道另外一個變量。

雖然說經濟數據被關注不會影響其本身的確定性,也就是不屬於測不準原理中的第一種,即非“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因為高頻數據、經濟學公式、統計指標和統計軟件就在那裡。而看起來更類似第2和第3種測不準原理,也就是“純粹客觀、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和“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

扯遠了,扯回來。

估計經濟數據的準與不準,或許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這數據能不能變?

比如GDP,2017和2018年目標均為6.5%左右,這兩年預測值與實際值相差超過0.1的只有一次,且是GDP的累計同比。2016年目標為區間6.5-7%,看當年數據妥妥0誤差。GDP預測,宏觀經濟學101中所學,按季度公佈,有數據,加加減減,其他我就不多說了…(惜命)

2019年目標定了個區間6-6.5%,並且強調淡化經濟增長目標,容忍度的提升也意味著,今年會怎麼變需要像我們現在盯著領先指標窺經濟底那樣緊盯著GDP構成了。

第二,這數據好不好算?

“好算”的數據,前面GDP算是一個,另一個例子可以舉通脹。不管是經濟預測的書,董老師的書,賣方研報都寫的很多了。為什麼說好算呢,我在這裡再班門弄斧一下。

首先,CPI構成及權重比較穩定,雖然權重是動態調整的,但大體在一個比較小的區間範圍內波動;其次,翹尾因素好算的,通過高頻數據+權重算分項對CPI的拉動和貢獻也是好算的;最後,預測的不同或許出在考慮季節性因素和新漲價因素上,不管是均值迴歸派還是動量趨勢派,或者叫做高斯/馬爾科夫派和貝葉斯派。我猜關於CPI的預測差距或許出在最後一部分,但總歸原材料多,好算,不像進出口波動大卻缺少較可靠數據。

第三,這數據可不可測?

說到這,我想起了另一個不恰當的例子,“薛定諤的貓”,想必大家都知道。

它是由物理學家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和毒藥。之後,放射性物質有50%的概率將會衰變並觸發毒藥,毒死這隻貓,同時放射性物質也有50%的概率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這個實驗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根據經典物理學,在盒子裡必將發生這兩個結果之一,而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

這就像進出口數據,這個數據看起來也是最難測,最「測不準」的。海關總署公佈出來,我們就知道了。公佈前,我們只能用模糊的字眼和相關不相關的因素去估計,甚至連推算都做不到,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影響因素... 除非是打開上報數據的盒子,否則測算起來相當困難。我們也看到進出口數據是實際值與預期值相差最多的一個數據,各預測值之間方差比起其他數據更大。

那麼給我們的啟示我覺得或許是,

首先預測值的收集是必要的,另外還需要比較“我”的預期和預測值的差距。因為這是為了交易而做,交易,交易的是「預期差」。

————————————「媒體行情」如何交易的幾點猜想————————————

有時可能會有人說,這不超我的預期呀,常有的現象,固收圈的大佬們都這麼厲害和優秀的。我不常有碰巧踩狗屎運蒙對的時候,但這時我往往失落在怎麼從來就沒有想過,超“市場的預期”但不超“自己的預期”時該怎麼操作,當然也就沒有試驗過甚至模擬過。

說幾點務實又務虛的想法吧。

1、看到數據播報再操作,勝率不高

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察。

在這裡我想先說說“非數據”的降準,2018年4月17號的夜盤想必大家記憶猶新,利率斷崖式下行在後幾次降準中均未發生,降準的邊際遞減效應十分明顯。後面幾次降準多發生在假期,比如6月24日降準是週日,10月7日降準是週日也是長假最後一天。

降準之後第一個交易日,6月25日,收益率低開,180205日內上行3.25bp,1811上行3bp,國債期貨下跌;10月8日,收益率低開,180210日內上行1.75bp,1819日內上行2bp但是,6月25日之後,債市連漲5天;10月8日後債券走勢波動。

這是我說的第一種“看到數據播報再操作,勝率不高”。解讀為利好還是利好出盡?現在來說或肯定是後驗的了,所以聽起來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消息出來怎麼解讀,似乎是需要結合所謂big picture來看的,僅看當日或者第一交易日的表現很可能被套或錯失機會。誰能想到4.17降準之後降出了加息的感覺,錢那麼緊;6.25之後連漲5天,但7、8月是回調的;還有10月降準之後210磨磨蹭蹭,但11月一舉突破了4%。

以及今天的市場,週末通脹中性,金融數據雖然數量不及預期,但市場似乎更多看到了結構改善指示的寬信用正在推進,再加上盤中資金一度緊張,一早買券幾乎是買在了全天(收益率)最低點。

第二種,是指日內公佈數據的情況。比如9點半公佈的通脹,通常在11點公佈的進出口數據等等。

就我個人的感覺,以及和同業稍微討論了一下,近期出數據後看到不及預期再去tkn,賺不了多少,甚至還可能虧錢(浮虧)。理由是自從2018年下半年經濟下行逐步兌現起,所謂不及預期的“利好”越來越弱。或許每次就下2-3bp,3bp甚至都感覺挺多了,很可能買到就在半山腰。

說點題外話,近期越來越多賣方都在說多做波段,話說今年的波段也是夠難做的。就說近期吧,上週傳降息傳的跟「真降息」也不過走勢如此了,結果呢,205(兩個205)也就10bp,新老券利差也遲遲沒有拉開,稍微錯過幾個bp,又該猶豫了,再一猶豫,這一波就沒了。今年做債券的交易,很容易虧錢的。

2、博數據,應在數據公佈前

好吧,這又是一條類似1+1=2的東西,我懂,簡直是上一條的鏡像。對於有些經濟數據來說,大佬們的預測很準,還是應該相信自己,算準了就買吧。這是一條鼓勁兒的思考。

3、「預期」的陣營九宮格

這裡應該是我們所說的,交易,交易的是「預期差」。怎麼比較和解讀我覺得輪不到我班門弄斧,這一點也更像是以上兩點的結合。也就是,看準了就買,提前埋伏,炮響再買則需要從更多維度來考慮了。我又想起了陣營九宮格,高低平,排列組合一下9種,其實很想簡單粗暴的把操作寫出來,但我怕被打

覆盤「媒體行情」,你的預期是誰的預期?


最後,我希望或許能在嘗試過策略後,拿出更有效更technical更practical的成果再來彙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