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提起鲁迅先生,只要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但他的两位弟弟,了解的人并不多。二弟周作人,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三弟周建人,著名生物学家,当过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三人并称“周氏三兄弟”

虽然三人命运各不相同,但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显著的造诣。为什么周家能培养出三个在民国时期影响力巨大的风云人物,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和殊荣?许狱从鲁迅的童年,找出了一些答案。

1881年9月25日,江南绍兴城内一个周姓人家,迎来长房长孙的出世。也许周家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子孙,未来的路并非像祖父和父亲那样登科仕途,痴迷做官;而是走上了学医然后又弃医从文的道路。

这个哇哇啼哭的婴儿,便是鲁迅。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金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周家在绍兴的特殊地位。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的鲁迅,无疑是幸运的,这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优越条件。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家里的四五十亩水田,加上做官的俸禄,使得鲁迅从小就过上了富家子弟的生活。

丰衣足食,自然少不了书香,周家的读书气氛相当浓厚。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小孩子非常喜欢的书。

从七岁起,鲁迅便开蒙读书,学的东西并非当时流行的《三字经》、《百家姓》或者《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而是祖父钦点的《鉴略》,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鲁迅等孩子,先是在父亲和本家亲戚的督导下学习,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内最有名的三味书屋读经书。这些经历在鲁迅后来的《朝花夕拾》中都有记载。

一个小孩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加上有个开明的祖父,以及既严厉又不古板的父亲,能够日日读书,并且还可以用压岁钱买自己喜欢的闲书来读,说是那个时代的小孩子能够享受的最好条件也不为过。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从《鉴略》开始,然后是小说《西游记》,再然后是《诗经》等书,都是鲁迅等孩子进入学堂前必学的读物。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介孚公的确喜欢《西游记》,平常主张小孩应该看小说,可以把他文理弄通,再读别的经书就容易了,而小说中则又以《西游记》为最适宜。”周建人也认为:祖父介孚公关于小孩读书的主张,“是比较开明民主的”。

相对祖父的开明,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却家教甚严,从鲁迅在《五猖会》中可以看到: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了,那是鲁迅遇到的一件盛事,因为东关的五猖会非常盛大,东关又离鲁迅家很远,出城还要走60多里水路。一大早起床,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也已泊在门外的河埠头,佣人们把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到船上。7岁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快快搬。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母亲、工人、长妈妈,都救不了他,他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背书,好在终于背出,才可以上船与家人一起去看庙会。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父亲虽然严厉,但却比经常打小孩的祖父更温和。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为这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子看。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不响地还给了他们,这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用做贼似的提心吊胆。

除了祖父与父亲的开明教育外,祖母也特别疼爱他。每到夏天的夜晚,都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是鲁迅。可以说,童年的鲁迅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鲁迅从小便性格活泼,机伶调皮。随着年龄增长,小小孩的顽皮也就逐渐发展成少年人的鬼脑筋,甚至是恶作剧。

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

鲁迅的对课成绩相当不错,屡次得到先生的称赞。

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你说我对什么好?”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

那人也真是呆子,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

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

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

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鲁迅在耐心的描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

正因为从很小的时候起,鲁迅就逐渐浸入了一个远非四书五经所能规范的精神海洋,他身上的许多发自天性的冲动,就不像现在很多被标准课本束缚住的孩子那样,一开始就受到压抑。才让他有一个欢乐而又自由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何首乌”、“覆盆子”,到《故乡》里回忆与闰土的点点滴滴,这些无疑是鲁迅一生的精神财富。


鲁迅:一个人的童年对其影响会有多大?



在这样一个充满童趣和学习生活丰富的的环境里成长,可以自由地玩耍,自在地读书,是当今无数孩童向往的生活。

然而面对升学、成绩攀比、补习班学习以及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流言蜚语”,孩子们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往死里学的命运。

父母们把儿女当作一个储存器,往里倒各种自己想放的东西,最后成什么样,他们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要让孩子多学东西,才能赶上别人家孩子的脚步。

而孩子们往往会以哭来发泄不满情绪,但都被霸权的父母无视,最终以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来结束。

对此,许狱想起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真的吵得他们自动醒了,过不久还会继续沉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