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红楼梦》里的女子,用贾宝玉的话来形容,她们都是“水”做的。也就是富有灵性、蕙质兰心的女子,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伴随这些“灵气”而来的,自然也少不了“心机”。有的心机用在与人交往上,有的用在争风吃醋上。一时间确实百花争艳,大观园内,也称得上集心机之“大观”。

《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那么,这么一大群女子中,谁的心机最深沉呢?说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熙凤。

确实,王熙凤精密泼辣,行事老练,管理着这么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这样的人要说没有心机,是说不通的。

但是在我看来,要说王熙凤的心机,和一个人比起来,那倒是真有大巫见小巫之别了。这就是宝玉身边的大丫头袭人。

关于袭人,历来很多读者对她的评价使褒贬不一。我认为,通过原著中的描写细节,连贯起来全方位解读袭人的话,说她是一个“心机女”,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袭人,贾宝玉眼中“花气阴阴香袭人”的袭人姑娘,没有晴雯那般乖巧,却也不失灵性的女子,真的如此不堪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袭人曾经有几次离开过宝玉身边。其中最长的一次,就是“袭人葬母”那一段,貌似从第五十一回开始,连续两三回都是说的这个过程。

记得袭人回去之时,曾经细心打扮,甚至不惜捡出自己最华丽的衣饰穿上。这样子,哪里是一个回去探望濒死母亲的女儿?根本就是回家省亲的王妃!

《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按照袭人一贯的说法,“我不在就有故事”。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让大家有点意料之外了。

首先是晴雯和麝月两人,袭人不在,宝玉身边出现了空隙,岂有不乘机越位之理?如是,晴雯的勇补孔雀裘折腾得奄奄一息,虽然伤了身体,却和宝玉之间的感情渐渐升华。

袭人此时回归,宝玉的心情正郁郁寡欢呢,甚至因此而缺席了大观园的诗社之会。要知道,宝玉最是贪玩,诗社起社这么热闹的事都能缺席,可见确实是心有戚戚焉。

袭人回归,本事一件好事,但其表现出来的态度就值得玩味了。一改去时之态,“常常思母含悲”,每在无人处偷偷垂泪。这是为何?

我认为,这还是袭人一贯的行事风格:示人以弱,让人不起提防。

要知道大观园的女子,基本都是“成了精”的,哪一个不是蕙质兰心,七窍玲珑,而限于身份,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大丫头而已,虽然比下有余,比上却是大大的不足。何况,一大班小丫头虎视眈眈盯着自己的位置呢。

《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于是,袭人一贯就喜欢“装佯”。让人觉得自己楚楚可怜。要知道,人都是更容易同情弱者得。而这个方法也确实百试不爽。

和晴雯的张扬截然相反,袭人的弱势出了名的。甚至曾经还“装病”以引起宝玉的关注,伸直看到晴雯生病,还冷嘲热讽说“是不是心病”。这自然和袭人的出身有密切关系。出身卑贱者,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怜爱。

但是,袭人此时的“头痛垂泪”,真的是为了思念母亲吗?我倒认为,袭人 “垂泪”这个动作,只是为了惹起宝玉的垂怜,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要知道,袭人已经离开很长时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怕的就是疏远。自己离开之后,晴雯麝月的所作所为,即使没有看到,用脚趾头也能想到。此时不用点手段,更待何时?

当然,母亲的去世,或许也不能完全抹杀。毕竟,袭人母亲去世前的那番话,母女之间的芥蒂,应该已经消除殆尽。但刚好作为一个媒介,这样表现出来的“悲”才更真实、更让人关注。

尤其是回来后,看到宝玉房间的布置,并未因为自己的不在而凌乱,反而比自己在时更显得井井有序,这一切,自然是晴雯麝月的功劳。袭人作为宝玉身边的第一丫头,岂能没有危机感?

毕竟,袭人自幼就不被母亲看好,甚至还被父母卖到了贾府。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她父母当年不卖她换钱,说不准此时的袭人,还是一个放羊女罢了,哪有如今在大观园的风光体面。

《红楼梦》里,她是真正的心机婊,王熙凤也稍逊一筹

但人性就是如此,善于记仇而不善于记恩。分开十几年之后的母亲,就这么短短的十几天相聚,然后就天人永隔,你能说母女间会有多少真情?这恐怕也难以服人。要知道,十几年来,大观园的袭人,倒是一贯沉着冷静的很。

所以,在我看来,袭人真不愧是《红楼梦》里心机最深的女子。即使王熙凤,在心机这个方面比起来,都要自叹不如。不知道您有何高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