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美藥業事件想到的

都在譴責康美藥業,我想,康美這種手法全市場不止他一家,他既不是開創者,亦不是終結者。為何我們的市場環境和土壤,變成了鼓勵大股東、實控人去不斷挑戰和逾越監管底線?肆無忌憚的侮辱投資者的智商?

在我看來,康美事件首先要反思的是監管層!我們的制度到底有什麼問題沒有!還是說僅僅因為我們的監管力量、監管能力、監管水平不行?

我想,依靠證監會和交易所那幾苗人,拿著參公事業單位的那點微博收入,是很難聚集一流人才的,更難以同各路(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等)高水準的“高手”作鬥爭。上市公司、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一旦形成利益聯盟,我們的這點監管力量很難從外部進行有效監管和監控。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總不能任由他們無法無天吧?我想,還是要靠“利益驅動”的機制,發動市場和群眾的力量。

此話也好理解,監管隊伍一個月拿著幾千或萬把塊的工資,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去盯著這些機構、上市公司。那麼,如果給予市場其他主體足夠的做空機制和獲利空間,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的獲利空間,就會出現大量類似中國版的渾水Muddy Water、香櫞Citron等,他們就會有動力去揭開上市公司的這些醜聞,通過做空賺錢,甚至一份有力的做空報告,可以賣幾百萬、幾千萬。這就解決了誰去盯著這些公司和機構、誰有動力去盯著這些公司和機構的問題。我想,有了這一方鉗制力量的存在,誰也不敢在市場肆無忌憚了。

但是,為什麼我們這種機制推進速度比較慢呢?大家都懂的,面上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為了給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其實,這種保護最終走向的是,更多的康美似的公司不斷走向“賬面”漂亮,最終是“無恥”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因為,監管層問計於誰?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收割韭菜的鐮刀。鐮刀們取得了一致性,誰都願意維持好那些不能抬到檯面上的玩法。這就是我說的,監管層應當用超級高薪聘請一幫熟悉市場潛規則的資深人士,既給錢又給官職,玩法絕對不是現在這樣。

所以,康美事件之後,我覺得監管層最應當要做的是,要想辦法讓鐮刀們分化,要讓鐮刀手盯著鐮刀手,那樣才有可能建立一個規範的市場。

但是2015年以後,證券市場創新幾乎停滯,科創板雖然在高層力挺下推出,難免最後會被改造成鐮刀們希望的樣子,畢竟制度設計者們是經常召集利益集團們一起開會探討科創板的頂層設計的。比如,我說過的“科創板T+1疊加融資融券以及前五日無漲跌幅限制”這一條,就是一臺對中戶和散戶的超級收割機,我不斷說、反覆說,可沒人去改。很多童鞋不信,我想不用多長時間就能見分曉。

管理層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個股期權、多品種的股指期貨,投資者門檻的降低等等,都需要不斷推進和完善,一個自由做多、做空的市場,一個公平做多、做空的市場,一個對所有市場參與者公平的交易制度,一個能鼓勵專業人士有動力去揭短的市場,才是真的透明化的、市場化的、科學的、遵循規律的市場。

說句題外話,肯定有同學想說當年的權證,我想,權證並非一無是處,當年被廢,一是品種越來越少,炒作越來越濃,二是槓桿率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解決這兩個問題,權證依然是個好東西。

從康美藥業事件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