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大美西部观察:立足西部,放眼世界;关注民生,传递有价值的资讯,发布经典文章。

编者按: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给一生和自己一起栉风沐雨、同甘共苦的妻子写的回忆文章,正如他说: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他们走过的艰辛年月,烙着时代的印痕,读来令人动容。语言质朴,情感厚重真挚,生活气息浓郁,富有“乾礼”地域特色。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题目:顶梁柱

作者 赵志锋

一九六0年正月初四,耿妻和我结为伴侣,我俩已共同生活五十九年。她,1943年7月3日出生于县城西北关,后生活于城关东徐村。比我小两岁。回忆过去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时时想起她的一生,使我千头万绪,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不能忘掉。她辛苦勤劳一生,她,是一个苦命的人,是个很可怜的农家主妇,她是我全家的“顶梁柱”。要知道,就是她带来的福气,救了我全家人的命,改变了我家祖先遗留的贫穷可怜的家境。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我家祖祖辈辈在本村都是最贫穷的一户,本乡十头八里,乡亲众邻,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结婚时,本村同一天有四青年操办婚事,其他人家庭都比较富裕,条件较好,唯我举行的结婚仪式最简陋而平常,不如别的几家。房内太寒酸了:旧房一小间,仅四个平方,破烂不堪,家具摆设:借肖东二姐红木箱一 个,借邻居孙德月木梳匣一个,借胡都村小学木条桌一个,一床被褥,一盏油灯,再无别有,一片凄凉贫境。到了中午,简单酒席应酬客朋好友,无钱割肉用的鸡肉是在村外城壕捡来的。婚后三天将借来的东西全归还给人家。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婚前,全家人的穿衣都靠大姐和二姐手工缝做,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我是黑老粗布棉袄、棉裤一身,白粗布袜子一双,一穿就是半年。父母年龄大,身体不佳,生活十分艰难。

婚后不到一月,正值兴修水利时期,生产队嫌我家一直没人上工地,她就被派往泔河工地打坝,一去就是半年有余。在工地参加突击队,昼夜大干打擂台,苦干又实干, 成为先进模范,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我当时正是上学阶段,在赵镇高中读书,学校离家十里,去学校时一次要背够吃一个礼拜的锅盔。每逢星期天,她就要从工地回家给我烙馍,她不停就得赶紧上工地,十分辛苦,她若不回来我就要挨饿。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六十年代也怪,家穷了,一切都没有了,没粮吃,没衣穿,没柴烧。

当时处境:两个老人都年老多病,卧床不起,三个孩子均年幼无知。她身单力怯,既要急着参加生产队下地坚持劳动,多挣工分,又要伺奉二位老人,给父母亲端吃端喝,还要管好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她一人承担,村西边有一陡坡,斜45度,给地里拉粪,她一人拉一架子车,每天并不比男劳少拉,能不辛苦吗?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由于劳弱挣的工分少,每到分配季节,她才看队长眼色行事,往往等给别人把粮分完,她才夹着口袋去,分的粮数量极少,简直是糊口不及。

家里经济条件差,连竹子电壶都买不起,儿女在两三岁时,睡到半夜,连口开水也喝不上,只得在天刚黑舀一碗凉水,放在炕顶头,半夜起来,喝上一两口,不冰就行了。

因没柴烧炕,又没有电褥子和取暖设备,炕上没有铺的,是净席,几个娃晚上往往把裤子尿湿挨冻,真是“三娘教子”中说的“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不时还要用身子去暖干,十分可怜。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母亲患有精神病,一次到卢家我大姐家去,途中迷路,跌入小河水渠内,她得知后,便赶紧去渠岸,独自一人费了很大力气,把母亲拽上渠岸,用“地古楼”(方言音,编者注)木车推回。

过去睡的土炕是用炕坯做的。一个三伏天,我从单位回来,在村北打麦场里打了(做)十几个炕坯后,去上班,我一去就是一月四十天,因工作忙不能回家,一天晚上半夜三更,天空乌云四起,电闪雷鸣,她怕把做成的炕坯下湿损坏,黑夜漆漆,一人赶到场里,硬是一步一步的把炕坯摞到场北边土窑里。完时天已快亮,当时她单人一个,身无力气,又胆小害怕,硬是坚持搬完,才回家休息。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平时想吃个蔬菜都十分困难,看见辣椒觉得很香,但没有啊,只得在墙角老鼠窝内,用竹棍往出掏着找寻老鼠拉的辣椒。一天,街道来了一个卖菜的,想买没钱,便向当场村西头一邻居提出借两毛钱。人家看她人穷,直接拒绝说没有。事后,西头那邻居和别人说闲话提起此事时说:“我把钱借给她,她指啥给我还呢?”这说明没钱了多么的可怜,她一想起此事就伤心落泪,为这句话难过了多年,伤心极了。

她勤劳一生,一年三百六十天都闲不下,勤快利撒,干净卫生,性格心直口快,心底良善。

就是因为有了她,使我全家才渡过了困难时光和艰难岁月。有了她,二位老人才能吃上一口热饭,儿女才能健康成长。我家的生活才得到了改善。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我原在老屋时,住东边厢房,是解放前老祖先留下来的,破旧不堪,遇雨天,上边大下,房内小下,简直无安身之地,实在无法居住。后只得坼掉老房,花100多元,另盖起了新房,以后又盖起门房,逐日好转,于1979年又申请新庄基,在村外涝池岸北边花1000多元盖起了三间大房,“砖刷头”,十分美观,周围四村人都很眼红羡慕。这几次盖房我因工作忙,在单位上班, 顾不上,全是她一人操办,劳累辛苦极了。1997年在县城市政东街盖楼房时,她日夜坚持, 晚上独自一人半夜在工地守候看管。门窗四十几合,都是在夏季炎热天请匠工做的,她不怕酷暑,为匠工做饭,一做就是一月有余。到了2001年在本村另盖房时,她又和我共同不辞辛苦,一月多时间把前后房全部盖完,这些都离不开她的功劳。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她对我十分关心,问饥问暖,做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使我终生感到幸福和自豪。她性格开朗,思路敏捷,考虑问题周到,深思远虑,事事有主见,为这个穷过活付出了一生的代价。儿女的成长和她的关心怃养是分不开的,父母安度晚年和她的孝敬是分不开的,我能安心单位工作和她的谅解是分不开的,家中数次盖房和她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有这个美好的家园和幸福生活于她带来的福气是分不开的。有她,我就能吃饱喝好;有她,我就能穿好戴好; 有她,我就能心情愉快;有她,我就感到幸福快活;有她,生活就有奔头。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遗憾的是,她英年受苦受累,晚年染病一身:高血压、失眠、头疼、腰腿疼,严重的是患了腰椎间盘突出致椎管狭窄症,后形成椎间盘滑脱,到处医疗无效,疼痛难忍。经赵华一再坚持,于2014年10月份在咸阳做了钢架固定手术,她和病魔作斗争,硬是用命坚持下来了。

她在我家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主妇,而是我家的顶梁柱!

礼泉赵志锋:这是我为老伴写的一篇生活记载

作者 赵志锋

作者简介:赵志锋,男,1941年出生,高中文化程度,礼泉县昭陵人,一生从事公检法工作,平时爱好写作,闲余时间拉二胡,练空竹。

注:本文所配照片由作者赵志锋先生和吕建平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