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垂柳开始抽枝发芽,迎春花吐露娇蕊芬芳的时节,我亦念起自己生日季曾畅游的温婉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自古孕育出多少墨客雅士、画家文豪,它是诗人墨客的圣地,也是王侯达官的温柔乡;古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可见扬州的繁盛程度。有了扬州,便才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有了扬州,也才流传出杜牧、欧阳修,甚至隋帝的风流。假如扬州是一位男子,必定是风流倜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设若扬州为一佳人,则无疑是温婉古典、娉婷窈窕、才艺双馨的佳丽闺秀。

抵达扬州,入住皮市街芝麻巷,朱漆木门、老式家具、典雅根雕,以及芝兰芬芳的小院,都给人带来一种挥之不去悠远的历史感。自深巷辗转走出,与芝麻巷毗邻的皮市街,恰好位于扬州园林双璧——何园和个园之间,别有风情,又闹中取静。细细浏览路边的精品小店,或在咖啡厅轻啜一杯香浓咖啡,扑面而来则是一股清新自然的文艺气息。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在巷口南端享用一餐地道的扬州小吃后,步行不足一公里,径直抵达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何园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又称“寄啸山庄”。园林原主何芷舠由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官任卸任至扬州,花费13年时间建起这座亭台楼榭、曲折婉约、中西合璧的深宅园林。何园占地1.4万平方米,通过1500余米的复道回廊,将东、西两院和片山石房等独立结构有机衔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四通八达、立体通透的空间感,堪称扬州园林的典范之作。

如今的何园,完好的保留着古典建筑和园林、园艺之美,传承了典雅清丽的风骨;又因着园林中罗裙秀袄、巧笑倩兮的古典女子,以及当地民俗艺术家现场演绎颇具古风的扬州小调,更添一种深厚美好的文化底蕴;这种对人文历史鲜活的复原,似乎将我带入那个萦绕千年、繁华如梦的老扬州。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皮市街以北的个园,比何园更古,于清嘉庆年间(1818年)由扬州盐商改造而成。园内遍植秀竹,将“竹”字拆解开来,便是“个园”名字的由来。个园以“四季山石”为主题和特色,分别用十二生肖石、太湖石、黄石、雪石造景意蕴四季,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被园林界泰斗陈从周称为是“国内园林孤例”。园内以宜雨轩为中心,抱山楼、清漪亭、住秋阁、觅句廊等主要景观点缀其间,四时不同景,巧思细腻、意旨新颖,颇具研究与观赏价值。

时值金秋,一入个园,万杆青竹丛中一株红枫,远远的便夺人目光,赫然映入眼帘,点染出个园绚丽多彩的明静清秋。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依依惜别个园,步入毗邻东侧繁华的东关街。步行街上潮流时尚的文艺小店和玲琅满目的传统美食,无时不刻不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和食欲,让人流连忘返、跃跃欲试。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沿东关街继续前行,直抵河岸,便是扬州辖内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河段。此时,夜幕降临,两岸的景观灯已悄然点亮,华灯初上、灯火通明。码头边,靠岸停泊着一支雕栏画栋、活灵活现的龙船画舫。上了船,即可畅游美丽动人的大运河。两岸是灯红柳绿、幽暗静谧,河面则波光粼粼、流光溢彩。不一会儿,面前横卧的一座霓虹闪烁的廊桥,由小而大,迎面而来;而龙船则飘飘然轻快的掠过拱桥下的水面,潜伏其下,继而又迅速出现在桥的另一边;桥侧大红灯笼低垂下的穗子,似乎近的伸手就可以摸得到。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在南门遗址码头离船登岸,趁着夜色,依旧步行;辗转游览了历史悠久的扬州大学,以及座落于闹市区大名鼎鼎的文昌阁。暴走了一天之后,来一次正宗的扬州扦脚,身心彻底放松。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扬州是我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淮扬菜清鲜平和、咸淡适口、南北皆宜,其中的食材,便是以淮安和扬州的河鲜水产为主,辅以精湛高明的刀工而著称,细致精美、格调高雅。而扬州当地特色美食小吃也是名扬天下、数不胜数,蟹粉狮子头、扬州炒饭、三丁包子、千层糕、虾仔饺面、扬州春卷、煮干丝,等等等等,让人食前垂涎欲滴,吃后念念不忘。于是游赏扬州的第二日,不能免俗的在冶春茶社享用了一餐地道的扬州早茶;顺道在毗邻的“钟书阁”书香浓郁的氛围中,感受了精神领域的一次文化盛宴。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乾隆元年,余杭诗人汪沆自钱塘至扬州,在饱览瘦西湖美景之后,便赋诗一首,“瘦西湖”自此而闻名。瘦西湖,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联结起来,形成带状景观,并始终与京杭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

到扬州,不得不游瘦西湖。“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二十四桥箫管歇,犹留明月满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胜枚举的古典诗词,自古便将瘦西湖的美景与扬州城的盛衰连缀在一起,叫人不胜唏嘘。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承载了扬州多少世代的浮华,瘦西湖的明月光又照耀过多少痴男怨女和离愁别绪,没有人记得清楚,空留一池湖水悠悠。

十月金秋,扬州也凉意来袭。秋风里的瘦西湖,杨柳依依、彩菊缤纷;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才赏绝世独立的“钓鱼台”,又见端庄别致的“五亭桥”;还有那徐园、白塔、月观、凫庄、望春楼、万花园、二十四桥……数不尽的风景,如诗如画。忽然一缕微风拂过,吹皱一池秋水,更为瘦西湖平添了无限的绰约风姿。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自瘦西湖南门入,游览至北门出,又取道参观位于蜀岗之上的大明寺。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因此而得名;隋朝、清代一度改名“栖灵寺”。大明寺大师云集,香火不断。为纪念六次东渡、圆寂1200周年的唐代鉴真大师,1963年,中日两国共同奠基,在大明寺内建造起一座鉴真纪念堂;此外,还有梁思成设计、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遗址碑,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以及日本天皇所赠铜香炉等珍贵遗迹和文物,都使大明寺特色突出、与众不同。

历尽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感受扬州的色、声、香、味、触、法,体会扬州2500多年的深厚底蕴和文化特色,记忆犹新、意犹未尽。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忆中维扬——扬州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