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穿越时空的戏曲~

“黄杨扁担软溜溜那么姐哥呀哈里呀,

挑一挑白米下柳州喂,

姐呀姐呀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

姐呀姐呀,下柳州来么哥呀哈里呀。

……”

一首蜚声海内外的重庆民歌《黄杨扁担》,以最原始的花灯小曲唱法先后被李双江、蒋大为等多位著名歌唱家唱响全国。这首民歌出自重庆市秀山县,是秀山花灯音乐中的一个小调。

秀山花灯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苗、汉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历史悠久,遍及全县各村寨、城镇,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秀山花灯,穿越时空的戏曲~

根据史料记载,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唐宋时期,秀山五姓随士官向朝廷进贡,带回红灯两盏,视为神物,围灯歌唱舞蹈,当地人称“跳跳团”,这遍是秀山花灯的“源”。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吴、闽、秦、楚的百姓来到秀山利用自己的文化,将“跳跳团”加以改造,“哪一寨花灯跳得热闹,来年就会丰收太平;哪一家花灯接得多,来年就兴旺发达”,于是从那时起百姓年年跳花灯。国民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时期,京剧、川剧、辰河戏、灯儿戏相继传入秀山,许多花灯艺人爱上了新传入的戏曲,他们开始将戏曲的唱腔融入了花灯。当花灯遇上戏曲,二者音律彼此交融,艺术的升华得以实现。一部分艺术家将戏曲的唱腔融入了花灯,促进了花灯的发展;一部分艺术家在华等值增加了道白和情节,促成了花灯戏的诞生。再后来,花灯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秀山花灯,穿越时空的戏曲~

时间会带给文化最厚重的献礼。中国成立之后,秀山花灯登上了省会和国家舞台,花灯音乐传遍全国。2006年5月20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