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古法養生十三則

心注尾間 頻聳兩肩

其文(下有解):

此段功夫,乃為初行上言輩救弊之法,亦養生家必行之作用也。蓋心者神之謂也,果如上言而極行之,其真炁自能攻穿尾閭,暖氣衝脊,層層烘升,自達顛頂,原無事乎心注而頻聳也。但彼初學之士,真氣既衰而神力又薄,其尾聞之關閉塞而勿開,夾脊之節二十有四,其間積痰,節節有之,苟不仗此有為作用,其穿關也固不易,而欲節節通升,焉能無阻?然事又不可中止,倘此尾閭不開,則所有精不固,而所降留之氣豈肯安駐腹間?不變為腹脹脅疼,舡痛痔漏,則變為氣忡心怔,小則亦必變為牙疼眼赤頭眩等症。幸而關穿脊達,倘或中住,則有發背對口腦疽等患。是以先哲開此不得已有為作用,以解種種之厄。其訣乃一意神注尾間,而於糞門作忍大便勢,其氣則縮而提矣。如是行之,尾關必開。我則以頭稍向前面,而又用意自下提上,聳其兩肩,則其氣自從央脊節節上升,升一節則加一提聳之功,直覺此氣已到玉枕骨問,則可從事於下文之所示也矣。

道家古法養生十三則 | 心注尾間 頻聳兩肩 | 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此一段功夫,稽即《丹經》所稱黃河逆流一步玄訣。然其關有三:尾間一也,夾脊二也,玉枕三也。 今猶三關僅通其二雲, 我故日過此關尚須從事於下所示者, 以有玉枕一關耳!

其意:

此段功夫,乃為初行上言輩救弊之法,其上言是什麼?見此:

而此篇,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如何才能更加順暢的讓“真氣”循環。我們知道人體任督二脈代表著陰陽循環,那麼交界處在哪兒?

就是在尾閭穴處,該穴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道家古法養生十三則 | 心注尾間 頻聳兩肩 | 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為何它如此重要?如同尾閭二字,其實在古代傳說中就是海水所歸之處,《嵇康》言:尾閭,水之從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

也就是說,該處是水的彙集之處,我們要知道,在人體之中,有兩物可以循環,一者水也,一者氣也,只是水沉氣升。

也就是說,水往下流,故而在這任督二脈的最低處,也就是水液的彙集處,所以當我們把心思注入到這裡的時候,其實有兩層含義,一來,心念在此便於梳理陰陽,二來其實也是一個取巧的法門。

在道家丹學之中,我們都知道腎水心火匯聚於下丹田,化成氣息,遊走任督二脈稱之為小周天,但是其中有一節,從下丹田至尾閭間的是氣,也就是氣往下走,這本身是違背氣升的規律的,故而丹學難也。

但若是單單養生,單用心力注於水本沉降的地方,自然簡潔方便,而心在五行之中屬於火,以心火蒸水,正是化氣之法。

道家古法養生十三則 | 心注尾間 頻聳兩肩 | 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再有聳肩一節,實則為了輔助其氣沿著夾脊上升。

正如文中言:夾脊之節二十有四,其間積痰,節節有之,苟不仗此有為作用,其穿關也固不易,而欲節節通升,焉能無阻?

其實背後本身經脈不是通暢的,就好比肌肉一般,我們不鍛鍊它,就會萎縮,甚至“糾結”在一起,夾脊亦是如此,因為我們不用,所以會有氣滯,化作溼滯,這就是文中說的痰了,而在心火煅燒之下,氣息上行的時候,這些就是阻礙。

但是聳肩的動作卻可以幫助氣息上行,衝破這個阻礙,這就是本節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