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苏东坡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眉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读后感悟:

一、分手是注定的,逃避是没用的。

圆泽既知必为王氏之子,躲三年而不相见。及与李源相交相知,为遵循朋友之意,而不得不感慨命运身不由己。见王氏,不得不去李源。二人缘分,此生不过数年。命里注定的离去,李源还是推手。情深缘浅。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二、分手后的约定,近距离的愿意实现,事隔多年的存在变数。

圆泽李源生死别离,两个约定:三日后的以笑为信,十三年后的天竺寺外相见。前者如愿,后者落空。不甘愿的分手,总有那么几个撕心裂肺无可化解,便有了次次约定,期望再续前缘。三天后的容易实现,十三年后,时过境迁,心随事移,相见容易,相守实难。即便如二人一样,如期赴约,却终不得一见,绕梁回旋的告别之音莫若此生永不相见: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即便李源心有不甘,再问,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一句尘世未了,一句修行不够,一句还会相见便是直截了当的拒绝。此时最后一句的乃复相见,比起13年前的约定,已是镜花水月,无限沧桑了。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三、想见不能见,转身便是轮回。

相见不如怀念,委婉的决绝,的确是此生不复相见了。而圆泽之后的自唱自吟:“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已不再是和李源的对话,此间流露出的世事无常,和对无果因缘的无奈让这段唱词不过是段内心的沉吟。千言万语,百转千回,想要诉说,从何说起?一个转身,落寞悲凉又不知心向何处,即便李源近在咫尺,这百般心情从何说起?千山万水,逐一走遍,不知是否在广阔的天地中,能否忘了了生生世世的牵挂。那只有:“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四、开悟,必经多年情感的折磨。

李源一生,多次开悟,第一次开悟源于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在被当朝抛弃的情况下,在寺里修行。此间,结识圆泽,游山玩水,相交相知。此番开悟,不过逃离世俗,躲避烦恼,寺中修行,恬静自在。而二次开悟,则源于圆泽。亲眼看他离去,彼此相约,如期赴约,相见未果,又被圆泽的开悟所深深刺激,这次,想必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从此看破世情,即便朝廷给予官职,也了然拒绝,八十逝去。人的一生,事事难料,每件人,每件事,都可能是个引子,悟到了,从点点滴滴到大彻大悟,总要经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灵感悟。

苏东坡笔下的三生石——《僧圆泽传》

五、需要解脱,只能超出轮回,想要超出轮回,只能放下。

故事里,李源和父亲,王氏和圆泽,圆泽和李源。父亲惨死,李源开悟,结识圆泽;圆泽因了王氏,远离李源,自此开悟;李源苦等13年,听到开悟了的圆泽的声音,从此大彻大悟。二人放下了对彼此的惦念和人生的觊觎,不再仅仅停留在“以笑为信”的轮回约定里,这才是彻底的解脱。所以《出曜经》里有一首偈: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 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讲出了生死轮回的本质。爱与被爱,恨与被恨,惦念与被惦念,都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如同一再的中箭,带着层层伤痕生生世世轮回,总是要站在三生石上,逃不出因果报应。所以,如圆泽一般,彻底放下,永不相见,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彼此大彻大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