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2005年7月21日,我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一次性調整2%之後,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了穩中趨升的走勢,彈性明顯增加。在醞釀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時,曾有一種觀點認為,上世紀90年代日本出現經濟停滯與80年代中期廣場協議後的日元大幅升值有很大關係。當前人民幣匯率也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在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過程中,如何防止重蹈日本的覆轍是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將2005年7月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後中國經濟運行情況與1985年日元大幅升值以後的日本經濟進行對比,並就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一、廣場協議後的日本經濟

1985年,日本由於經常項目長期順差,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美國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日本採取了多種措施增加進口,自願限制出口,以縮小對美貿易順差,但效果不明顯。1985年9月,里根總統首次援引美國《綜合貿易法》中的301條款授權對日本進行報復。9月22日,美、英、德、日、法五國達成"廣場協議",之後日元開始大幅升值。日元升值後,日本經濟在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表現差異較大(見表一)。

表一:廣場協議後(1985~2000)日本和匯改後中國的經濟情況對比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資料來源:CEIC和IFS。其中:1985年的匯率為9月份數據,1995年的匯率為一年中最高點數據。土地價格指數中日本以六大城市土地平均價格計算,中國以70個大中城市土地平均價格計算。中國2005年1-7月數據中,資本項目為1-6月份數據; 2006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為1月和2月的平均數;上證指數為5月12日的收盤價;進出口貿易採用海關統計。

從短期(1985-1986)看,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1985年9月23日到10月1日的一週內,日元兌美元升值11.8%,當年升值25.2%。1986年5月,"七國集團"召開東京會議,再次確定日元繼續升值,當年升值26%。1986年底,日元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較1985年9月分別上升了38.3%和30.3%。1986年,日本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6.9%下降到4.7%,企業利潤平均下降了3.1%,失業率由2.6%升到2.8%。但物價相對平穩,消費物價指數僅上漲0.6%。外貿出口較1985年下降了16.8%[footnoteRef:1],但由於經濟增長放緩,進口降幅更大,貿易順差達到創記錄的912億美元。外匯儲備比上年增長59.3%,達到422.4億美元。日元升值使企業加快海外投資的步伐,1986年日本海外直接投資額較1985年增加了141億美元,相當於1980年的近3倍。為減輕日元升值帶來的經濟緊縮,1986年日本央行分別4次降息,將貼現率從5%降至3%。市場流動性增多,部分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日經指數由1985年底的13113點上升到1986年底的18701,上漲42.6%。土地價格顯著上漲,1986年9月日本六大城市土地價格同比上漲了21.4%。 [1: 按日元計價,1985年、1986年和1987年日本出口額分別為41.6兆日元、34.6兆日元和32.5兆日元。]

從中期(1987-1990)看,日本經濟保持較快增長。1987年日元升值28.8%,年底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23比1,日元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較1986年底分別上漲17.8%和13.5%。至此,短短三年內,日元兌美元名義匯率累計升值99.4%。當時日本經濟正處於上升期,日元升值使民間消費支出明顯上升,帶動了投資增加。同時,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日本經濟出現連續51個月的增長。1987-1990年GDP年均增長6.7%,史稱"平成景氣"。失業率有所下降,1987-1990年間年均為2.45%。通脹壓力不大,消費物價指數平均上漲1.5%。經濟增長促進了出口增加,進口也開始上升,但總量一直小於出口,1987-1990年年均貿易順差為833.3億美元。同時,資本項目逆差累計減少416億美元,外匯儲備累計增加348.1億美元(部分原因是日本銀行為防止日元升值過快而進行市場干預)。對外投資進一步加大,1987-1990年年均海外直接投資額為311.1億美元,主要投向金融、保險和房地產。1987年2月,日本央行將貼現率進一步降至2.5%,並將其一直持續到1989年5月。大量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造成嚴重的資產泡沫。1980-1989年間,銀行貸款總額增長約120%,而房地產貸款增長超過300%,非銀行產業貸款增長超過700%,其中大多被用於房地產投機。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1990年日經指數上升至39000多點,較1985年上漲2倍。地價大幅上漲,截至1987年底,日本整個土地面積的市場價值達1673兆日元(折11.61兆美元),為美國的2.9倍,到1990年高峰期,地價翻了一番。

1990年後,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蕭條。為抑制經濟泡沫,1989年5月以後,日本在短短的15個月內將利息從2.5%加至6%,並開始徵收地價稅和消費稅。大藏省和日本銀行還通過禁止發放房地產貸款和"窗口指導"等措施,限制房地產投機。資金鍊條的斷裂導致日本房地產和股票泡沫破滅,日經股票指數從1990年2月的39000點暴跌到1992年8月的14000點。1993年底,6個最大城市的平均地價從1990年的高峰下跌了36%。由於信貸緊縮,消費、投資受到抑制,金融業不良資產急劇攀升。據大藏省1995年發佈的數字,日本金融業不良資產高達40兆日元。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後直至2000年,日本年均GDP增長率僅1.53%,其中1998年和1999年出現了負增長。失業率逐步上升,到2000年達4.7%。消費物價指數漲幅不大,1991-2000年十年間共上漲5.2%。儘管經濟陷入蕭條,但日元升值勢頭仍在繼續,1995年日元上升到1美元兌換80日元的水平,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較1990年底分別上漲64%和38.1%。日元升值刺激海外投資大幅增加,如1990-1994年海外直接投資額年均為185.3億美元,1992年資本項目逆差較1990年增加698億美元。但由於貿易大量順差,外匯儲備繼續增加。1991-2000年年均貿易順差1183.8億美元,2000年日本外匯儲備達3616.4億美元。

表二: 廣場協議後的日本與匯改後的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對比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二、2005年7月匯改以後的中國經濟

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迄今為止,新匯制轉軌順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新匯制運行正常,基本達到預期目標(見圖一)。一是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加,雙向波動。截至2006年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4%,而1994-1997年四年間人民幣累計升值不過4.9%。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高點為8.1128,最低點為7.9906,上下波幅達1222點。二是匯改以後人民幣升值預期沒有進一步強化。(1)當前外匯儲備增加的主要來源是貿易順差,套利資金流入減緩。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佔2005外匯儲備增加額2090億美元的64.2%。而同期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為630億美元,較2004年下降了43%。(2)美元對人民幣無本金交割的遠期貼水收窄,扣除本外幣利差以後,套利空間不大。2006年6月30日,一年期美元對人民幣的NDF貼水為2900點,較2005年7月22日收窄1211點,相當於同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3.63%。而同日隔夜美元LIBOR為5.36875%, CHIBOR為1.8%,扣除本外幣利差後,套利空間很小。(3)境內遠期結售匯業務單邊結匯狀況有所改變。2005年1-6月,淨結匯22.46億美元。匯改後直至2005年底,遠期結售匯業務開始由淨結匯轉為淨售匯,2005年7-12月,淨售匯36.48億美元。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另一方面,人民幣小幅升值後中國經濟未出現大的震盪,而相當於日本平成景氣時期的情況(見表一)。主要表現為:(1)宏觀經濟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發展態勢。2005年,經濟增長9.9%,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漲幅比上年回落2.1個百分點;2006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10.3%,消費物價上漲1.2%。(2)就業情況穩定。2005年和2006年一季度,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為4.2%。具體分行業看,農林牧漁等行業就業人數逐步下降,2005年和2006年一季度同比分別下降4.25%和4.98%;但製造業就業人數穩步增加,2005年和2006年一季度同比分別上升5.25%和5.8%,其中紡織行業就業人數同比分別上升11.9%和9.8%。(3)外貿出口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進出口順差進一步擴大(見圖二)。2005年8-12月,出口增長24.6%,較前7個月增速下降7.4 個百分點;進口增長22.6%,較前7個月上升9個百分點;進出口順差為516.4億美元,同比增長37.5%。2006年一季度,進出口順差達233億美元,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26.6%和24.8%。(4)外商直接投資下降勢頭減緩,並逐漸呈回升態勢(見圖二)。據商務部統計,2005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下降0.5%,但當年8-12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22.5%;2006年一季度為同比增長6.4%。

管濤:防止重蹈覆轍——日元升值對人民幣匯改的啟示

匯改後中國經濟之所以受衝擊較小,主要是因為人民幣升值是小幅主動調整,充分考慮了國內經濟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同時,國家積極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見表二)。據調查,企業普遍反映人民幣小幅升值影響不大,反而是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及貿易壁壘等因素影響較大。而且,市場對此預期已久,不少企業在匯改前已採取了提前收匯、推遲付匯及進行遠期交易等一定的避險措施。同時,1998年以後,我國形成了投資、出口和消費三架馬車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其中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最高,匯率小幅調整對投資、出口和消費影響都不大。當然,匯改時間較短,其效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經濟也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市場流動性過多。"廣場協議"後,日本也存在日元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主要是由於日本銀行為減輕日元升值的緊縮效應大幅降低貼現率,同時大舉干預外匯市場,增加了外匯儲備,擴大了貨幣投放。1986-1989年,銀行貸款的年增長率超過20%。日本"廣場協議"前後,國際收支呈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的格局,而近年來中國國際收支持續較大的"雙順差",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外匯市場供大於求,中央銀行為穩定匯率被動投放基礎貨幣,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主要表現在:(1)央行票據大量發行,而境內貨幣市場利率低迷。2005年,央行共發行125期總量27882億元的票據回籠貨幣,但市場利率不但未提高反而走低。當年,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一度由年初的3.2738%降到8月份的1.3274%,年底回升至1.9109%。2006年以來,由於對緊縮政策的預期,央行票據利率有所回升,6月底一年期央行票據利率突破2.6%。(2)M2增長較快。從2005年2月開始,M2的增速快於M1,年末M2增長17.6%,高於17%的目標。2006年5月末,M2同比增長19.1%,高出年初計劃增長目標3.1個百分點。(3)銀行信貸投放快速增加。2004年和2005年,國內曾出現了"寬貨幣、緊信貸"現象,2005年末銀行人民幣存貸比為67.8%,較2004年末下降了5.9個百分點。但由於人民幣資金過於充裕,加上銀行股改後利潤最大化的經營壓力加大,2006年銀行信貸投放明顯加快,1-5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78萬億元,佔全年貸款增長目標的71.2%;5月末,銀行存貸比為68.59%,較2005年末上升了0.79個百分點。

資產泡沫現象開始顯現。廣場協議後日本由於市場流動性過多,部分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出現資產泡沫化。目前,中國也有類似跡象。一是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上漲。2004年下半年宏觀調控之後,房價漲幅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上漲勢頭。2005年,全國房屋銷售價格上漲7.6%,2006年一季度同比上漲了5.5%。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有所下跌,但仍維持高位,二線城市上漲較快,如2006年2月,大連、呼和浩特、南寧和成都房價分別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5.1%、14.9%、9.9%和9.2%。二是股市在短期內上漲過快。2005年12月9日股市開始上揚,截至2006年6月30日,上證綜合指數收於1672.21點,較2005年底上漲44%,上證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為20倍,較2005年底上漲22%。領漲的主要是有色金屬、房地產和石油化工板塊,其中有色金屬類個股絕大多數漲幅都超過50%,而其中更有近一半個股漲幅超過100%。由於前期跌幅較大,股市回調有一定的基礎,但短期內大漲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市場上資金大多,而投資渠道較少。三是收藏品市場也出現過熱現象。如2005年10月起,金銀幣市場開始全面復甦,部分品種價格翻番甚至漲三倍。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更為突出。

日本當年過度的市場流動性,一部分進入了股市和地市,造成了資產泡沫;還有一部分進入了生產領域,造成了過度投資和產能過剩。1987年企業生產能力投資增長了8.6%,1988年增長了16.6%,打破了經濟高速增長期的紀錄,結果1987-1990年間年均過剩資本實際存量達1.76兆美元,到1996年過剩資本實際存量高達2.92兆美元。如果說各界對於中國是否存在資產泡沫還有不同的話,對於部分行業在前期投資膨脹過後又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的問題卻基本沒有爭議,我國通脹與通縮又在一線之間。從2003年開始,我國固定投資增長加速,當年增長27.7%, 2004年2月增長率高達53%。2004年下半年國家開始宏觀調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但全年增幅為25.8%,2005年為25.7%。2006年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產能明顯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目前雖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和擬建規模很大,也有潛在產能過剩問題。

三、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改革後,匯率形成的市場化進一步提高,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但我國也要吸取日元升值後出現泡沫經濟和通貨緊縮的教訓,未雨綢繆,加快改革和政策調整。

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目前,人民幣匯率彈性雖有所增加但仍然偏小,央行被動干預外匯市場的局面沒有大的改善,這不僅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還制約了外匯市場的發展。因此,應在適時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和央行逐步淡出外匯市場干預的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外匯市場,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品種,改進交易機制,增加交易靈活性,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和價格發現中的基礎性作用。

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日本出現經濟停滯的教訓之一就是,貨幣政策長期遷就於匯率政策,由於擔心日元過度升值,日本採取了低利率和外匯市場干預的政策,造成了市場資金過剩。相反,德國馬克同期也在國際壓力下大幅升值,但其貨幣政策主要專注於物價穩定目標,果斷採取加息措施,把通脹率保持在可控範圍內,推動了經濟的穩步增長。目前,我國的貨幣政策既要維護匯率穩定,又要維護物價穩定,實際操作中往往處於兩難境地。根據現行匯率形成的基本框架,人民銀行已經從匯率水平的決定者轉為市場流動性的提供者。下一步,央行應逐步減少市場干預,進一步減少流動性供給的角色,而主要著眼於國內物價穩定和金融穩定。同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貨幣政策有效性。

通過改革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一些新興市場危機國家在金融開放中通常出現的情況是:開放初期,外匯大量流入,在以間接融資為主配給信貸資源的情況下,由於銀行缺乏信貸管理經驗,造成嚴重的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經濟衰退時,前期信貸投放出現鉅額呆壞賬,外匯大量流出,引發債務危機、貨幣危機。目前,中國正處於開放的前期,外資大量流入,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不高。為防止重蹈覆轍,要居安思危,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繼續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進一步規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績效激勵、風險控制和資本約束機制,提高銀行風險定價能力,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大力發展股票市場和公司債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減輕對銀行和外資的過度依賴,優化融資結構,提高國內資金的利用效率。減少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國內融資和對外借貸等方面的限制,滿足其融資需要。

採取綜合措施積極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國內經濟不平衡的外部表現,而國際收支不平衡會加劇國內經濟的不平衡。所以,應從恢復國內經濟平衡入手,糾正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問題。而且,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不是為平衡而平衡,根本上還是為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單靠外匯管理政策的調整是不夠的,各有關部門應相互配合,綜合採取財政、貨幣、貿易、產業、投資等多種政策手段,標本兼治。應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推進土地、能源、電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逐步解決人為的價格扭曲和資源不合理配置等。同時,加快涉外經濟政策調整力度,逐步實現內外資、內外貿的公平待遇,優化出口結構,支持擴大進口,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穩步拓寬資金流出渠道,發揮資本流動對國際收支的調節機制作用等。通過各項政策的調整,最終實現內外經濟的協調均衡發展。

(本文收錄於拙作《中國先機: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視角》第三章"給中國經濟再平衡一個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