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擴內需別忘了補公共衛生領域的短板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管濤)

當前,疫情全球加速蔓延,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是對沖外需下滑,穩增長、保就業的關鍵。但是,市場上談所謂“新基建”投資的多,談公共衛生領域民生投資的少。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月14日,第12次中央深改會議提出,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要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這次疫情充分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不足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福利水平有了較大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見下表)。這次德國累計確診病例數萬,但3月30日之前死亡率一直在1%以下,就與當地醫療資源比較充裕有關。而疫情集中暴發地湖北作為我國中樞大省,其醫療資源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很快就陷入被擠兌的境地,導致當地疫情高發和死亡率高企。

管濤:擴內需別忘了補公共衛生領域的短板

數據來源:每萬人口床位數數據來源為《2018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其他數據來源為《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

這次疫情還暴露出我國發熱門診覆蓋率較低的問題。新加坡截止到2018年中總人口564萬,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構建了900多傢俬人診所的“公共衛生防範診所”體系。而北京截止到2018年末總人口2154萬,2月21日前全市共計101家發熱門診;上海總人口2424萬,發熱門診數為110家。北京每萬人發熱門診數平均為0.047,上海為0.045,而新加坡為1.596(按900家公共衛生防範診所計算)。新加坡疫情時期發熱門診覆蓋率之高,為確診及疑似病例“早治療”提供了醫療保障,被世界衛生組織稱讚為抗疫“模範”。

這次疫情還反映了我國專業人才儲備匱乏的短板。疫情暴發被擠兌的不僅是臨床醫護人員,各類專業型、複合型公共人才也相對缺乏。疫情面前,地方部分政府官員及衛生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專業知識欠缺,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不足,決策失誤,缺乏綜合性管理人員。公共衛生領域專業人才缺失,疾病防控部門骨幹人員流失嚴重,基層職務儲備人力資源不足。專業性應急救援志願者匱乏,疫情期間工作繁多、種類複雜,對所招募志願者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知識,但由於時間的緊急性,在招募時只能一切從簡。

擔心自己孤陋寡聞,故惡補了一下ABC的知識,然後才發現市場上正在熱炒的“新基建”似乎與公共衛生領域並無直接關係。當然,也不能說二者全無關聯。因為醫療衛生領域也要用到雲計算、大數據,也可以用5G網絡、人工智能約門診或在線醫療,去看病還可以乘坐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也就離不開特高壓、充電樁。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增加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或支出,不僅有助於解當前對沖疫情影響的燃眉之急,還對於完善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首先要聲明的是,筆者並非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下面可能會說很多外行話。現學現賣地想一想,似乎下階段能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一是進一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衛生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佔比。世界衛生組織於《2010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提倡的衛生支出目標為:廣義政府衛生支出佔GDP的比重不低於5%,否則不太可能實現全民覆蓋,因為這些國家將沒能力提供足夠的資金救濟窮人。2016年,我國該數據為3.36%。政府可考慮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個達標甚至超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來。

二是增加對醫療衛生機構的投資,包括購置醫療設備和擴建新建醫院社區醫療網點,特別是擴大發熱門診覆蓋率。當然,更為關鍵的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高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社會認同感,減少公共衛生領域和疾病控制部門的人才流失。

三是加大醫療衛生教育的投資,包括擴招醫護專業人員、增加師資力量、新設醫學院和醫療醫藥研究機構。重視各大高校對公共衛生體系專業人才的培養,開展文、理、醫、工、經等多方面知識融合教學,重點加強對基礎社區工作、基礎衛生知識等核心能力的構建,重視公共衛生研究成果與實際結合。

四是重視全國範圍內的戰略性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的建立,根據城市規模和地理位置,綜合考慮確定應急隊伍人數,以平戰結合原則系統建立 “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的精練高效隊伍。

五是建立醫療戰略物資儲備,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的積極性,形成多樣化的物資儲備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投入或支出並非全是政府的事情,而可以借這次疫情趁熱打鐵,廣泛動員社會和企業共同參與。據報道,日前萬科就一次性捐獻了2億萬科股票給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建立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並且,疫情全球蔓延尚未結束,現在著手擴大相關投入如加強培訓和疾控科普、增加醫療戰略物資儲備,可以有備無患。同時,現在大張旗鼓做這些事情,還有助於推動第12次中央深改會議精神的落實,提升國家形象,提振民眾士氣。

(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周曉潔對此文也有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