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東坡的“女粉絲”這麼多?

撿書喵


蘇東坡才華橫溢,生性曠達多情,又很會生活,非常符合女性期望的情人形象。


一、才華橫溢

蘇東坡才華橫溢,既能詩工文,又擅長繪畫書法,還另立門派,開創了宋詞中的豪放一脈,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文章如前後《赤壁賦》,他的詞作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華大地上不知有多少人,讀了一遍又一遍;他的書法名作如《寒食帖》,也不知有多少愛書之人,手不釋卷,臨摹了一次又一次。蘇東坡可謂中國文化史絕無僅有的文化全才,在各領域都大方光彩。這樣的人,不要說女性同胞熱烈追求,就是作為男子也對他景仰萬分,想與他傾心相交。

二、曠達多情

蘇東坡才華橫溢,卻不恃才傲物,反而曠達又多情。

當“烏臺詩案”爆發,朝廷差人去拿他。他很害怕,但不是怕自己丟掉性命,而是怕不僅自己丟掉性命,還連累家人朋友丟掉性命。在渡江的時候,他試圖跳江溺死,幸虧被差役們攔住,才沒讓這文化全才就此煙消雲散。到了京城才知道,這還不至於要他的命。但這當中蘇東坡對家人朋友的庇護之情,卻已顯露無遺。

他的多情還表現在對妻子的懷念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妻子去世十年,東坡猶不能忘,常常懷想,以至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乙卯年(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正月二十日夜夢見了去世十年的妻子。他夢到妻子“小軒窗,正梳妝”,自己與她“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如此深情,讓多少女子豔羨。反觀當世之人,視婚姻如兒戲,閃婚閃離,隨處可見。

蘇東坡的曠達最集中的表現在於“烏臺詩案”之後的貶謫生涯中。“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寫詩總結自己的一生,將自己被貶的時期,視為自己人生中重要的階段,黃州、惠州、儋州成了他一輩子銘記的地方。在這些地方,蘇軾表現出了超凡脫俗的曠達之情,尤其是在黃州。“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別人不認識他,對他無禮,他都一笑了之。生活困難,他就親自下地耕種,收穫糧食,並不以此為恥。他還常常跑出城外,與自己的農民朋友,殺死病牛,吃肉喝酒到深夜,回不了城。有一次他晚歸,敲了半天家門,卻無人應答。他也不以為意,遂一人來到江邊,聽江聲陣陣,寫了一首詞: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如此曠達之人,在生活中自然少了很多斤斤計較,與他相處隨性自然,逍遙自在,誰不向往呢?

三、善於生活

“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生活開始變得艱難。但這種變化並沒有讓他的生活陷入混亂,反而他利用各種條件,改善自己的生活。這個人是多麼的熱愛生活啊,即使在困境中,身上也閃現著生活的光亮,給人以希望。以“東坡”命名的美食,大多都是在這樣的生活中創制出來的,例如“東坡肉”。他在黃州寫了一篇《豬肉頌》,闡述了“東坡肉”的做法: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就是一個專業的吃貨,生活無論多麼困難,他總想些辦法弄些美食以飽口福。這樣的一位男人,哪個女性不喜歡呢?


蘇東坡才華橫溢,讓人傾慕;蘇東坡曠達多情,讓人嚮往;蘇東坡專業吃貨,讓人喜歡。

我是會說話的鍋,鍋有話說。你認為蘇東坡為什麼那麼受女性歡迎呢?歡迎留言討論,歡迎關注。


會說話的鍋


1.兩宋制科考試第一名的蘇軾可謂是全能型選手。文章、詩詞自不必說,在“閒事”上,也有獨到的功力。蘇軾會制香,有製作香料的獨特配方。自稱有“香癖”的黃庭堅,有一次和朋友欣賞一幅梅花畫卷。黃庭堅感嘆地說,梅花畫得如此生動,可惜沒有香味!朋友立即拿出一顆香料點著,剎時梅香四溢。這個香料的配方和工藝正是蘇軾掌握後傳授給這位朋友的。蘇軾嗜茶,熟知點茶方法,責備妻子只知道煮“姜鹽茶”。書畫更是蘇軾所擅長,他的《寒食貼》是天下第三行書。蘇軾自然成了天下文士仰慕的對象;士大夫聚會時,他也就成了核心。

2.蘇軾為人真誠。蘇軾為官時,正好是王安石變法前後。王安石變法,蘇軾說新法不好;司馬光廢新法,蘇軾說新法中有好的,不能廢。結果兩邊人都得罪光了。蘇軾有一次和家人閒聊,他拍著肚子問,“你們看我這肚子裡都有啥?”有的說是才華,有的說是學問。只有侍妾王朝雲說,“只有滿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大笑,認為王朝雲懂他。很多人想置蘇軾於死地,但皇帝對他還比較寬容,往往只流放了事。蘇軾在被流放的路上,寫下了“此心安處是吾鄉”。

3.蘇軾為人豁達。蘇軾的一生,似乎不是在流放,就是在流放的路上。他在《自題金山畫像》詩中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流放地離朝庭還越來越遠,直至飄洋過海到了海南。但以莊子為師,兼修佛道的蘇軾越來越豁達,對逆境淡然處之。在黃州,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到嶺南,蘇軾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到海南時又迷上了吃海鮮......蘇軾有詞說,“常恨此身非吾有”,外部因素不可控時,要在內心裡與自己和解。蘇軾真做到了,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勤志服知


長江後浪推前浪,酈波勇推東波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