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姓李的,都要殺掉”:一場冤案引發的統治集團大崩潰

“凡是姓李的,都要殺掉”:一場冤案引發的統治集團大崩潰

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用“風雨飄搖”來形容大隋王朝一點都不過分。

從大業七年起,因不堪隋煬帝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征伐高麗的濫用民力、窮兵黷武之舉,山東王薄、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江淮杜伏威等豪傑紛紛起事,“各聚眾攻剽,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山東苦之。”(《資治通鑑·隋紀六》)更嚴重的是,大業九年春,功臣楊素之後,負責在黎陽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率軍造反,並圍攻洛陽,人數一度達到十多萬。雖然在隋王朝全力圍攻下,楊玄感最終兵敗身死,但作為功臣勳貴之後,楊玄感造反本身就意味著隋王朝統治階級的分裂,隋煬帝的統治基礎正在被動搖。

這時,方士安伽陀的一則進言讓隋煬帝更加心煩意亂。

橫禍:殺人的讖語

某日,安伽陀神秘地告訴隋煬帝:“圖讖顯示,會有一個姓李的人成為天子。”隋煬帝聽之大驚,忙問該如何應對。安伽陀給出的解決方法簡單粗暴:“勸盡誅海內凡李姓者。”(《隋書·李渾傳》)

將天下姓李之人全部殺掉!饒是隋煬帝殘暴不仁,也知道姓李之人太多,根本不可能殺光。怎麼辦?退而求其次,看這些姓李的人中誰最有可能取大隋而代之,殺之可也。隋煬帝放眼天下,發現實力最強的李姓家族,有三支。

首先是唐國公李淵。李淵祖父李虎在北魏時就是左僕射,後因功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受禪後,追封李虎為唐國公。李淵本人七歲就襲封唐國公,母親又是獨孤皇后的妹妹,自然身份貴重。大業九年,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麗時,為保證西北穩定,委任李淵鎮守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可以說是雄踞一方,不可不防。應符驗讖,算他一個。

“凡是姓李的,都要殺掉”:一場冤案引發的統治集團大崩潰

還有,就是那個上躥下跳,唯恐天下不亂的李密。

與李淵一樣,李密的曾祖父,司徒李弼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祖父李曜,北周時被封為太保、魏國公。李密的父親李寬,進入隋朝後被封為上柱國、蒲山郡公。李密從小就“志氣雄遠,輕財好士”,(《資治通鑑·隋紀六》)深得越國公楊素的賞識,叮囑子弟與他傾心相交。大業九年楊玄感起事,暗中派人去往長安,請李密到黎陽以為謀主。遺憾的是楊玄感並未採取李密奇襲涿郡和謀取關中之策,旋即敗死。隋煬帝對足智多謀的李密心存恐懼,在全國進行通緝。曾幾度幾乎抓獲李密,卻最終還是讓他逃脫了,現在還不知所蹤。每念及此,隋煬帝就恨得牙根癢癢。

最後一個,就是郕國公李渾。說起這個李渾,隋煬帝心中便咯噔了一下。

李渾是襲爵其父,功臣李穆而成為國公的。北魏分裂後,李穆追隨宇文泰建立西魏,還曾急中生智在戰場險境中救出了宇文泰,立下大功。隋文帝楊堅成為北周大丞相,李穆堅決支持楊堅輔政,並奉以“十三環金帶”的天子之服勸諫楊堅改朝換代。(《隋書·李穆傳》)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定策之功拜李穆太師。李穆之子李惇、李怡、李雅、李恆等人,或以恩蔭,或以軍功,皆官至郡公、刺史、將軍、總管。史書記載,李穆一門執象笏佈列朝堂者達百餘人。“穆之貴盛,當時無比。”

李穆死後,隋文帝十分惋惜,下詔其子孫只要不是謀逆造反,縱有百死之罪也不能追究。這等於給李氏一門頒下了“丹書鐵券”,李家的榮寵,達到頂點。

此時李家郕國公的爵位,就是由剛才所說的李渾繼承。李渾是李穆的第十個兒子。史載他“姿貌瑰偉,美鬚髯”,北周末年,楊堅輔政。為表示對楊堅的堅定支持,李穆拿出一隻熨斗交給兒子李渾,讓他轉交給楊堅,以明願楊堅“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之意。楊堅得之大喜,特意將李渾封為安武郡公。

隋朝建立後,李渾又追隨晉王楊廣出藩,成為楊廣親信。此後和名將楊素一起出塞,大破突厥,進位左武衛將軍。李穆死後,太子楊廣上奏文帝,讓李渾承襲李穆爵位。楊廣登基後,李渾又以晉王舊臣的身份累加光祿大夫,遷右驍衛大將軍。

李淵、李密、李渾,到底誰才是那個應讖之人呢?楊廣在心中來回琢磨,目標最終鎖定在了李渾身上。

三李之中,李密雖然祖上高貴,但自身地位低下,當初也就是個小小的禁衛軍士兵。如今勢單力孤、逃亡江湖,其擁戴的楊玄感也已敗死,相信他也掀不起什麼大浪來。李淵雖然同樣世代公卿,現在也鎮守一方,但諸子都尚年輕,李淵本人也是謹言慎行,未見反意。相比之下,李渾就大不一樣了。其父李穆是大隋定策之臣,功蓋一代、榮寵已極,死後還有文帝“丹書鐵券”加持。兄弟子侄皆有功在身,且佈列內外、位高權重,在朝廷和地方都有強大的號召力。李渾本人又是自己的藩邸舊臣,深得崇信。如果李渾聯合族眾扯旗造反,難保大隋王朝沒有傾覆的風險。

陰謀:佞臣的報復

想到這裡,楊廣的後背冷汗直冒。而一旁的寵臣宇文述則是喜上眉梢,他知道報復李渾的機會來了。

李穆死後,剛開始繼承爵位的並不是諸子中排行第十的李渾。由於李穆長子李惇早死,隋文帝便以李惇長子,李穆嫡孫李筠繼承李穆爵位。看到還是個小娃娃的侄子承襲父親的爵位,李渾心懷忌恨。他一不做二不休,設計將侄子李筠殺死。

李筠死後,李渾又找到自己的大舅哥,同為太子楊廣心腹的左衛率宇文述,許諾如果幫助他承襲爵位,願意以李家財產收入的一半奉送給宇文述。宇文述聽聞心念大動,立刻向太子楊廣進言,推薦李渾為李穆爵位繼承人。楊廣也以此上奏隋文帝,幫助李渾達成了心願。

李渾繼承父業後,剛開始還能信守諾言,孝敬大舅哥。但兩年之後,便只顧自己奢靡享樂,不再給宇文述送錢奉物。這可惹惱了財迷宇文述,有一次宇文述喝醉了,便對好友狠狠地說:“我竟為金才(李渾的字)所賣,死且不忘!”報復之意昭然。

聽到方士安伽陀的讖語,宇文述第一時間就向楊廣進言:“安伽陀的話我覺得是有徵兆的。我和李渾是至親,知道他最近表現很反常。常常一天要和侄子李敏、李善衡秘會好幾次,不知道在商量什麼。請陛下明察。”此言正中楊廣下懷,他當即命令宇文述帶領千名宿衛,將李渾等人的府邸重重包圍。

李敏是李穆侄子李崇的兒子。李崇“英果有籌算,膽力過人”,(《隋書·李崇傳》)隋朝建立後,因功進位上柱國。在一次抵禦突厥入侵的戰鬥中,李崇因寡不敵眾而殉國。文帝痛心之餘,許其子李敏繼承爵位,並將他養在身邊。後來,文帝又將樂平公主的女兒宇文娥英嫁給李敏,招他做了乘龍快婿。

隋煬帝即位後,李敏“竟食五千戶,攝屯衛將軍”。大業十年,隋煬帝再次東征高麗,他又被派遣到黎陽督運糧草。也就在這個時候,“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出現在了隋煬帝的耳邊。想當初,楊玄感就是在黎陽督運糧草時舉兵造反的。現在自己的侄女婿,功臣之後李敏又接替楊玄感,來到黎陽督運糧草,這是冥冥中的一種安排麼?

無巧不成書,隋煬帝又想起另外一件往事。當年文帝登基後,有一次夢見洪水淹沒了都城長安,因此下決心遷都。而這個李敏居然有個小名就叫“洪兒”,這讓煬帝如何能放心得下?

也許就在此刻,煬帝心裡動了殺機,但他還是對李敏“好言相勸”:“你還是改個名字吧。”李敏聽聞如雷轟頂,進而“大懼”,轉過頭就趕緊和兄弟李善衡及叔叔李渾商議對策。黑色幽默的是,這正好坐實了陰謀家宇文述汙衊他們“結黨營私、陰謀亂政”的口實。

隋煬帝立即命宇文述帶兵將李渾、李敏等一干人抓起來押入天牢,並將審案之責交給了始作俑者宇文述,讓他務必查個“水落石出”。宇文述深知,隋煬帝要的,是將李氏一門一網打盡,永絕讖語之患。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一到獄中,宇文述就找到李敏的妻子,樂平公主的女兒宇文娥英,欺騙道:“夫人,您是皇帝的外甥女,難道還害怕沒有好丈夫嗎?李敏、李渾,名字就在這妖讖之上,皇上和朝廷肯定要殺掉他們,這是沒有辦法補救的。夫人你要保全自己,好好說話,自然能夠免除連坐。”

宇文娥英哪裡見過天牢的陣仗,一聽就沒了主意,趕緊問:“那我該怎麼說呢?還希望你能教我啊!”

宇文述乘機對她說:“你就說,李家真的是要造反。李渾曾經告訴李敏,你就是讖語上要當皇帝的那個人,這正是我們老李家取而代之的好機會。如果皇帝再次征討高麗,必然以你我為大將,我們再發動兄弟子侄、內外親眷,分領兵馬,散在各處。等時機一到,你我就襲擊皇帝本人,李氏子弟在各地起兵響應,只需要一天,就能夠改朝換代!”

宇文娥英想都沒想,趕緊照著寫了一份供詞。拿到供詞,宇文述立刻飛也似奔回宮中,馳告隋煬帝。看到自己侄女的親筆供述,隋煬帝手起刀落,將李渾、李敏、李善衡等李氏宗族三十二人盡數處決,其餘則流放嶺外。又過了幾個月,宇文娥英也沒能逃脫厄運,被隋煬帝灌下一杯毒酒,追隨夫君而去。

李渾之案就此落下帷幕,但讖語並沒有消失,隋王朝日薄西山的態勢並沒有改變。沒多久,北巡塞外的隋煬帝又被突厥始畢可汗數十萬大軍圍困。好不容易脫險後,隋煬帝一頭扎進了江都行宮,不再理會紛亂的天下,直到死於江都宮變。

惡果:獨夫的邏輯

細數起來,李渾一案代表的,是隋煬帝對功臣、勳貴集團由來已久的猜忌和反感。由於隋王朝建立基礎的弊病以及隋煬帝本人的性格缺陷,造成了隋朝皇室與功臣、勳貴集團極端不正常的關係,這也為隋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對前朝功臣冷血薄情,對自己的藩邸舊人同樣心存猜忌。大將楊素不僅追隨楊廣北征突厥,南平陳朝,而且多方奔走,聯絡朝臣,勸諫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將楊廣立為太子,為楊廣的順利登基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楊廣稱帝后,對楊素卻疏遠猜忌,在他重病時還詢問太醫什麼時候死。楊素死後,隋煬帝還放話,如果楊素不死,終當被滅族。煬帝的猜忌與刻薄,成了楊素之子楊玄感造反的重要原因。

高熲、宇文弼、賀若弼、薛道衡、楊素等等功臣被清洗之後,本是政權柱石的勳貴集團被整肅清洗,對朝政不敢置喙。代之而起的,是裴蘊、宇文述、虞世基等只會以隋煬帝的好惡為準則的佞臣酷吏。表面上達到極盛的隋王朝已出現政權基礎的真空,煬帝的悖謬政策完全沒有了制動和自糾機制,王朝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

李渾、李敏一案產生的惡果隨即顯現。

李密雖然勢單力孤、屢受通緝,但從此堅決走上了反隋的道路。李渾案後一年,李密就投奔了河南瓦崗軍,迅速成為瓦崗群雄的謀主。此後李密攻城略地、擁眾百萬、圍攻洛陽,消滅了大量隋軍主力,一度成為隋王朝統治的最大威脅。

而鎮守隋王朝北境的太原留守李淵也深受李渾一案的震動,處心積慮要取隋而代之的李世民乘機進言:“世人都說李氏當應圖讖,所以李渾無罪,卻一朝族滅。所以現在起兵爭奪天下正當其時,您不要再猶豫了!”李淵副手,大理司直夏侯端也勸諫李淵:“現在主上(隋煬帝)猜忍,尤其猜忌李姓勳貴,李渾已經死了,您如果不思變通,肯定要步他的後塵啊。”最終,李淵堅定了起兵太原、奪取關中、定鼎天下的決心,中國歷史的走向也就此改變。

李渾、李敏一案成為壓死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弔詭的是,宇文述一手策劃炮製了這起冤案,而他的兒子,追隨隋煬帝到江都的宇文化及卻聯合驍果軍一干將領,發動了“江都宮變”,最終親手結束了隋煬帝的生命。

這到底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冤魂的報復?就有待後人去評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