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看有意思,有內涵的歷史分析;這裡是

—————

“廖十四化生”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機構,而每個朝代的辦事機構又大同小異,在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前,相權的力量在朝野中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通過胡惟庸和前朝的借鑑,明太祖認識到了相權的威脅,最後才建立了明朝特有的內閣制度。此內閣非英國民主的內閣議會制度,英國內閣有著決定國策的權力,獨立性是很強的;可明朝的內閣卻並非如此,明朝的內閣雖然說被稱為權力的中心,可明朝內閣實際上就是明朝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內閣草擬的建議是需要皇帝批紅同意的,因為是皇帝的私人秘書,可以說權力也是很大的。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內閣有幾個人組成,按照資歷進行排位,資歷最高的稱作首輔,其餘都是次輔。今天我要為大家描述的便是明朝首輔搭班子的藝術。

既然內閣是由幾個人組成的,當中的首輔可以提拔自己覺得還不錯的次輔作為自己的班子,別看這個搭班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可是您知道嗎?班子搭的好不好決定了這個首輔在執行皇帝命令時的速度和效率,也決定了自己會不會被這些次輔架空,導致自己的權力呈現真空狀態。

在徐階設計除掉嚴嵩後,自己作為內閣資歷較老的人,便順理成章的成為首輔,可是這個首輔雖然在除掉嚴嵩的計劃上安排嚴密,計劃妥當,可是在到了自己手握大權,需要搭班子的時候卻有點“糊塗”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別急,讓我來慢慢為您解釋。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徐階第一個錯誤便是在搭班子的時候選擇了高拱,推舉高拱進了內閣,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高拱這個人是一個不甘平庸的人,他自己有很大的才氣,也有很大的掌控權力的慾望,向這樣的人徐階卻還天真的以為自己推舉了他,便會讓他對自己心生感激,從而為自己做事;徐階錯了,高拱就像一匹狼,充滿了對權力無限貪慾的狼,這樣一匹嗜血,不甘人後的狼怎麼會甘心只是屈居於人下呢?高拱在嚴嵩還沒有倒臺的時候和徐階保持著一種親密的戰友關係,這種戰友關係的維持其實是因為在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嚴嵩;可是在嚴嵩倒臺之後呢?他們共同的敵人嚴嵩消失了,他們便自然的成了敵人。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他們成為敵人的導火索還是在世宗嘉靖宣告駕崩後點燃的,那是徐階以內閣首輔名義發表世宗遺詔的時候;皇帝逝世時發佈的遺詔在當時局面還很混亂的時候作用是很大的,有利於動亂局面的平復和修復。而皇帝的遺詔大多由權臣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草擬;在宣佈遺詔時徐階因為沒有和高拱商量,直接和張居正“通個氣”,便利用世宗死後發佈遺詔的機會,將前朝的積病來了一個清算。雖然只是一個小事,但對於很重視“存在感”的高拱來說,徐階就是對他的不尊重,當時高拱的心裡一定記恨徐階沒有把自己當回事,沒有把自己這個次輔當回事,所以在高拱的心中才暗暗有了報復和攻擊徐階的想法。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在後來的穆宗一朝,徐階因為對高拱的不重視,高拱因為迫切需要得到證明,內閣的博弈便爆發了。

從徐階內閣的“搭班子”我們便能看出來“搭班子”是一件很有技術活,很重要的事情。相對於徐階來說,張居正的做法便老道許多。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在熬走了嚴嵩,熬走了徐階,熬走了高拱後,張居正終於掌握政權了,在張居正掌握政權後的不久,自己內閣中的唯一班子搭檔高儀因病去世了,張居正為了有人為自己分擔壓力,便考慮推薦一人作為自己的次輔;在選擇次輔的時候,問題來了,張居正究竟應該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來作為自己的次輔呢?在吸取的徐階的經驗後,張居正決定在“搭班子”時只要選擇一位忠厚老實、和衷共濟的長者就行了,他並不需要考慮一位宏才大略,氣度恢宏的重臣,因為內閣有他一人把持權柄就夠了。所以張居正“搭班子”選擇次輔的時候以資歷低、聽話和忠厚為準則,所以在張居正時代的內閣沒有鬥爭;內閣沒有了鬥爭張居正才能夠一心改革,力挽狂瀾挽救那個破敗的大明王朝,並讓其起死回生。

徐階“班子”VS張居正“班子”,用庸人不會錯,用聰明人可能會錯

有時候在做一件事時,一些細節、一些方面的注意和把握便決定了事情的發展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徐階在當時只是考慮到用人啟用了高拱,因為面對嚴嵩也情有可原,可最後尾大不掉便是徐階的失誤了;張居正不同,他吸收了老師徐階的錯誤,並在自己的時代中借鑑到了,足以看出居正在政治韜略上的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