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中國人生活中的儀式感,大多與民俗有關。在整個渭北地區,很少有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能像面花這樣,不斷地融匯民俗精華,成為追尋源流、聯通古今的紐帶和橋樑。而在渭南的大荔縣,建築面花在全國獨樹一幟。

在阿壽村聶秀芳家,聶秀芳老人正在做藥王廟的面花,這次她做的面花,是專門為在渭南舉辦的中國花饃藝術節做的。因此她做的特別細緻,孫女在一旁給她幫忙,她時不時還要指點指點。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欣欣你往上拉,往上拉,把那門弄的圓圓的。

阿壽村的面花,是由祭禮演變而來。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為了紀念孫思邈。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據村裡的老人們講,唐代時,這裡曾暴發瘟疫。孫思邈路過此地,挖窯洞住下,配良藥治癒病患,最終讓村裡重現生機。為了感謝孫思邈的再造之恩,阿壽村建起了藥王廟,並年年舉辦“二月二”古廟會。按照太陽的東昇西落,村裡的東南西北四社輪流“迎面花”祭祀“藥王爺”。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三洞門,這是去藥王廟的那個門。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阿壽村的藥王廟祭祀面花是現今全國唯一的一種大型建築式樣的祭祀面花。《藥王廟》面花,氣勢恢宏,古樸趣拙。是其按藥王廟建築形狀,逐件生捏熟蒸,後組裝成一體,對廟門的戲樓、廟門樓、廟門兩側鐵旗杆、牌樓、石獅、前後殿、萬人傘、兩側龍虎震守的藥王洞(寢室)等十餘種,佔面積約2.5平方米,其中戲樓、前後殿均高50釐米,寬40釐米,氣勢宏偉磅礴。特別是廟門、牌樓外飾雕樑畫棟,古態雄風,雀躍屋脊,燕翔樓端,體姿舒閒,栩栩傳神,再賞那石獅石虎,火眼金睛,威態飈炳,嚴陣洞口,他人難入,頗具大西北狂風捲沙之勢態。《藥王廟》的牆壁外飾是以數千朵白梅貼面,似象牙玉石雕琢,眼前猶如花的世界,神色炫目,氣韻酣暢,意象生動而巧工天成。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做這個要有耐心,物件做不好,只有做這一個難,工序多,其它的轉輪傘。那一大塊往上一遮就好了。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老人對記者講:她是大荔縣羌白鎮新橋村人,1967年嫁到阿壽村,因面花製作有‘只傳媳婦不傳女’一說,婆婆就將製作面花的技藝傳給了她。從製作簡單的梅花開始,婆婆手把手教,沒幾年它就基本學會。如今為了將製作面花的手藝繼續的傳承下去,聶秀芳老人打破傳統,只要是給她學的人,她都願意教。現在她的學員遍佈全國。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聶秀芳:因為不想把先人留下這東西失傳了,這就現在往下傳呢,我們一家子三四代往下傳呢。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現在,聶秀芳老人的孫女王丹跟著奶奶學習製作面花。一輩輩薪火相傳,大荔面花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階段。據統計,大荔全縣已有大、小型面花製作店鋪500多家,僅阿壽村就有9家。大荔面花已有各級非遺傳承人10名,全縣日常從事面花製作的匠人多達2000餘人,面花年產值接近1500萬元。去年5月,省藝術館與縣文廣局在大荔縣共同舉辦了“全省新農村巧娘面花技藝提高班”,“面花之鄉”的內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大渭南遇上面花花|大荔花饃:指尖上的民俗珍寶

有了這一代代的傳承,我相信,大荔面花這項民間絕活,不僅能夠完整的傳承和延續下去,而且能夠繼續發揚光大,走出大荔,走出陝西,有朝一日能夠代表陝西的民俗文化藝術品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東秦百姓》記者:楊凡 雄飛 大荔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