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在生活中,大家对高血压往往比较重视,但是对低血压少有关注,甚至不以为然。其实,低血压危害不亚于高血压,患有低血压的人并不少见。

低血压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它对健康的危害不像高血压那样突然和急骤,但是低血压同样可造成脑梗、痴呆、心肌缺血等严重后果,所以"低血压"也是一种病,不得忽视。

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素禀体虚,形气不足,或年老体衰,精气两亏,药物伤害,以致阳气不足,失其充养,或精血亏虚,失于滋荣所致。

本病基本病理以阳气亏虚为主,亦可虚中夹实,兼痰停瘀,病在脾、肾、心,涉及肝与肺。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肾阳亏虚、心脾两虚、中气不足等证型。《灵柩·口 问篇》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型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喜卧,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纳呆,便溏,舌淡脉细。

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有一些低血压的就是因中气不足、气虚阳虚引起的案例,治疗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患者一,男,38岁,诊见:面色萎黄,短气乏力,眩晕,头昏眼花,如坐舟车,倦怠嗜睡,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细弱,低血压久治少效。中医辩证脾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致。治则补中益气,鼓动清阳

2、患者二,女,37岁,经常头晕,甚至多次晕倒,经多处医治没有好转,不能正常工作。诊见: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常年低血压。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证。治则健脾温阳,补气养血

3、患者三,男,60岁,自述低血压且头晕年余,曾服补肾、平肝潜阳、祛痰之剂,疗效欠佳。诊见:头晕,体胖,倦怠懒言,少气无力,纳谷稍差,大便时溏,舌淡,苔白稍腻,脉缓

。中医辨证: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治则: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中医把低血压分在眩晕、虚劳、晕厥的范畴之内,低血压大多是由于气虚阳虚、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导致,而目前西医在治疗低血压方面,没有太大的进展,中医治疗低血压,采用的方法是调理气血、补益气虚、增强体质后,可以自觉改善症状,从而使血压达到正常的水平。相对来说,中药没有西药效果快,且是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身体机能。

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中医教你3种改善低血压方法

如果起床後感觉精神差、早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并且容易疲倦、目眩、耳鸣及食欲不振,可能是血压过低所致,但血压低并不一定是有病。建议低血压患者如果没有特别症状,并不需治疗,只要从日常的生活、饮食及运动三方面加强养生保健。 低血压经常测量血压,并注意变化。

1、充分休息

劳累、睡眠不足,会使血压更低,因而应保持规律生活,避免过劳、熬夜;此外睡觉时枕头不宜过低。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姿势 拾取地上东西时,不宜直接低头,应先蹲下;起床时,不要猛然站起身,应先确定身体已平衡,再慢慢起来。

2、 加强营养

具有低血压倾向的人,若营养不足将使血压更低;若加强营养则可使血压接近正常值,伴随的不适症状也可减缓或消失。

建议多吃滋补的食物,有助改善低血压现象。少吃降压、利尿的食物。稍加食盐 加体内盐分可提高血压,低血压患者每天适量摄取约12克左右的食盐,可改善低血压症状。

3、经常做运动

运动可调节神经系统、增强心血管功能,进而改善低血压症状。有体位性低血压者,应避免做久站或体位变动的运动;因患有某些疾病而引起低血压的人,则应在运动之前,先做健康检查,最好在医师与运动保健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较为安全。

气虚阳虚、中气不足引起的低血压,中医3种养生方法为你改善症状

中医认为,低血压在治疗时,生活以及饮食方面都是有讲究的,比如低血压患者在食疗治疗的同时,也应该要加强体育方面的锻炼,并且要保证到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身体乏力感消失,身体保持清爽的状态,每天早晨可以多喝一点淡盐开水,多喝水是为了增加血溶量,平时变更坐卧起立等体位时,动作也要缓慢,不要突然站立或者蹲下,更不要做激烈的锻炼,也不应久站久立,更要注意多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