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今天新聞鋪天蓋地都是上海17歲男孩跳橋的信息,結果讓人既惋惜又很沉痛,母子之情本應讓世人感覺是非常親密的感情,母親似水溫柔,不像父親一般沉默粗暴的相處方式,悲劇不應該發生在母親和兒子之間,那麼這件事給我們帶來一個沉重而又老生常談的問題,母親如何與青春期的兒子相處才能渡過叛逆的危險期?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新聞上說男孩是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母親邊開車邊教訓車上的兒子,兒子一氣之下跳橋自殺。那麼裡面有幾點問題:男孩為什麼與同學發生矛盾?起因是什麼?我們很多母親自身作為家長,無論孩子對錯,先教訓一頓再說,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讓孩子內心感覺既委屈又憤懣,尤其對於處在17歲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衝動之下極易做出不可挽回的錯誤。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我們可以先釐清問題,男孩為什麼會和同學發生矛盾,如果一聽就是對方挑起的原因,那麼作為母親,應該支持自己的兒子,和老師、對方同學乃至其家長進行交涉,對其不當言論或者行為進行管控,這不僅排遣了兒子內心的不平,也是培養孩子清晰的是非觀。可能我們很多母親作為家長,先不管對錯,在老師和對方家長面前,先把自己的孩子批評一頓再說,以退為進,看似有理,其實這樣做不僅會加劇孩子內心對母親的意見,也會讓孩子的內心產生模糊是非觀,究竟該怎麼做自己才是正確的,自己才能讓老師和母親站在自己這一邊。

如果確實是自己兒子挑起的原因,那麼在學校當著公眾的面,用詞也不應太過激烈,也要點到為止,批評仍是要批評,這是一個對自己孩子做錯事情起碼有的姿態。在回去的路上,母親作為女人,可以柔和地和兒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尤其是給兒子指明這樣做的後果會體現在何處,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該如何避免,引導孩子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靠近。不能因為他犯錯在先,就永無止境地對其進行批評,這樣做不僅不會讓孩子對自己的犯錯進行認同和反思,反而會更加讓青春期的兒子叛逆。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很多人肯定還會說兒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缺少挫折教育了,這的確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孩子物質上進行極大滿足,對心理層面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健全的人,不僅是要身體健康,靈魂也要是健康的,一顆健康的靈魂首先要具備抗打擊和能夠自我修復的能力。現在在學校,以後到社會,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肯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所以的確有必要提升我們孩子的抗挫折感。

挫折感的來源是由於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未能滿足,這可能對於我們孩子,想要什麼,母親都極力滿足,至少物質上竭盡全力,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是自私的,認為自己想要得到的就必須要得到,也應該得到,這是縱容和溺愛下溫室花朵容易凋謝的原因。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說到這裡,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的是外國的母親,自己的兒子想要玩具或者其他什麼,母親都進行物質量化,比如兒子想要一個遙控賽車,母親說可以,這沒問題,但你得親手去掙,在家洗碗、洗衣服、拖地板等等都是可以賺錢的工作,當你幹夠足夠的活,母親就把錢給兒子,讓他自由支配。在我們傳統家庭,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太殘忍了,他還是個孩子啊!

別忘了,孩子也有長大的一天,小樹苗小時候不定形,長大了就遲了。通過上述的教育,讓孩子內心逐漸養成一個思維:我想要的東西都得通過自己的腦子和雙手去得到,雖然我現在很想要,雖然沒辦法我現在還得不到,我很難過,但通過我的努力我肯定能化解這個難題。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所以有抗打擊心理的孩子想問題也容易想得開,也容易變成一個樂觀的人,這樣的人與他人發生正面衝突的概率會很低,即使發生了,他們也會自我釋壓,自我排遣,有抗壓心裡的孩子在面對老師和家長批評的時候他們內心也會很抗拒,生悶氣,但他們絕不會做出衝動的事,死亡不會出現在他們的字典裡,因為他們真的“怕死”,

生活的美好讓他們眷戀,化解問題帶來的成就感讓他們著迷,所以他們不會捨得用生命做悶氣的籌碼。

上海17歲男孩跳橋—本應母子情深,奈何以悲劇結尾?令人深思!

小夥伴們,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