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身無分文與有200萬卻欠債200萬的區別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式如何通俗理解?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身無分文與有200萬卻欠債200萬的區別

會計等式通俗理解

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較關心的買房為例,如果一套200萬的住宅,你想拿下它,用手裡辛辛苦苦攢了60萬去付首付,剩下的140萬正常是選擇按揭貸款的。

那麼,圍繞這套房子來說,你擁有的這套房子成交價200萬就是會計上所說的“資產”,這個“資產”只能代表這套房子歸你控制,你可以用來壟斷性地自己住或者出租以獲得收益,並不代表你真正擁有的財富。真正屬於你的財富還是你原來的60萬首付(即“所有者權益”),這個房子在你按揭貸款的時候,有70%的部分還屬於銀行的,就是“負債”。

另外舉個例子,假設你所有的錢都在兩張卡上,一張借記卡上的餘額是10萬,另外一張信用卡上刷了4萬。那麼你的會計等式可以表達為:資產(10萬)=負債(4萬)+所有者權益(6萬)。

學過會計的人很容易明白,外行人通過這個常識也不難理解。

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代表的是什麼?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身無分文與有200萬卻欠債200萬的區別

公司的會計等式

很多會計認為“所有者權益”就是代表公司的錢,這種理解很容易導致混亂。其實從“法人”角度來解釋,公司在法律上是個虛擬的人,即法人。法人是一個獨立的組織,和自然人一樣,也是個獨立的法律主體。

那麼這個“資產”是屬於“法人”的,即歸公司擁有。

“所有者權益”是歸股東所擁有,站在公司角度,其實是一種負債,欠股東的錢。

“負債”站在公司的角度來說,是欠債權人的資金。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左邊是代表公司擁有的資金,右邊是解釋這個資金的來源或者構成情況,是對資產的說明。

這裡需要區別一下,從公司角度理解,不管是負債還是所有者權益都是一種“欠款”,它們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負債”是一種短期債務,需要隨時償還,特殊的負債雖然償還期限比較長,但是也不是特別長;而

“所有者權益”裡面的“實收資本(或股本)”,則是一種“永久性債務”,正常只有公司解散的時候才還這個債。

2.負債本金有期限,利息固定或者沒有,利息是正數或者零;但是所有者權益的本金遙遙無期,利息可能是正數,可能是負數,可能是零。

3.對於債權人來說,資金相對來說收益穩定,風險小,但是收益也不高;但是對於投資者來說,收益不穩定,風險大,收益也高。

身無分文與有200萬卻欠債200萬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身無分文與有200萬卻欠債200萬的區別

會計等式的解析

從個人角度或者從公司角度來說,身無分文和資產=負債代表的所有者權益是一樣的,即身無分文是資產(0)=負債(0)+所有者權益(0),另外一種是資產(200萬)=負債(200萬)+所有者權益(0)。所以從數學角度來分析,兩者沒有區別。但是如果從語文角度來分析,區別大了去了。為什麼?

1.資產代表的是你擁有或者控制的財產,雖然財產不是你的,但是可以為你所用。什麼都沒有,什麼都幹不了,雖然東西都不是你的,但是你可以拿來所用,為你賺取利潤。假如你一分錢沒有套信用卡加按揭貸款買了一套200萬的房子,如果你出租,租金是你賺的;如果房價上漲,轉手賣了260萬,這60萬就憑空出來了。所以,資產的真正意義在於壟斷,在於為我所用,為我賺錢。

2.資產代表的是你的個人價值,代表的是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價錢,能分文沒有能融資200萬的,至少你的信用值那麼多錢,或者你有能力得到那麼多錢。人家看中的是你的賺錢能力和還債的信任。

3.其實資源真正屬於誰的,有時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誰手裡發揮作用。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理,不是資產本身使人變強,而是人藉助資產壯大。

所以,身無分文和自己的財產全是別人的錢意義完全不一樣。

這也是銀行願意貸款給一堆負債的大企業而不願意貸款給負債很少的小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