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临写黄庭坚的书法/曾明
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代书法,由唐代的“尚法”转为“尚意”,个人的风格特征比唐人更加强烈,这种推崇个性,强调意趣的倾向对后世的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黄庭坚个性强烈的行草书更为后人争相效法。在他之后不久,宋代的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宋高宗赵构都刻意学写黄字,而且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可见黄庭坚书法在当时倍受推崇。在元代赵孟频儿乎一统书坛之后,黄庭坚书法在明代又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局面,明代的许多书坛高手如沈周、祝允明、文徵明、丰坊等人都从黄庭坚书法中获取营养,不仅留下了大量模仿黄庭坚书风的作品,而且在黄书的基础上融入个人创意,使明代书法更进一步发挥了宋人“尚意”的特点,出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到了清代,仍有不少书家得益于黄庭坚,朱耷、郑燮、郭麐,直到清末民初的李瑞清,都通过学习黄庭坚的字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他们有的专心守成,有的锐意变革,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还远播海外,对我们的东邻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十一世纪的日本著名书法家虎关师镇和大智祖继,都以直接效法黄庭坚而成为日本书法史上的著名人物。
由于历代学习黄庭坚的书家比较多,给我们今天喜欢黄庭坚书法的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历代书家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前贤的墨迹,也可以从他们学黄的书迹中看到前人的得失。
黄庭坚留传下来的墨迹和碑刻中,主要为行草书,篆书较少。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主要成就也在行草。我们学习黄字如果从他的行书入手,要比从草书入手更容易些,黄庭坚行书较少带草,运笔起落分明,章法也不如草书那样复杂。他传世的行书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字比较大,是学习黄字的代表性范本,常见的有《松风阁诗》、《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华严疏》、《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这一类字可以看作是黄字的典型。另一类字比较小,大多是书信、药方、文稿,篇幅较短,风格上个性特征不如前一类明显,但可以看到黄庭坚从晋唐书法而来的渊源,也可以看到黄庭坚受其老师苏轼的影响。
黄庭坚的行书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都有很强的特色。在学习黄字时,要特别注意他在舒展、放达的笔画中对用笔的严格要求,他的行书笔画长短悬殊,短画如坠石般沉稳利落,而长画如修竹清兰般俊爽开朗,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有的初学者看到黄字比较劲健,便夸张地把所有笔画都写成纤瘦细硬,显然不能体现黄字的从容大度,显得“小家子气”。其实黄字的笔画特别是短画常常写得丰腴多姿,可以明显地看到颜真卿、苏轼的影响。由于黄庭坚用笔特别强调中锋,有时为了使长画产生较强的力度而在运笔中不断作摆动调整,产生一种“抖擞”的现象,我们在临习黄庭坚的行书时一定要理解产生这种抖动的原因,不能照葫芦画瓢地盲目地颤抖,实际上黄庭坚许多晚年佳作已很少出现这种抖动现象,可以认为他自己也不满意用这种方法来增强笔画的力度,我们更不能把“抖”当作黄字的风格来学。在黄庭坚的行书中,用笔的明净利落也是其特征之一,有人为了使笔画看上去更遒劲一些,用粘涩的笔调写字,如明代丰坊的一些作品,结果完全失去了黄庭坚那种超逸放达的情调,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黄庭坚行书的结构具有中宫收紧、四围开张的特点,主笔往往拉得长长的。对黄字的结构特征如果作肤浅的理解,往往容易犯收放过度的毛病。其实黄庭坚的行书源出颜真卿,所以四周虽然呈放射形的纵横开放,字形的中心部位仍然雍容大度,并不显得局促,如果一味把笔画向中心收缩甚至形成黑块、结体就会硬,像一块煤球上插几根竹扞一样,毫无生趣。我们如果比较一下沈周和文徵明学黄字的墨迹,就可以看到沈周把黄庭坚中心收缩、四周伸展的风格作了夸张的、机械的处理,再加上运笔过于瘦硬,看上去显得板滞不活;而文微明在结构上舒展而不松散,把握得恰到好处,看上去要自然得多。
黄庭坚行书的另一突出创造在于其大胆的章法。在他之前的书法家写字多上下字连成直线、至多不过有几个字稍微左右晃动,而黄庭坚在行书中大量使用一行字中个别字左右平移的方法,形成小字“镶嵌”在大字空隙当中的局面。除此之外,黄庭坚行书的章法特别强调对比,除笔画的粗细长短对比十分强烈外,整篇中字的大小变化也十分大,而且每字的收和放反差也十分强烈。这些强烈的对比在整篇的章法上形成巧妙的节奏变化,使人感到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在临习黄字时,千万要注意这些节奏变化,有人临黄字单个字看很像,通篇就一无生气,其毛病就在没有学会他的章法,字字一样大小,每字都是“长枪大戟”,怎么会有生气呢?黄字的精髓在于其大小、正欹、收放的精彩变化和辩证统一,失去了这些变化,也就不像黄字了。
(临摹练习作品)
除了行书,黄庭坚还留下了不少精彩的草书墨迹,著名的长篇有《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等,小品有《花气薰人帖》、《寄贺兰铦》等,他的草书除了上述行书的一些特点之外,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一是他在草书中用点显得很独特,像国画中的点苔,具有一种乱石崩云的质感,很精到准确,我们在临习时如果搞成模模糊糊的一块圆形,就马上失去了力量,学好他的用点,是学黄庭坚草书的很重要的方面。二是他在结构上解散字形,随意组合这是很难的技巧,如果没有一定的小草书基础,不熟悉正确的草书写法,是很难运用的。外黄庭坚常在草书中穿插一些行书的长笔画,用得十分得体,如果不理解他的用法味乱插,就不像草书了。明代许多书家学草书都学黄庭坚,像祝枝山等,但都写不到黄庭坚那样精到,说明黄庭坚的草书是不太容易学的。
黄庭坚的书法与苏轼、米带、蔡襄相比露的特征比较明显,虽然看上去比较容易“人门”,实则更容易“遗神取貌”。如果先有一定的颜体正楷基础,再兼学一点苏轼的行书,常常会较快地领会到黄庭坚的妙处,我们今天已有了前人不少的经验,应该比较容易理解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精神,使之为我所用,推陈出新。
閱讀更多 翰墨書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