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動”起來 農民”富”起來 ——志丹縣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述評(下)

土地“動”起來 農民”富”起來 ——志丹縣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述評(下)

2017年底,志丹縣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初,推進得並不像理論分析上那麼順暢。

志丹縣農業農村局負責產改的副書記周志團向記者回憶了產改之初的情況。在改革中,對於清查核實集體資產、界定集體合作組織成員身份、落實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權、收益權、有償退出權、繼續權等,農民積極性很高,進展也比較順利。但對於土地流轉,農民開始並不是很積極。“傳統上農民本身對土地看得很重,總覺得抓在自己手裡放心,捎帶種點土地就有現成的收益,加上現在石油不景氣,城裡活也不多,打工維持不下去回來還有個營生。”周志團說,“說到流轉,農民怕‘業主’跑、怕失錢、怕失地;‘業主’怕農民難纏;基層政府怕無限兜底。”

針對農民、業主、基層政府的顧慮,志丹縣在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做足了政策的宣傳解釋工作。據永寧鎮人大主席白小康講,他包片的崾子川村村民雙龍,在陝果集團集中連片流轉土地中有35畝土地,開始根本不同意流轉,怕土地流轉給陝果集團要不回來,又說土地延包到2028年就到期了,再遠的事就不好說了。白小康就和村幹部一起到他家中反覆給他講解關於土地確權和縣上的流轉政策。疑慮稍釋的雙龍勉強鬆口。沒過兩天,又反悔了,怕政府說的不兌現。幹部們再次上門做工作,最後同意“5年後按三七分成”流轉。沒過兩天他又後悔了,老是怕被騙,總是說再等等看。鎮村幹部一方面給他繼續做工作,另一方面吸收他到陝果集團的果園打工,一天120元工錢現結,這才取得了他的信任,最終簽訂了正式的流轉協議。“光雙龍這一家從開始談到簽訂協議,前後拉扯了有8個月。”白小康說。

在崾子川村,記者遇上了該村王家灣小組的組長王小平。王家灣村2017年決定向能人大戶流轉川臺地50畝,用於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這50畝地分屬30多戶,一類地、二類地都有,平均一家才幾分地,工作難度很大,直到今年1月才全部簽完流轉協議。“一戶一戶做,自己帶頭,先做弟兄、戶家的工作,再分頭拉關係。說不通的只能先放下。”王小平告訴記者,“去年田園綜合體部分項目開始運轉,來的遊客多,大家才有了信心,工作也慢慢好做起來。最後,在與流入方達成先付一年費用的前提下才全部簽定了流轉協議。”

“改革必須尊重農民的意願,必須要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志丹縣委書記李建強說,“從志丹的實際情況看,不僅讓農民取得了流轉費收入,更重要的是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實現了農民就業的常態化。”

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讓農民作為主體參與到改革中,實現農民利益最大化,這是從志丹縣委縣政府層面的考量。對於農民來說,“算賬”永遠是他做出選擇的通用方式。義正鎮稠樹樑村杜家畔村民小組的範廷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54歲的範廷榮全家6口人,兒子在油隊攬工,媳婦在縣城供娃娃唸書,家裡常年就他們老兩口。範廷榮的“苦水”在全村是有名的。流轉前,他和老伴每年光玉米要種30多畝,還不算洋芋、豆類等雜糧。2017年,陝果集團開始在村上流轉土地,他把主要的26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了。範廷榮給記者算了一賬:“前年種玉米打了三萬兩千斤,到去年初才賣完,拋過雜踏落得兩萬塊錢,還不包括人工,一年到頭來,‘種不上、收不倒’,真把人累得不行。2017年秋把土地流轉後,我一人給陝果打工,家裡和外面的雜事還沒耽擱,就這也收入1萬多元,加上幹了點其他活,總收入也在2萬多,人到苦輕得多。”

“你把主要的地都流轉給陝果集團,如果將來陝果集團出現問題,兌付不了該咋辦?”記者問道。

“就算陝果真出了問題,那土地總還在我們村上,果樹他也不可能挖走。我決定給陝果打幾年工,好好學學技術和管理,一來工錢高,二來萬一陝果走了,果園咱自己搞,我看蘋果這產業行。”範廷榮的回答中透著農民式的精明。

範廷榮只是稠樹樑村經濟股份合作社中的一員,該合作社與陝果集團志丹分公司達成長遠合作協議,合作社以土地、現金入股企業分紅。經測算,每名入股社員,土地股人均可分紅3萬元,現金股人均可分紅1.3萬元。

目前,該縣已動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吸納1923戶果農入股聯營、帶動農民5000多人就近務工,在全產業鏈條受益使果農收入實現倍增。更加振奮人心的是:截止去年底,全縣掛果面積達到了11萬畝,產量達到了7.12萬噸,產值達到了3.08億元。進入掛果階段的果農戶均收入達到了1.7萬元,果園面積最大的戶達到了350畝,收入最高的戶達到了110萬元,紅蘋果“”成了志丹農民致富的“金蛋蛋”。

當然,記者在採訪中也遇到了不願意流轉的農民。“我給人打工都打煩了,哪有自己種地自在?”旁邊的村民趙文全說。

永寧鎮蘋果產業起步較早,產業培育走在全縣前列。永寧鎮原黨委書記楊成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永寧果農的管理水平整體要高些,條件好的果農,一家管護20來畝完全不成問題。我們講適度流轉,尊重農民意願,不搞一刀切。”

楊成貴在鄉鎮基層主要領導崗位已經10來年了。他說;“科學的政策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落實,鄉鎮黨委政府天天和農民打交道,工作好不好開展,關健是要知道農民想什麼,農民最擔心什麼。”

志丹縣在推進產改過程中,針對農民的“三個擔心”,在持續進行政策宣傳解釋工作的同時,注重從制度層面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土地確權是土地流轉的先決條件。從2014年開始,全縣以“確實地、賦真權、準登記、頒鐵證”為目標,圓滿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全縣完成土地確權面積50.82萬畝,發放經營權證2.58萬戶,發證率達99%。

2017年10月,志丹縣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凡土地流轉都要嚴格按《志丹縣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志丹縣農村產權交易流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交易流程》《農村土地流轉流程》《農戶直接流轉流程》《志丹縣農村產權交易規則(試行)》等規程操作。交易中心成立一年多時間,共受理土地流轉經營權業務306宗,交易鑑證業務1035宗,涉及全縣各鎮辦農戶1035戶,土地流轉交易(耕地、四荒地)面積22684畝,流轉期限20年以上,交易總額達5.4億元,兌付土地流轉獎勵資金1032萬元。

上至流轉政策,下到操作規程,志丹縣把土地流轉嚴格納入制度化、規範化、法律化框架內,農民合法權益從制度層面、法律層面得到了有效保障。

“產改的主體是農民,農民不受益,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改革是不會成功的。”李建強說。

有了產業和產品,銷路又成了農民的擔憂之處,為了讓果農吃下致富“定心丸”,過去兩年,該縣先後在北京、深圳、南京、遼寧盤錦等地舉辦了多場大型推薦會,與北京首農集團、深圳市瑞智投資、廣東開心農業等2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累計簽訂蘋果購銷協議達到6億元。並加快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建設,在北京、銀川和西安設立了直銷窗口,出臺了扶持蘋果電商發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起電商平臺40餘家,組建營銷隊伍36支,培養營銷經紀人113名。同時,年內新建1條4.0智能選果線,新增2000噸冷氣庫,品牌專賣店或直銷窗口2個,新建果品交易市場2個,舉辦、參加蘋果推薦會不少於10次,有效拓展蘋果銷售市場,提升志丹蘋果的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

蘋果讓農民吃下了“定心丸”,特色種養殖也讓農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8年,全縣種植小雜糧11.5萬畝、黃芪2.3萬畝、各類蔬菜3.16萬畝……特色種植業總產值達到了3.52億元;全年出欄豬1.8萬頭、出欄羊5.5萬隻、蜂蜜產量達到12.5萬斤……養殖業總產值達到了1.4億元。

據統計,自2017年以來,志丹縣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產業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總收入1857萬元。土地流轉大大加速了全縣產業開發進程,使志丹農民增收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馬華權 曹東良 記者 王建平 李 鵬 劉 陽 孫世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