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與人深交是種什麼心理?

官破曉


覺得很正常,有時候這種心態我也有。反正我不會說我不正常,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有吧。

  1. 首先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對方給你的印象讓你覺得這個人不會交往很久。

  2. 比如她有什麼地方隱隱碰到你的底線但又沒有完全碰到,你覺得還好再忍忍,不想鬧矛盾。但有一便有二,潛意識會這麼想。

  3. 人們(主要是我,沒有做過研究也不知道別人隨是不是這樣)劃分界限的依據是不觸碰底線同時又覺得對方的缺點可以容忍。

  4. 對於時不時會觸碰底線的人怎麼可能會深交!

  5. 人的一生有幾個好到不能再好的好朋友就夠了,不必把遇到的每個人都當好朋友,該貼上同學標籤的就貼,該貼室友標籤的就貼室友,有些人保持見面會打招呼的關係就好。要是把所有人都當朋友豈不得累死。


GLF顧流芳


“逢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大概是不願與人深交的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寧可獨守自己的空間,也不願與他人深交呢?難道是他們天生不需要朋友嗎?



有書君認為,有些人不願意與人深交,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任何人都不願意深交,另一種是深交的人也有幾個,但是不多。如果是後一種情況,並不屬於特別異常的心理,但是,如果是前一種情況,則涉及心理學的幾個方面:


一、心理學上所稱的社交疏離型人格或者社交恐懼症。


這種人性格內向,屬於社交疏離型或者恐懼型人格,與人相處的親和動機和親密動機不足,覺得知己難覓,看破俗世。


霞霞參加工作已經好幾年了,可是每天只是按時上班下班,從不主動和同事聊天,業餘也只是宅在家裡,或者獨自逛街、看電影、出去旅行……


她覺得這樣的狀態很好,既不打擾他人,也避免他人窺視自己的內心,既然沒有能懂自己的人,也就無需浪費感情在別人身上。



二、膽怯型人格。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是自我防禦的本能。


人性是非常複雜的東西,有的人,害怕被自己親密的朋友傷害,有的人曾經被自己親密的朋友傷害過。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過被朋友傷害經歷的人,會非常謹慎的把自己隱藏起來,對身旁的人有本能的防範意識,絕不肯輕易與人深交。


小亞和美美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她們常常一起上學,一起寫作業,一起出去玩,幾乎無話不談。小亞家裡比較貧困,美美家裡比較富有。小亞慢慢產生了一種不平衡的心理,每次來美美家裡玩,都偷偷的拿走一些她家的零錢和物品,起初,美美根本不會懷疑是她的好朋友拿走了她的東西。


可是,有一天,她們在一起玩之後,美美的蘋果手機不翼而飛,美美的媽媽開始懷疑起小亞來,在美美的不斷追問下,小亞終於因為愧疚而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可是,在美美的心裡卻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疤,美美從此不再輕易與他人深交。



第三、強迫症人格,輕度妄想症心理。


這種人常常有輕度強迫,覺得“言多必失”,覺得別人與自己聊天都是為了窺探自己的生活,或者利用自己的弱點來打擊陷害自己,這種人常常把自己包裹成“裝在套子裡的人”,自然是不願意與人深交了。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其實,與人深交,也是要學會慎重選擇的,唯有那些由衷地尊重自己的生活習慣和觀點,有著共同愛好和共同話題,並能積極的對待生活和事情的人,才值得深交。相反,那些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喜歡佔別人便宜,缺乏誠信的人切不可與之深交。


有書君覺得,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真誠和投機,我們大可不必猶如刺蝟一般,對每個人都豎起防範的尖刺,但也不需如同蜜糖,與誰都能黏在一起,交淺而言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人是群體動物,但這個群體裡並非需要個體與所有群體深交。有幾個就可以了。有一種人按心理學上說是疏離型的人,這種人只信任自已,對任何人都保持戒心,與外界很少溝通,因此思想壓力很大,又沒有知心朋友。長此以往,自己把自已長期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孤陋寡聞,思想就另走極端,而且由於思想長期處於壓抑狀態,又找不到渲洩口,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行為暴躁,攻擊性極強,如果這時不及時打開心扉,渲洩不良情緒,就會雖輕度抑鬱症。這時自己就要警惕了,及時調整自已,先與家人儘量溝通,再找幾個知心朋友,時常聚一聚,打開心扉與朋友共享,時間一長,自然就調整過來了!



狼煙一九三一



拿到這個題目,有書君認真梳理了自己的人際關係,一直以來,同學說我清高,朋友說我高冷。我自己知道,我不過是:不願與人深交。


今天,有書君就掏掏心窩子,說說自己不願與人深交,到底是什麼心理。


1.自我空間保護。


有書君的母親是個熱心人,人緣好、朋友多。我小時候,我家從來都是客人不斷,那些叔叔阿姨來了也不客氣,即使我父母不在家,他們也坐著不走,看電視、打牌,自己動手做飯。從早到晚,源源不斷。



小小的我沒有隱私,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我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沒人打擾。所以,到我自己能做主時,我寧願與人保持距離,也不願深交。


2.自身利益保護。


開店的時候,隔壁店做衛浴的小妹是我老鄉,平時關係很好,無話不說。有一次,先生談了一筆電子鎖生意,因為跟小妹家沒有生意衝突,我也沒有避諱她,電子鎖的款式,先生如何報價,都跟她說了。


結果投標時,隔壁小妹帶著另外一個廠家出現,臉不紅心不跳地搶了我們的生意。

“逢人只說三分話,切莫全拋一片心”,這句話深深烙在我的心上。



走的越近的人越互相瞭解,這是一把雙刃劍,互相瞭解的兩個人可以惺惺相惜,也可能互相飛刀子,一旦飛刀子,那可是刀刀致命,傷不起。


3.保持安全的心理距離。


qq是我不多的好朋友之一,我倆三十年保持聯絡,互相關心。


有一次,倆人聊天聊到小時候的事,qq說起自己跟妹妹一直關係不好,跟她的媽媽偏愛妹妹有關,說到情深處,qq講了好多大事小事,都是她特別受傷害的往事。


我當時正看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忍不住在腦子裡分析,順口說了一句:“是你媽媽的教養方式有問題……”我還在挖空心思地幫她分析,qq一下子從往事中跳脫出來,說:“你怎麼能說我沒有教養呢?你要這樣,咱倆就斷交吧!”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我愣在那裡,無從解釋,心裡有一萬個委屈,也說不出來,唯有在以後的相處時,謹記保持距離,切莫“自作多情”。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最近,公共距離最遠,每種距離又有遠近範圍之分。每個人在心理上對每種距離的界定都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願與人深交的人,不過是安全距離的範圍較大,自我保護層比較厚而已。

其實,再親密的兩個人,也不能完全敞開,即使在親密距離裡,也要注意尊重彼此的隱私,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間距離。


畢竟,“距離產生美”嘛!


以上是有書君在生活中,積累的一點經驗。你有什麼不同體驗嗎?趕快分享出來吧。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了在文末點個贊喲。


有書課堂


你好,對於“不願與人深交”這個情況,說明了你的自我保護意識格外強。這並沒什麼不好。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社交的幾種分類,以及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哪種社交狀態才是最好的。其實所謂“深交”與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衡量標準,更多的是人心理上的一種大致判斷。那麼交往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哪幾個狀態呢?1.頷首之交,意思就是見面了認識,彼此點頭微笑一下。2.工作或者學習夥伴,一般會在一起商討事宜,但不會聊更深入的話題。3.普通朋友,可以在一起談天說地,聊彼此共同的興趣愛好,但不會聊自己的個人隱私,例如具體的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等。4.肺腑之交,這個層面是達到了可以推心置腹的地步,會把自己生活中的部分隱私和煩惱告訴對方,一起分析,一起解決問題。

然而,在交往過程中,一個人到底在自己心裡能進入到哪個分類裡,這不是一時半會可以確定的,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太多的偽裝和功利心驅使著許多人在交往過程中表面看似真誠無限,其實是腹裡藏刀,因此有太多的人都患了社交恐懼症,尤其是那些曾被好閨蜜好哥們坑慘的人更是在心裡留下深深的陰影,以至於不願與他人有親密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個人有高尚的修養,自然會吸引來與你志趣相投的人。人性是複雜的,在交往過程中,不與人深交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不必刻意排斥別人,只要你真心待人,多聆聽多幫助別人,便有許多人想要走近你、信任你。而有些人看似有許多深交的朋友,可能很多時候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吧,真正遇到困難,並不見得那些看似推心置腹的人會出來幫忙,而君子之交,既不干涉彼此的生活和隱私,又能彼此欣賞,彼此幫助,這何嘗不是人與人之間理想的相處狀態呢。

感悟生命旅程,漫步藝術世界。——敬請關注茵悅時光。


宋老師聲樂學堂


一個人不願與人深交,可能與他的依戀類型有關。

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小時候與照顧者(對很多人來說,是媽媽)的關係,影響著我們成年之後和他人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們還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致分成4種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有不同表現:

1. 安全型,這類人能夠很好地與人親近、信任他人,在關係中感到安全;

2. 痴迷型,這類人通常非常依賴另一半/朋友,需要對方給自己很多承諾。也常常會過度擔心自己會失去對方,也害怕當自己需要的時候,對方不在身邊或不能及時回應;

3. 疏離型,這類人很少和別人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別人依賴自己或者向自己尋求安慰。通常,在別人眼中,這類人是難以親近的,不和人深交的。

4. 恐懼型,這類人一方面總是擔心被對方拋棄、被拒絕,但另一方面卻在感到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時候,不是直接表達而是變得疏遠和冷漠。而這在別人看來,也會是一種“不和人深交”的樣子。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和別人深交,如果你發現自己可能屬於恐懼型或疏離型,並且這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那麼,你不妨這麼做:

試著去找一個安全型的、你可以信任的伴侶或朋友,和他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係。一個能夠讀懂你的需要、用成熟的方式對待你的人,也能夠幫助你讀懂自己和改變自己。

不過,對於恐懼型或疏離型的人來說,安全型的人也許會在一開始接觸時讓你覺得“很無聊”,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有所改變,那麼第一步也許就是忍受這種無聊感,給對方和自己更多接觸的時間和機會。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學會對對方負責,給予對方信任,適當地依賴彼此,而不是追求看似獨立的虛假的自給自足感。

給自己機會去獲得與他人之間的那種可以相互信任和依靠的鏈接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3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關注KnowYourself 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知我心理學


雖然人際交往對個人生活的調劑十分重要,但未經深思熟慮就卸下防備很容易讓自己受到傷害,因為遇人不淑將會阻礙我們成長的步伐,影響我們前進,通常不願與人深交大概會有這五種心理:

1、缺乏安全感,內心防禦機制過高

在過去的成長中,遭受過信任的傷害。導致後來很難相信他人,防備心很強。不願過多交心,擔心袒露的軟肋以後會被人拿來攻擊。

2、自尊心極強同時還自卑

一般這類人是很容易誤入歧途的,別人需要他的時候捨己為人,他經常把自己放得很低當自己遇到問題的時候絕不求人害怕丟面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完美人設絕對不會與人深交害怕別人瞭解他的生活,平時也不願意多說,害怕言多必失。

3、原生家庭的影響

成長環境過於壓抑,家教十分正統,道德感極高

4、性格獨立,內心世界豐富

這種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孤獨的靈魂,這種人長期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根本不需要社交甚至是深交,不想讓別人打擾到自己的生活,這種人一般都是在某個方面的佼佼者。

5、有優越感,瞧不起周圍人

她自詡有思想、有品味,覺得你窮、醜、笨,跟你一起玩會拉低她自己的檔次。

總之,不願與人深交的人的內心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苦楚,想要通過建立距離感來保護自己罷了,你自認為跟她關係還不錯。但在她心裡,你或許只是一個點頭之交的普通朋友,莫給自己加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不強求順其自然就好了。作為一個有社交障礙的人,我最深的體會是,一旦你接納了自己的恐懼,願意往前踏出一步,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比你想想的要美好且廣博得多。


碧浪達夫人


不願與人深交是種什麼心理?

並非不願與人深交,而是找不到能夠深交的人!即使熱衷社交的人也會發出朋友遍天下,知交有幾人的感慨!

不願與人深交的人有很多,在我看來不願深交分為主動為之和被動為之兩種!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儘量避免與人交往既有個人價值選擇的原因又有社交能力不足的原因,如果是個人價值選擇,只要他沒有影響你的權益,他自己自得其樂有何不可?如果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導致社交能力不足也會表現為不願與人交往,實際上他離群索居得很痛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治療!



自閉症與社交恐懼症不願意社交是因為有病

自閉症之所以排斥社交根源是生理上的病誘發了心理上的病!

自閉症患者不能說不渴望社交,而是害怕社交,害怕超過了渴望所以表現為離群索居,這是一種病,一個正常孩子是渴望社交的,自閉症的發病機理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是基於現有的資料按照我的理解應該主要是生理原因,例如遺傳因素、內分泌等,生理的病最終誘發了心理的病

社交恐懼症患者之所以排斥社交是因為過往的失敗社交經歷逐漸形成了心理疾病

我本人也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懼症,這種病症在許多人身上會存在,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心理疾病在於在類似的場景中以前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從而形成了條件反射,這種病通過自我排解或者心理治療都能治好,主要是要消除心魔,讓你認識到實際情況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沒有那麼恐怖,鼓起勇氣通過幾次愉快的場景體驗可以逐漸治癒,派對恐懼者也可以慢慢成為派對達人!


既不是自閉症又沒有社交恐懼症為何不願意與人深交?

一切都是由需求決定的!我為何要與人深交?我為何要與你深交?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質上同人為什麼要結婚一樣!

一個人之所以不願與人深交甚至迴避社交是因為他對這種社交沒有需要,甚至這種社交還會影響他的個人體驗,不僅僅不需要還排斥!人的需求核心都是利己的,所有的活動都是為自己的需求服務,即使有為他人服務的過程,最終的目的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間接滿足自己的需求,說到底都是互利互惠式的交換!

馬斯諾層次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人之所以需要社交根源是因為這些需求要滿足需要某些社交!有些人之所以迴避社交癥結也在於這些需求要滿足不需要某些社交!

例如需要與人合作獲取更大的物質利益,需要通過社交來排解無聊獲取安全感、歸屬感,甚至需要通過社交來間接滿足尊重需要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

婚姻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社交狀態!為何不願深交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不願結婚答案是類似的!你希望通過這種社交得到什麼?必須做這些嗎?

現在社會物質文明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個人單打獨鬥自給自足成為可能!個人成長到一定階段,個人精神層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有一部分的精神需求需要他人來滿足,但是有相當一部分精神需求實際上倚靠他人也是滿足不了的!

更不用說互聯網發展之後藉助網絡手段社交媒體已經讓你的社交圈不侷限在當地,可能就交流的深度而言眼前的人還不如一個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眼前的人只是生理層面不陌生,千里之外的心理層面不陌生】,世界上有一種遙遠的距離叫我在你面前,你在玩手機!他不是不願意與人深交,而是不願意與你深交罷了!因為在你身上他沒有找到他需要的能引起共鳴的點【道不同】,或者說雖然你身上也有這些素質,他有更便捷的方式能夠找到替代物【性價比不高】,不相信你問問自己為何朋友聚會時你頻頻刷著自己的朋友圈也不願意花時間同在場的同學聊一聊?

除了網絡社交對人們的社交狀態造成衝擊之外,不同的人價值觀不同,隨著精神文明的不斷髮展,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人的個體意識會越來越強,對更深層次探索與交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是能夠滿足需求的人卻越來越少!他很難找到能夠與他引起共鳴的人!中國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說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我們現代人也經常調侃寧與智者對罵、不與傻瓜聊天!這裡面的邏輯都是類似的!


心安理得君


不願與人深交也就是不願將自己暴露給別人,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人也就是常說的“不合群”的人,喜歡獨來獨往。

一般不合群的人有幾種可能。第一,他們可能是因為人格有缺陷。很多分裂型人格的人群生活中往往喜歡獨來獨往,還會表現出一些古怪的行為,令人難以理解。他們不與人交往的行為是從小即有的,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心理原因。第二種是有過心理創傷的人群。他們在成長經歷中可能有一些令他們感到痛苦的記憶,讓他們對其他人有畏懼,所以不願意跟其他人深交。第三種,是對其他人有過度戒備的人。他們心裡充滿了不安全感,覺得其他人隨時會出賣自己。與其被出賣,不如不深交,這大概就是他們心裡的想法。第四,缺乏自信的人。他們不願意跟別人深交是因為擔心過度的靠近會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他們因為內心討厭自己,所以也覺得當別人發現自己缺點後,也會討厭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讓別人討厭,他們選在不跟周圍的人深交。第五種是自戀的人。他們不是跟別人深交,只是不願意去交往自己覺得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他們的心理優越感要求他們去接觸他們自己欣賞的人,從而滿足自己自戀的虛榮心。

不管是哪一種人群,不合群的人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不合群的表現只是這種衝突的外在表現罷了。


鵜鶘心理陳小康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叫不願與人深交?如果說,深交意味著要和他人說心裡話,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都盡情表露出來,那麼現代人確實越來越多地不願與他人深交。

變幻莫測、壓力倍增的現代社會使得人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應對生活,能留給自己的時間都不多,更遑論花大量的精力與心思來關注他人。

但與此同時,人內心的渴望卻還和以前一樣,只有我們被認真傾聽、用心理解之時,我們的心扉才會向他人敞開,表達真實情緒時才不會恐懼難安。

因此,對一個不願與他人深交的人來說,他這麼做或是出於無奈——其實他也想與人促膝長談,說到意動處讓淚水肆意流淌,將情緒盡情宣洩,但知己難尋、機緣難得,哪怕有可以掏心掏肺的朋友,卻很難找到一訴衷腸的機會,於是只能將那些心裡話一直默默埋在心裡。

或者,他這麼做是出於失望,因為在過往的經驗中沒有被恰如自己心意地對待,他漸漸認定,向他人敞開心扉是件弊大於利的事。與其說出來得不到理解甚至還會招人評判內心受挫,不如自己一人默默消化處理這些胸中塊壘。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與生活及他人相處的方式,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因此,不要隨意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

就算是“不願與人深交”,又怎樣?如果現在我們就是會在社交中感到受挫,那麼不必非得逼著自己去這麼做。

我一直相信:命運絕不會讓我們的生活一成不變,而人性也一直都擁有著催人向上、促人成長的力量。現在不代表永遠,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