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人不愿意买4%-5%的理财,还是情愿去银行做2%-3%的定存呢?

琅琊榜首张大仙


你说的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有许多人”这一表述可能不太准确,不知道你是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过抽样调查,这种人的比例是否能达到“许多人”的标准。个人认为,银行理财的吸引力仍将持续。

1.有需求就有市场

市场是跟需求走的,上世纪在银行理财尚未出现前,银行存款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理财方式,放在银行里安全,还可以有利息,特别是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收益更高。中老人朋友应记得当年非常流行的是零存整取、整存整取二种方式。每月发工资就会固定存一小笔钱到存折上,看着数字不断增长,每年终了,就会把长期不会用的钱存上二、三年的定期,这些存款的利息比活期存款划算多了。

  随着银行理财的出现,明显高于定期存款利息的产品一度得到市场认可,特别是有银行的金字招牌做担保,定期存款规模大幅下滑,大家都在比较着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谁的收益更高,争先恐后抢银行理财产品。

  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定期存款,今天市场的存在,就意味着需求的存在,它们都满足着不同的投资主体的需要,应该说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功能。

2.货币政策的影响

  趋利是资金的天性,钱放在手里就是在贬值。银行理财前几年为什么火热,就是其高收益率。近年来,由于受国家货币政策影响,银行理财收益在下降,与定期存款之间的利差减少了,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3.风险承受能力影响

  人们对资金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影响投资方式最重要因素。应该说,中老年人对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差一些,对自己的拼搏一生得来的养老钱会非常在意,宁可收益低一点,也要稳妥一些。当银行理财不再承诺保底时,这种投资意向会更明显,不会为了2%左右的利差而承担可能的本金损失。

  而年轻人正处于收入增长期,理财意识、风险承受能力更强,不太会选择代表“古板、僵化”的定期存款,银行理财、股票、期货投资正与其青春好动、敢于冒险的精神相匹配。

4.收入来源的影响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收入一般不会有大的增幅,而维持日常支出也较固定,收入水平越低的人,就更倾向于银行定期存款,可以确保有较稳定的储蓄目标。同时,由于银行理财的门槛较高,特别是一些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少者也要十万、五十万起步,也限制了部分人理财行为。

5.操作便利性的影响

  定期存款只需要一次性办理就可以了,而银行理财期限一般较短,虽然可以自动延期,但往往到期时会有新的理财产品推出,更高的利率吸引投资人反复进行操作,限制了一部分时间精力不够,或网银操作不便的投资人。

  总之,银行理财由于目前收益率呈下降趋势,加之不再进行保底承诺,资金风险有所加大,与以前年度相比,银行理财规模有所萎缩。但银行理财仍然是较稳健的主流理财方式,而银行定期存款与银行理财形成互补,有一定此消彼涨的关系。随着相关影响因素发生变化,银行理财方式仍将是人们重要的理财手段。


财务意识流


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认可了,习惯了,懒得搞了。

我跟我家人推荐过理财产品,结果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那一两个点的收益,更在乎的是本金的安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你们的长辈推荐过理财产品,我反正推荐过,因为我理财受益了,所以我也想我的长辈推荐过理财产品,当然都是些风险很低的,结果他们的反应却让我很意外。

很多人跟我说,不就比银行还那么一点吗,搞来搞去多麻烦,我才知道对他们来说那一两个点的收益根本就没入人家法眼,还是习惯了放下银行了,懒得折腾了。

现在理财骗局的频繁出现让人们对理财产品望而却步

e租宝等的理财骗局,骗取的金额高达几百亿,说明我们国人对还是很喜欢接受这种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的,当时长期银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财观念让大家都忽视了理财风险,人们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还以为这些理财产品跟银行一样,保本保收益呢,结果随着这类理财骗局的不断出现,人们的理财观念也从不考虑风险到看什么都是风险。人们无法分辨甚至懒得分辨现在这些4%,5%到底有多大风险,本着不投资就不被骗的思想,人们还是更认可银行理财产品的。现在有人给我家人推荐理财产品,他们一律都是按骗子对待的。

所以现实就是很多人不懂复利,不在乎那一两个点的收益,况且理财骗局频频出现也让人更愿意接受银行理财产品。


出海抓鱼潜水摸虾


可能是观念不一样,前几年某宝还有5%的收益的时候,我帮我爸下载安装了一个,放了几万块钱进去,还给他设置了重重密码,结果我爸一天到晚的念叨那个钱要打水漂了,非要我给他取出来存银行,最后拗不过他就给他提出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接受新的理财观,思维固化。


淅淅沥沥807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去买4%-5%的理财,非要去存2%-3%的定期呢?

算个账就大概清楚了。

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100万买一年期理财,一年下来能有4万块钱收益,大银行低风险理财已经拿不到5%收益率了。

而银行存款就不同了,50万以内有存款保险保障本息安全,所以没必要一定选大银行。现在上浮50%很正常,一年期利率2.25%,100万存一年,2.25万元,比理财产品只低1.75万元,但根本不用担心风险。

如果资金长期不用呢?存款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收益超过理财产品。

问一句,都是三年期限的理财和存款,你选择哪一个?

要是二选一我会选择存款,理财我只会买一年以内期限的,而且一般银行发行理财也以短期为主。实际上存款和理财我都买了,确实也是理财买一年,存款都存三年,这么操作的。

三年的存款利率超过一年的理财逾期收益率,整体下来都能超过4%。

其实买理财的人并不少啦,要不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不会持续降低了,去年这个时候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是5%左右的。

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是有亏损可能性的,部分投资人曾经投P2P损失怕了,投股市被割韭菜,只敢存银行,安心工作挣钱也挺好。


财来不会晚


我的钱有70%左右都在4%—5%的理财中,剩余还有30%在股票里。从风险偏好上来说,我自认为应该算是平衡型的客户群体。

我的父亲几乎所有的资金都在大额存单之中,还有一小部分在余额宝里。他的大额存单,存款期限较长(三年),存款利率在4.1%左右。从风险偏好角度来说,他算是稳健型客户群体。

我的祖父将所有的钱都存成了一年定期,一年去一次银行,办理转存,不厌其烦。从风险偏好角度来说,他算是谨慎型客户群体。



我是银行从业者,每年都在向家里人灌输如何理财的观念。父亲和祖父各自坚持着自己的投资选择。我们三代各有各的选择,也各有各的追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除了风险偏好各有不同以外,存款的特点与方式也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我的抗风险能力强,理财虽然不保本,股票虽然容易被跌停,但它们都给了我财富增值的希望。我需要这样的希望让我在领到薪水时不至于失望。

大额存单的起存金额比较高,非常适合父亲这种攒了一辈子钱的人。让我去存,我还够不到起存金额。再加上,三年期间不用往银行跑,满足了他嫌麻烦的诉求。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也满足了他对本金不能损失的坚守。

祖父的金额不高只有四万块钱。对于快八十的他来说,不折腾就是最好的选择。别说存款本金了,就是存款利息出了点问题,我们都担心他的身体承受不了。

我们祖孙三代的做法只能覆盖一部分人群,还有一类人群却相对可怜。

因为我的存在,经常在家里讲一讲什么产品好,什么值得购买。可是,还有很多家庭没有如我这样了解银行产品的人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每选一次理财产品都是拿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在“赌”。

单就从风险偏好的人群数量来说,风险偏好较低的人数远远大于风险偏好较高的人群。这与理财知识有很大的关系。你在农村推荐理财,得“连哄带骗”。办存款办成了保险也多出现在这些地区。你在城市推荐理财,就像推荐存款一样简单。

没有理财知识,风险偏好低,不愿意“赌”,结果就是选择了利率低的存款。

总结:

你有你的利率追求,他有他的风险考量,大家都在理财。只有选择之差,没有高低之分。

银行研究僧,你学习,我也跟着学习!


银行研究僧


前几年余额宝出现之前,很多P2P平台给出的理财收益非常高,大部分达到年化10%以上。可是结果这些平台大部分跑路了。也就是说,这种高收益的平台风险非常大。可能会导致血本无归。

而余额宝出来之后,理财的收益达到5%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又安全又有高收益,大部分人也喜欢把钱存到余额宝里面去。可是,这两年来,余额宝的收益也降下来了,基本都在3%以下。而且余额宝又有很多的限制。这就使得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不想往里面存了。

银行上面也有4%以上的理财,也有2-3%的定期存款。可是经历了太多的理财出事的问题,人们的心理变得保守了。定期存款再怎么样也不会没了。而4%以上的理财上面也注明了不保本的收益。说是4%,到最后真的不知道有没有。

虽说银行也是比较安全的,按理说一般推出的理财收益也能达到。可是,也有达不到而拿不回本金的情况,经过媒体不断报道,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就更小了。

比如说,我有10万元的资金交给我老婆时,这笔钱是用来将来小孩上学用的。可以存一段时间。当我打开银行上面的理财时,看到上面的风险提示,心里还是很虚啊。不能为了多两三个点的理财就赔本了,这是小孩上学的费用啊。所以,最后还是会狠下心来做定存,即使利息只是理财的一半也愿意。因为安全无风险啊。相信大部分也是这种感受。


股海重生2015


确实在同等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4%-5%的预期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2%-3%的收益高出不少。既然同样是银行的产品,为什么有的客户不选择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选择收益率低的定期存款呢?

在银行工作多年,个人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选择定存产品类客户群体多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strong>

这类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弱,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偏好保守型的安全性高的理财方式。理财产品尤其是非保本浮动型收益类,许多老年客户一听到“非保本”这三个字就顿时一阵迷糊,没有了继续了解下去的欲望。

二、购买手续复杂

理财产品的购买不像办理定期存款那么简便,只要将现金交给柜面,在业务受理单上签字或按手印就行。

理财产品购买,需要填写风险评估单、产品协议书、风险揭示书等,还需要抄写一段风险揭示说明,很多老年人识字不多或者眼睛老花,抄着抄着就烦躁起来了,有的索性在办理的途中就放弃了产品的购买。

三、客户偏好资金长期理财<strong>

这点是不分客户选择定期存款而不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都认为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定期存款,在前几年这个论点是肯定的。但是最近两年,理财产品收益率逐年下降,现在三年期大额存单的收益几乎和理财收益率持平,收益差距越来越小。

很多客户在外地工作,年初除去年尾回来,没有时间购买短期内就到期的理财产品。存个三五年的定期存款,收益率可以保证的同时,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理财产品购买门槛高<strong>

虽说最近两年有的银行推出了一万元就能购买的理财产品,但是发行的规模小,利率不高,并没有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

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是5万元起存,以1000元的整数递增。很多客户的资金达不到5万元的购买起点,即使想购买理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理财产品多为电子式凭证,很多老年客户不为理解;理财产品中途不能赎回,提前支取不灵活;很多银行在同等条件下,向客户推荐的是存款而不是利差更小的理财产品,所以在实际客户购买选择过程中,还是倾向银行定期存款的客户多。

<strong>

<strong><strong>


财经札记


很简单,对理财产品不信任,不了解,这是最根本原因。

理财思维不更新,不去学习,自然只能跟随惯性思维,有钱就存银行,存银行保险,而固定期限的利息又比活期高,所以只有这一招。

这是比较可怜的,而且有一大群这样的人。比如小山村的农民,我老家有人就这样,他觉得理财产品就是骗人的,又要签协议之类,而且到期还要去取去存,他们没有这种知识背景和能力去区分不同的理财方法。

存了十几年的钱,钱并没有长出更多的钱。

第二的原因,我们多数人的钱太少了,觉得不值得这么干。比如我们可以存银行的钱就一两万,甚至只有几千块,你说有4%-5%的理财和定存有啥区别呢,就是几十块的事。

我们没有钱,一有大几万了,就开始动心思买房子,买车子,或者借出去了。凡是钱有上十万的人,更别说百万千万,自然就会去思考如何组合式理财。有关学习都是要有基础的。

我们没那么干,说明我们的钱不多。

我本人这两个原因都有,存定期不愿意买银行理财产品,钱攒得稍微多一点就用到其他地方,哪还去想什么5%左右的银行理财呀。

最后原因,理财方式跟年龄、性别都有关系吧。现在的新兴消费群体,所谓90后,更没钱存了,他们玩贷款消费挺起劲呢。


财经作家邱恒明


之所以有很多人宁愿选择利率低的银行定期存款,而不去购买收益率看起来更高的理财产品,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相对于收益来说更看重本金安全。


近年来金融领域乱象丛生,骗局层出不穷,P2P平台爆雷事件一茬接一茬,私募基金都有跑路的,可以说怵目惊心。资管新规的实施,在一些人看来更像是银行的一种甩锅福利,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理财风险将全部归于消费者身上,理财风险将急剧上升。


实际上,银行资金池有一定的合理性,只要银行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和资产,以较高的利率发行理财产品,完全可以通过资金池消除坏账风险,哪怕利率低一点,不会损失本金。但是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发行将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专利,最坏的情况下理财子公司破产,银行不会损伤分毫。实际上,当消费者承担全部风险时,银行子公司几乎可以躺着赚钱了。


购买理财产品,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一是收益率不等于最终实际收益,二是一旦出现亏损,可能本金减少的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实际上,当下的定期存款,如果有5万元,存三年就有很多银行达到4%的年收益率,跟理财产品相差无几,但是更安全稳定,旱涝保收。哪怕没有5万元,也可以选择购买三年期国债,或者选择民营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享受差不多的收益率。


对于资金较多的家庭来说,如果资金达到20万元以上,还可以选择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可以达到4.20%左右,超过了相当多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知道如今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不过是这个水平,2019年5月22日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更是下降到了4.11%。


P2P是一个很不错的创新,但是由于没有设立严格的规则,没有诚信体系的制约,在平台有爆雷征兆时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止损并介入,使得P2P成为诈骗与非法集资的乐园。消费者有追求高收益跑赢通货膨胀的意愿,但是显然还没有满足这种意愿的土壤,于是过去的二十年炒房才成为最赚钱的项目。


保本理财产品明年就会退出,非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远低于P2P平台,但是存在一定亏损概率。投资P2P资金得不到保障,将来投资理财产品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100次的盈利也许比不过一次彻底的亏损,这将是理财产品无法回避的问题。未来敢于投资理财产品的人,一定要资金分散,并且选择靠谱的产品,风险级别低的产品。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降低,风险增大。与其选择理财产品,就不如选择民营银行、国债、大额存单、中小银行存款,获得更稳定安全的收益。


财智成功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中老年人为什么当前一段时间不买理财产品,购买银行定期存单,这个原因也很正常中老年折腾不起自己的一生血汗钱,购买理财产品打了水漂,这个里面银行理财产品经理打着著名银行的牌子,招幕自己的老朋友老客户以及同学,来购买理财产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上百万金钱流入理产经理手中,前半年正常高额付息百分之8,百分之10,半年以后高额付息付不出,中老年人要你们的利息,然而他们要你的本金,天上不会掉下陷饼,中老年人醒悟过来要去拿回本金,这个银行理产产品经理辞职不在这家银行做了,打着银行的旗号,中老年人误认为是银行放出来的理产财品,正宗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利息不会百分之8,百分之10,这些中老年人找到了这家银行,银行介释这些理财产品不是自己放出来的理财产品,这个理财产品是它个人行为,中老年人购买这些理财产品也要签合同的,因而中老年人欲哭无泪,理财产品也有亏的找到了这位经理,他也没办法100万亏掉30万,中老年人要拿回本金只有上诉法院,他们自觉自愿签合同的,然而这些中老年人只有通过法律来解决。购买理财产品要谨慎有风险。从买理财产品高潮起蓬头到现在中老年人小兴翼翼购买理财产品,甚至不买理财产品了全部转向了购买银行定期存单。所以说;老百姓从一个新生事物诞生到认识有一个过程,人应该不要贪小便宜,人要大气,人就不会犯任何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