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产到“新中产”,是升级?还是忽悠?

从中产到“新中产”,是升级?还是忽悠?

中产阶级,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所有的标准中,中产基本都跟体面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幸福的家庭联系在一起。所以,大部分人都很向往成为中产阶级。

一般认为,中产阶级的人口比例与社会稳定和富裕程度息息相关。中产阶级人数的壮大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和富裕的标志。比如70年代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

根据世界银行和胡润榜的分类标准,在我们中国,年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属中等收入阶层;年收入50万元以上属于高收入水平;净资产600万元至1亿元属于富人或富豪。

2015年CHFS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2.04亿人,掌控的财富总量为28.3万亿,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但是,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数据,认为自己被“中产”了。从数据上看,中国中产平均财富仅为1.1万美元,这个门槛有些太低了。

并且,光用货币数量来衡量中产有些片面。美国人给中产的定义更加形象具体:1栋房子、2辆汽车、1-2个宠物/孩子。这个标准要放到国内一线城市,已经达到了富人标准。

但就在大家努力向中产圈子努力的时候,“新中产”的概念又出现了。2015年,国内某知名自媒体首次提出了“新中产”的概念,并在之后每年都发布关于“新中产”的研究报告。最近,该机构又发布了《2019新中产白皮书》。

入围“新中产”,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家庭财富。在白皮书中,列举了一些关于“新中产”的财富数据,比如家庭净资产中位数是371万元,平均负债是112万元等。

什么是“新中产”?“新中产”与“旧中产”相比有什么不同?据该机构称,界定所谓的“新中产”时,除了考虑财产层面以外,更大的层面是精神和价值观。比如,“新中产”更善于理财、更愿意买保险、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极为关注子女教育等。

如此划分,好像“新中产”与“旧中产”也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这些特征都是家庭物质富裕后的基本操作。所以也有人认为“新中产”的划分是一种为了营销创造新概念的忽悠。

质疑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新中产”概念只是在给这类人制造焦虑,比如收入上升焦虑、就业焦虑、孩子教育焦虑、房价焦虑等,让这些人对号入座,永远处于焦虑之中,让所有的人都往这种利益的焦虑上狂奔,在焦虑中顺带将自己的产品卖给他们。

为什么中产会那么焦虑呢?实际上,最近二十年,世界范围内的中产阶级有“集体向下沉沦”的趋势。

2007年,美国中产阶级的房产次级贷款出现大规模违约引发次贷危机。这次危机让美国累计失业人数超过800万人,多达200万美国家庭由于无力支付房贷而失去住房,沦为中低收入群体。

据斯坦福调研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产阶级在2008年金融危机里损失了大约总财产四分之一的财富。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中产阶级的财富规模瞬间“崩溃”,日本进入了“失去的十年”。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M型社会》中指出,2015年日本已有八成人口,沦入中低收入阶层!

回到国内,国内中产很多人正处中年,在公司或单位里处于中层,再上升位置有限,遭遇晋升天花板;人到中年,学习进取心也在衰退;孩子教育、家庭事务越来越繁重,有时分身乏术,难以坚持“996”,有被性价比更高的后辈替代的风险。

在高房价、高房贷的前提下,中产阶级的高收入被大大抵消,养老、医疗、孩子教育都是刚性开支,中产们不敢失业、不敢消费,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这可能才是中产阶级感到焦虑的根源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