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国史浩瀚,公子拾遗”——《公子说历史》

本期概览

关于明朝留存至今的未解之谜——朱允炆到底如何,我想一百个人就有一般种看法,本期我们就借助真实的史料,来探求一下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最有可能的下落是什么,我们现在开始。


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逝世,因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爱子心切的朱元璋并没有遵守“父死子继,兄终弟即”的传统规则,而是将皇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

朱允炆即位后,采纳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积极推行“削藩”政策,进一步激化了自己的叔叔们的矛盾,在接连削了三四个藩王后,终于到了朱棣,爆发了著名的“靖难之役”

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辅佐下,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战斗,朱棣最终获得了胜利,南京陷落之日,据传朱允炆自焚而死,但是却没找见尸首,成为了明朝宗室最大的秘密······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建文帝——朱允炆


为什么现在都是对外宣称朱允炆死了?

其实,这和永乐时期所修的史书有很大的关系,朱棣造反成功后,确实得到了皇位,但是自己毕竟是造反派,古人讲究“名分”,朱元璋的遗旨上明明白白没有写自己的名字,朱棣也就没有说服力,换句话说,除了自己人,没有人服他。

作为一个皇帝,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所以当1402年6月13日,叛徒李景隆打开城门,北军入城后,朱棣并没有直接进攻,他在等朱允炆的动静,他死了,那最好,自己顺理成章;他没死,那就逼迫他禅让皇位给自己,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但是,朱允炆却选择了失踪,这让朱棣就很头疼,活着死了都行,就怕失踪啊

为了自己的皇位能够顺利继承,他只能一边派人寻找,一边宣称建文帝自焚而死,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现在是皇帝,历史就由自己说了算!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明成祖——朱棣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永乐大典》


要说,这明朝的史官,还真是颇有气节,他们并没有完全听从朱棣的要求,而是用了一笔带过的方式,既不得罪皇帝,也给后人一定的暗示

暗示什么呢?

朱允炆可能真的没死!

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即位的时候,还只有21岁,他继承了父亲朱标的性格,为人温和,忠厚老实,甚至有些胆小,在“削藩”之时,还一度很心疼自己的叔叔们,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出,朱允炆并不是一个很刚烈的人(和朱由检不一样),毕竟对待自己的敌人都能手下留情,更何况是对自己呢?

还有,朱允炆焚毁了宫殿,这一举动,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在和朱棣赌气,堂堂天子殿就这样说烧就烧了,他认为没了宫殿,你朱棣也别想做皇帝!

事实证明,这是小孩子脾气,朱棣不仅做了皇帝,还顺势就把都城也换了,可见,朱允炆的心性相对来说还很幼稚,走上绝路的可能性不大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朱棣曾派过两个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郑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其实这就是朱棣借着宣扬国威的名号在找人,但是,这毕竟不好明面上说出来,为了更直接地委派任务,他暗地里还派了一名官员,他就是胡濙,永乐五年,朱棣交付给胡濙一个使命——寻仙,而这一找就是十几年,直到永乐二十一年那个深夜

史书记:“闻濙至,急起召入”

史书记:“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这就是胡濙找了将近二十年,史书的记载。

这么浩大的工程,居然只用了这么点文字,着实让人觉得奇怪,那一夜,朱棣和他到底说了什么?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

胡濙影视剧形象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胡濙肯定是带来了消息的,不然大半夜打扰皇帝,这不是找死吗(朱棣不是个好脾气的人)

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他和皇帝整整谈了一夜,如果他没找到人,那么不可能谈这么长时间,所以更有可能的是他找到了有用的线索,分析给皇帝听,甚至是见到了朱允炆本人,让他给朱棣传口信的,这种内容才有足够谈一夜的资本!

“至是疑始释”这一句最为关键,朱棣释然了!没错,他释然了就意味着是生是死他心里有数了,如果是死了,不至于谈那么久,那么剩下的,很有可能就是他还活着,但是却已不会再对自己的皇位有什么威胁了

朱棣也没有再去追究这件事,这大概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吧!


这里是《公子说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下期预告

《明朝历史上最不为人知的“黑衣宰相”》

知道是谁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哦,拜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