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风云:正是太祖“清君侧”的遗训,给了朱棣“靖难”的借口

明初风云:正是太祖“清君侧”的遗训,给了朱棣“靖难”的借口

明初风云:正是太祖“清君侧”的遗训,给了朱棣“靖难”的借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力量,具体办法是分封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通过他们屏藩皇室。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明朝初年,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一万九千人。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人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靖难遗训: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正是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这其中,“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中还有一条,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靖难”只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深得朱元璋的喜爱,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没有这样做。

尽管如此,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继位,仍然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尽管有朱元璋的遗诏,不许诸王“入临、会葬”,但是,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允炆闻讯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对此朱棣十分不悦。

其时,镇守北部边疆的诸王已有很大的权势,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已起疑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以观事态的变化。

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因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力主削藩。在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云南昆明)。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先装病,使建文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

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心中早已对自己这个侄子继位不满的朱棣,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起兵反抗中央政府。

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是,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

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