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大權在握,為何不垂簾聽政卻要改變自己?

向敬之

1

孝莊這個來自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女人,無疑是一個傳奇人物。

她在後金—清經歷了四朝。太祖天命十年二月,她作為姑姑的代孕女人,嫁給四貝勒皇太極做側福晉。皇太極即位成功,崇德元年改汗稱帝,孝莊由側福晉成為了永福宮莊妃,此後成為了順治朝的聖母皇太后、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孝莊是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先後扶持過六歲的兒子福臨和八歲的孫子玄燁登基。但是,她始終沒有表現出對皇位覬覦的慾望和野心:一是她無此非分之想,二是滿洲親貴不會給她機會。

她連真正的垂簾聽政,都沒有做過。

順治初年,睿親王多爾袞代行皇權,從最初的攝政王不斷逼封,歷皇叔父攝政王,於順治五年十一月晉皇父攝政王。

也就因為多爾袞成為了皇父攝政王,反清名士張煌言一組《建夷宮詞》,大肆宣傳太后下嫁說,將孝莊說成了以皇太后之尊,紆尊降貴,改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

孝莊太后大權在握,為何不垂簾聽政卻要改變自己?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與許晴版孝莊

置身於多爾袞的欺辱、外界的髒水之中,孝莊選擇了隱忍,最終等到了撥雲見日。

多爾袞英年早逝,少年老成的順治親政,繼續推行多爾袞的政策,加強滿漢關係,與孝莊以及滿洲老一輩保守勢力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但,順治仍然是皇權在握的最高領導人。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駕崩,傳位康熙,以三名兩黃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輔政,改變了原由宗室親王攝政的體制。玄燁能成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順治的同意,孝莊的力主堅持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孝莊甘心做輔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輔臣也只有輔理之責。

在輔政體制下,所有軍政事務均由四輔臣共同協商,達成意見一致後,方能處理。他們不能單獨覲見少年康熙或向孝莊太后奏事。凡重要決議,都必須事先請示康熙皇帝或太皇太后,然後以皇帝諭旨的名義頒發。

康熙年少,尚未親政,真正的最後拍板人還是孝莊太后。

2

順治駕崩的當日,清廷曾以其名義發佈了一份罪己詔,頒示天下,即所謂的順治遺詔。

順治遺詔,歷數了親政十年的十四款罪狀:極力推進國家統一、社會繁榮和融合滿漢關係的順治帝,大限將至,卻成了一個不遵祖制、漸染漢俗的滿洲“叛徒”。全文的主旨,就是嚴厲譴責順治崇漢抑滿的嚴重政治問題,幾乎全盤否定了他一生所有的功績和亮點。

此詔,在正史記載,為順治帝在駕崩的前夜,召集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口授而成。條理清晰,措辭嚴厲,卻讓人懷疑,四天前發病、病勢迅猛且即將駕崩的順治帝,怎麼突然泉思湧動、嚴厲自損?這為民間傳聞他沒病逝而是出家,提供了一條重要依據。

順治是否出家,那是皇帝的傳說。然,從遺詔所指來看,極有可能為四輔臣擬定,由孝莊皇太后裁定,而頒示天下。或者說,是孝莊的意思,以此獲取四輔臣為首的滿洲勢力的繼續支持。

孝莊太后大權在握,為何不垂簾聽政卻要改變自己?

孝莊文皇后像

孝莊之所以如此無情,不為早逝獨子諱,也是因為順治親政十年,將她傷得太深:

一、孝莊極力維繫滿蒙貴族聯姻制度,而順治長期冷落來自科爾沁的后妃,兩個正式的皇后,一個被廢,一個險些被廢,順治帝絲毫不給母家情面,甚至對親孃舅兼岳父吳克善很不友善,時滿蒙聯姻關係瀕臨破裂。

二、孝莊推崇滿蒙舊俗,而順治積極學習和引進漢文化,讓以孝莊為首的滿洲老一輩貴族格格不入。在長期宮鬥中成熟起來的孝莊,已然為一位女政治家,不免有權力慾望和政治主張。

三、順治重用漢臣,容許漢官掌印,位居滿官之上,同時設立內廷十三衙門,嚴重侵害了滿洲大臣的既得利益。孝莊與兩黃旗大臣,早在順治繼立時暗定同盟關係,對於順治的“背叛”怒不可言。

質言之,孝莊對順治的恨,主要源自權力博弈中的利益之爭。

3

孝莊順利地將自幼撫育的康熙玄燁扶上了太和殿中的寶座,併成為了康熙皇帝的監護人和領路人。

她掌握著清朝大政方針的決定權,牽制著把持票擬與批紅大權的四輔臣,卻一直站在幕後,甚至拒絕了順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生員周南奏請孝莊垂簾的建議。

此事,《清聖祖實錄》有明確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闕條奏十款:一、請復鄉舉裡選之舊。一、請善海防之策。一、重巡方之差。一、裁監司之兼任。一、重民牧之揀選。一、施法外之仁。一、核錢糧而慎赦免之條。一、察荒墾以清賦稅之原。一、培舊人以作後起之彥。一、請垂簾以勷盛治之隆。”(《清聖祖實錄》卷二,順治十八年三月甲子)

按規定,“生員雖有禁不許建白”,但,四輔臣認為“此所奏款內,亦有可採”,於是,“著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同詳確議奏”。

《清史稿·后妃傳》論曰:“世祖、聖祖皆以沖齡踐祚,孝莊皇后睹創業之難,而樹委裘之主,政出王大臣,當時無建垂簾之議者。”所謂“無建垂簾之議者”,是不確切的,只是因為孝莊以垂簾聽政,不符祖制,嚴詞拒絕。

孝莊太后大權在握,為何不垂簾聽政卻要改變自己?

《康熙王朝》斯琴高娃飾孝莊與陳道明飾康熙

“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清史稿·后妃傳·孝莊文皇后》)孝莊沒有垂簾之舉,但有聽政之實,但她對少年天子始終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尤其在四大臣輔政後期,出現了鰲拜獨專權柄,孝莊政治思想隨之發生了巨大轉變,及時為曾經打壓的順治“視滿漢如一體”的親漢政策及時修正,對康熙恢復順治政治路線、提前終止輔政體制,進行了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孝莊曾經對漢文化格格不入,“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九冊,顯宗七年九月改修實錄),後來在所謂順治遺詔中嚴厲地譴責大行皇帝“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背叛了太祖太宗的法度規矩。

然至康熙朝,掌握著清朝大政方針決定權的孝莊,積極引導康熙愛讀經史,做好“天下之主”。康熙帝對孝莊說:“臣無他欲,惟願天下義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聖祖仁皇帝聖訓》)

在四輔臣權力擴張,尤其是鰲拜力圖獨專權柄,將康熙視為傀儡皇帝時,原來在順康之際同四輔臣站在同一戰壕的孝莊,再度隱忍不發,卻毅然支持康熙為順治帝建造了“孝陵神功聖德碑”,大力褒揚順治帝處理滿漢關係的努力,間接指責四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做法,並與康熙周密策劃,清除鰲拜集團。

孝莊撫養康熙,在民族思想和政治見解上有了質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康熙帝探索皇權高度集中和強化的過程中,堅持首崇滿洲的同時崇儒重道,盡最大可能地團結了滿洲親貴和漢族士大夫,終於在孝莊生前實現了平定三藩和收復臺灣。

孝莊死後,康熙帝深情地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