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大权在握,为何不垂帘听政却要改变自己?

向敬之

1

孝庄这个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女人,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

她在后金—清经历了四朝。太祖天命十年二月,她作为姑姑的代孕女人,嫁给四贝勒皇太极做侧福晋。皇太极即位成功,崇德元年改汗称帝,孝庄由侧福晋成为了永福宫庄妃,此后成为了顺治朝的圣母皇太后、康熙朝的太皇太后。

孝庄是清初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先后扶持过六岁的儿子福临和八岁的孙子玄烨登基。但是,她始终没有表现出对皇位觊觎的欲望和野心:一是她无此非分之想,二是满洲亲贵不会给她机会。

她连真正的垂帘听政,都没有做过。

顺治初年,睿亲王多尔衮代行皇权,从最初的摄政王不断逼封,历皇叔父摄政王,于顺治五年十一月晋皇父摄政王。

也就因为多尔衮成为了皇父摄政王,反清名士张煌言一组《建夷宫词》,大肆宣传太后下嫁说,将孝庄说成了以皇太后之尊,纡尊降贵,改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

孝庄太后大权在握,为何不垂帘听政却要改变自己?

《大清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与许晴版孝庄

置身于多尔衮的欺辱、外界的脏水之中,孝庄选择了隐忍,最终等到了拨云见日。

多尔衮英年早逝,少年老成的顺治亲政,继续推行多尔衮的政策,加强满汉关系,与孝庄以及满洲老一辈保守势力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顺治仍然是皇权在握的最高领导人。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驾崩,传位康熙,以三名两黄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辅政,改变了原由宗室亲王摄政的体制。玄烨能成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顺治的同意,孝庄的力主坚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孝庄甘心做辅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辅臣也只有辅理之责。

在辅政体制下,所有军政事务均由四辅臣共同协商,达成意见一致后,方能处理。他们不能单独觐见少年康熙或向孝庄太后奏事。凡重要决议,都必须事先请示康熙皇帝或太皇太后,然后以皇帝谕旨的名义颁发。

康熙年少,尚未亲政,真正的最后拍板人还是孝庄太后。

2

顺治驾崩的当日,清廷曾以其名义发布了一份罪己诏,颁示天下,即所谓的顺治遗诏。

顺治遗诏,历数了亲政十年的十四款罪状:极力推进国家统一、社会繁荣和融合满汉关系的顺治帝,大限将至,却成了一个不遵祖制、渐染汉俗的满洲“叛徒”。全文的主旨,就是严厉谴责顺治崇汉抑满的严重政治问题,几乎全盘否定了他一生所有的功绩和亮点。

此诏,在正史记载,为顺治帝在驾崩的前夜,召集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和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而成。条理清晰,措辞严厉,却让人怀疑,四天前发病、病势迅猛且即将驾崩的顺治帝,怎么突然泉思涌动、严厉自损?这为民间传闻他没病逝而是出家,提供了一条重要依据。

顺治是否出家,那是皇帝的传说。然,从遗诏所指来看,极有可能为四辅臣拟定,由孝庄皇太后裁定,而颁示天下。或者说,是孝庄的意思,以此获取四辅臣为首的满洲势力的继续支持。

孝庄太后大权在握,为何不垂帘听政却要改变自己?

孝庄文皇后像

孝庄之所以如此无情,不为早逝独子讳,也是因为顺治亲政十年,将她伤得太深:

一、孝庄极力维系满蒙贵族联姻制度,而顺治长期冷落来自科尔沁的后妃,两个正式的皇后,一个被废,一个险些被废,顺治帝丝毫不给母家情面,甚至对亲娘舅兼岳父吴克善很不友善,时满蒙联姻关系濒临破裂。

二、孝庄推崇满蒙旧俗,而顺治积极学习和引进汉文化,让以孝庄为首的满洲老一辈贵族格格不入。在长期宫斗中成熟起来的孝庄,已然为一位女政治家,不免有权力欲望和政治主张。

三、顺治重用汉臣,容许汉官掌印,位居满官之上,同时设立内廷十三衙门,严重侵害了满洲大臣的既得利益。孝庄与两黄旗大臣,早在顺治继立时暗定同盟关系,对于顺治的“背叛”怒不可言。

质言之,孝庄对顺治的恨,主要源自权力博弈中的利益之争。

3

孝庄顺利地将自幼抚育的康熙玄烨扶上了太和殿中的宝座,并成为了康熙皇帝的监护人和领路人。

她掌握着清朝大政方针的决定权,牵制着把持票拟与批红大权的四辅臣,却一直站在幕后,甚至拒绝了顺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生员周南奏请孝庄垂帘的建议。

此事,《清圣祖实录》有明确的记载:“甲子,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诣阙条奏十款:一、请复乡举里选之旧。一、请善海防之策。一、重巡方之差。一、裁监司之兼任。一、重民牧之拣选。一、施法外之仁。一、核钱粮而慎赦免之条。一、察荒垦以清赋税之原。一、培旧人以作后起之彦。一、请垂帘以勷盛治之隆。”(《清圣祖实录》卷二,顺治十八年三月甲子)

按规定,“生员虽有禁不许建白”,但,四辅臣认为“此所奏款内,亦有可采”,于是,“著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同详确议奏”。

《清史稿·后妃传》论曰:“世祖、圣祖皆以冲龄践祚,孝庄皇后睹创业之难,而树委裘之主,政出王大臣,当时无建垂帘之议者。”所谓“无建垂帘之议者”,是不确切的,只是因为孝庄以垂帘听政,不符祖制,严词拒绝。

孝庄太后大权在握,为何不垂帘听政却要改变自己?

《康熙王朝》斯琴高娃饰孝庄与陈道明饰康熙

“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清史稿·后妃传·孝庄文皇后》)孝庄没有垂帘之举,但有听政之实,但她对少年天子始终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尤其在四大臣辅政后期,出现了鳌拜独专权柄,孝庄政治思想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及时为曾经打压的顺治“视满汉如一体”的亲汉政策及时修正,对康熙恢复顺治政治路线、提前终止辅政体制,进行了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孝庄曾经对汉文化格格不入,“甚厌汉语,或有儿孙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显宗七年九月改修实录),后来在所谓顺治遗诏中严厉地谴责大行皇帝“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背叛了太祖太宗的法度规矩。

然至康熙朝,掌握着清朝大政方针决定权的孝庄,积极引导康熙爱读经史,做好“天下之主”。康熙帝对孝庄说:“臣无他欲,惟愿天下义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圣祖仁皇帝圣训》)

在四辅臣权力扩张,尤其是鳌拜力图独专权柄,将康熙视为傀儡皇帝时,原来在顺康之际同四辅臣站在同一战壕的孝庄,再度隐忍不发,却毅然支持康熙为顺治帝建造了“孝陵神功圣德碑”,大力褒扬顺治帝处理满汉关系的努力,间接指责四辅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等做法,并与康熙周密策划,清除鳌拜集团。

孝庄抚养康熙,在民族思想和政治见解上有了质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康熙帝探索皇权高度集中和强化的过程中,坚持首崇满洲的同时崇儒重道,尽最大可能地团结了满洲亲贵和汉族士大夫,终于在孝庄生前实现了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

孝庄死后,康熙帝深情地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极之恩,毕生难报。”(《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