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的歷史朝代裡,元朝和清朝差不多是疆域最大的兩個。而且元朝在一定程度上還承襲了曾經對歐亞許多地區發動過征服行動的蒙古帝國。但即便如此,他們對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卻似乎一直是另眼看待,並沒有將其完全征服,那麼當時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元朝和清朝對待朝鮮半島的這種方式呢?

歷史傳承的原因

我們要回答這個疑問,首先就要明確一個基本認識,也就是即使在戰爭頻發的古代,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個政權要進行戰爭也都是有明確目的的,而且其中多數情況其實歸根結底都可以說是為了經濟和人口。比如農耕民族擴張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取得對某地的土地和人民的控制權,從而通過賦稅增加財政收入,同時能夠養活更多人口,以增加國力。而遊牧民族的擴張則很多時候更加直接,為了搶奪財富和人口,或者也是為了佔據農耕區,通過賦稅和人口增加財富和自己的實力。所以單純為了尋找君臨四海的感覺或者為了君主個人的私慾,沒有經濟利益摻雜其中的擴張在歷史上其實是非常少見的。

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漢四郡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的大致方位

所以在早期中原王朝對於同樣屬於農耕區的朝鮮半島也是發生過興趣的,比如漢朝在今天朝鮮半島北部設立過漢四郡,隋唐時期則對發源於中國東北,後來領土擴展到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持續用兵,最終在唐高宗時期將其徹底滅亡。不過在滅亡高句麗之後,唐朝也只是佔據了曾被高句麗佔據的朝鮮半島北部,半島南部則成為了滅高句麗時的盟友新羅國的領地。但朝鮮半島對於唐朝來說畢竟只是邊陲之地,所以唐朝對於當地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是遠遠比不了新羅的,而且在滅亡高句麗之後不久,西線的吐蕃和阿拉伯其實很快成為了唐朝的主要對手。因此之前征討高句麗的一些名將,如劉仁軌和薛仁貴等很快都被調往西線。

而新羅則在此前後開始支持高句麗餘部反唐,並很快與唐朝爆發了直接衝突。雖然新羅和唐朝總體實力相差懸殊,但強龍難壓地頭蛇,最終經過數年大戰之後,雙方還是基本達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結局,即唐朝認可新羅佔據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以南區域,但新羅繼續向唐朝稱臣,同時認可自己的疆域完全侷限在朝鮮半島,對朝鮮半島之外的地區不再有任何非份之想。而在此之後,歷代中原王朝和朝鮮半島之間基本都維持了這種關係。

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唐與新羅也曾大戰數年

雙方都願意維持這種關係是因為,首先朝鮮半島各個王朝深知自己的實力和中原任何一個王朝相比都有幾何級數的差別,所以如果自己在任何情況下主動挑釁,最終除了滅國不可能有任何其它結果。但中原王朝卻也認識到,雖然滅亡朝鮮半島的王朝沒有問題,但在滅亡之後的統治卻麻煩很大。因為經過新羅和後續幾個朝鮮半島王朝的經營,在朝鮮半島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民族認同的朝鮮民族,它雖然漢化程度很高,但其獨特性也很明顯,所以對外族統治很難認可。而這種不認可就會給征服之後的統治造成很大麻煩,維持治安需要長期派駐大量軍隊,這就會抵消因此佔領該地而獲得的賦稅收益,其人口也很難為己所用,所以是得不償失。所以還不如就維持原有的關係,使朝鮮半島成為中原防範日本的屏障。所以這種體制對雙方都是最有利的。

元朝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但我們剛才說到,元朝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大殺四方的蒙古帝國,所以雖然元朝從建立起的定位就是中原王朝,但其擴張性相對於其它中原王朝還是要強一些的,而這一點在元朝時朝鮮半島的狀態上其實也有體現。

首先我們先說一下元朝建立之前,蒙古帝國對朝鮮半島的經略。早在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在從金朝奪取了東北和北京等地的控制權之後,就曾派軍進入朝鮮半島,但當時蒙古軍隊的目的卻不是滅亡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而是聯合高麗去剿滅當時盤踞在半島北部的契丹殘餘勢力乞奴和金山等部。當年12月,蒙軍哈真部和高麗軍趙衝部聯合將契丹殘部剿滅,雙方主將還結為兄弟,蒙古與高麗與也約為兄弟,相互建立了比較友好的外交關係。

但僅僅過了6年之後,實力越來越強的蒙古帝國就開始要求高麗稱臣,之後高麗還將蒙古派去的使節殺死。但因為蒙古帝國當時正忙於南征和西征,所以沒有立即報復高麗。但該來的總是會來,在公元1231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命令撒裡臺統兵數萬出征朝鮮半島,很快攻下高麗北部40餘座城池,進逼平壤。高麗高宗王皞(hào)無奈之下只得賠款求和。但蒙軍卻在高麗各個州郡留下了70多名達魯花赤(掌印官),事實上間接控制了高麗。

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江華島的位置,右邊星處為今天的首爾,下方城市則是今天的仁川

不過當時高麗對這種安排其實是不接受的,所以僅僅一年之後,王皞就將所有達魯花赤全部殺死,自己也主動遷都到了位於今天首爾西北的江華島,並修築工事應對蒙軍來襲。所以可以說當時高麗的抵抗決心還是很大的,而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讓大家瞭解為何中原王朝通常不願意用兵朝鮮半島將其完全納入領土了。

所以從公元1233年開始,蒙古帝國和高麗之間又先後發生過6次戰爭,高麗王室在此期間始終留在江華島,持續抵抗蒙軍。最終雖然蒙軍佔據了上風,高麗同意向蒙古帝國稱臣,但蒙古帝國也同意高麗“從其國俗”,“自奏選屬官”,也就是讓其自治,但其王子要前往蒙古帝國作人質。而公元1260年,忽必烈開始執掌蒙古帝國,這一年高麗王皞也死了,所以忽必烈派軍護送高麗質子王禃(zhí)回半島即位。但王禃回去之後卻一度被高麗大臣給廢了,後來還是在忽必烈的強力干預下才復位,所以王禃對忽必烈可以說是感恩戴德,復位後還親自到北京去朝拜忽必烈。所以在此之後,蒙古帝國對高麗的控制比之前又上了一個臺階。在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前後,忽必烈更是直接將今天的平壤、朝鮮咸鏡南道和韓國濟州島等地區劃歸元朝遼陽行省管轄。

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現代史學界有許多人也認可蒙古帝國末期已經朝鮮半島納入版圖

同時忽必烈為了準備對日本的征服行動,又很快在高麗其它地區設立了徵東行省,所以當時在名義上,朝鮮半島是完全成為了元朝的領土的。但徵東行省和元朝其它行省還是有很大不同,因為它並沒有改變高麗由高麗國王直接統治的局面,而且所有官員任命仍由高麗國王決定,賦稅也不上交元朝中央,所以當時朝鮮半島的多數地區可以說是元朝的一個高度自治區。但高麗國王此後不再有廟號,其臣民對其的稱呼也從陛下改成了殿下。此後高麗王室和元朝皇室連續幾代通婚,高麗歷代繼承人都要送到北京長大成人之後才能返回高麗。高麗王室和元朝皇室的緊密關係一直持續到元末。公元1358年,高麗在元廷風雨飄搖之時決定反元,其大將李成桂逐步重新佔領了被忽必烈劃歸遼陽行省的平壤和濟州島等地。但高麗王室因為與元廷關係過於密切,所以在元朝滅亡之後其統治也出現危機,很快被李成桂發動兵變推翻,等於也成了元廷的陪葬品。

清朝和朝鮮半島的關係

而明朝建立之後,和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又恢復了之前的宗藩關係。明朝還曾在公元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助其免於滅亡的命運。但在後金和清朝興起之後,在公元1627年和1636年兩次攻打朝鮮,逼迫其向自己稱臣,並切斷其與明朝的聯繫。在公元1636年的丙子戰爭中,清軍很快攻破了漢陽,也就是今天的首爾,朝鮮仁祖李倧(zōng)在漢陽南方的南漢山城避難了一個多月後投降,向皇太極三跪九扣,同意向清朝稱臣,切斷與明朝的聯繫。

元清疆域廣大,為何朝鮮半島始終地位特殊?當時與其是什麼關係?

描繪李倧跪拜皇太極,向其稱臣的浮雕

之後朝鮮就與清朝建立了宗藩關係,而這種關係一直持續到清末的甲午戰爭時為止。在此期間雖然清朝與朝鮮的關係不如明朝與朝鮮的關係那麼密切,朝鮮王室和民間在暗中也曾有過一些反清的舉動,但在總體上清朝與朝鮮的關係與明朝時基本一樣,即仍然維持了朝鮮向中原王朝稱臣,充當中原王朝屏障,換得半島內政自主。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朝鮮每年向清朝朝貢一次。而在公元1884年朝鮮開化黨在日軍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時,清朝還派袁世凱率領2000軍隊進入漢城,擊敗日軍幫助朝鮮高宗復位。等於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明朝時援朝戰爭的一幕。

但隨著晚清中國國力的進一步衰落,最終朝鮮半島還是在甲午戰爭之後被日本完全佔領,朝鮮半島與中原王朝上千年的宗藩關係至此告一段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