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篇:“老茶头”和“碎银子”

在开始这篇的主题之前,先简单说几句上篇聊到的“小青柑”。

上篇茶文,没想到成了我迄今为止阅读量最大和评论最多的一篇文章,当然,是在另外一个平台。微信公众号毕竟还是在圈子里,阅读量有限。

关注的人一多,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声音。对上篇文中关于“青皮”部分的分析,茶友大都是认可的,只是对“陈皮”部分,个别茶友持不同意见,认为陈皮并非我说的那么夸张,说陈皮之于广东人香港人,就像八角大料之于北方人一样普遍,天天泡水也没事。

作为一个业余茶爱好者,其实这对我有些难度了。因为这已经突破了茶的界限,进入到了中药药理的范畴,大家知道,我是学法的……

所以,这个度不太好拿捏,毕竟你不是专业的,不懂就不能乱讲。而我写的那些,是查阅书籍之后的结论,也请教了学中医的朋友,见仁见智。其实对于陈皮普洱,我那篇茶文没有否定啊,只是说要适量。有的茶友如果每天喝,越喝越精神,那就喝啊。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不伤身体,能让你身心愉悦的,就是好茶。

回到今天的主题,前两天中秋节,友圈又看到了“馈赠佳品”伴手礼,名曰“碎银子”、“茶化石”,价格不菲。既然看到了,索性聊一聊这个。但在这之前,得先说一下什么是“老茶头”。

第20篇:“老茶头”和“碎银子”

经常喝茶的人,也许喝过或听说过老茶头。但什么是老茶头,知道的不多。我在去年聊过普洱茶的分类:生茶和熟茶(具体的概念,可以再回顾一下那篇茶文:《 》)。而茶头,就属于熟茶的范畴,是说普洱茶在人工渥堆发酵的过程中,茶堆中间的温度会逐渐升高,为避免高温把茶叶烧焦,需要有人定期翻堆,其中有一部分比较嫩的芽叶,因为果胶含量高,分泌出来后逐渐下沉并将其他芽叶粘在一起,成为一团一团疙瘩状的东西,渥堆发酵完成后,茶农把这些难解开的疙瘩,单独拿出来放一边,就是茶头了,当地有的也叫“鸡屎疙瘩茶”。就像新茶会变成老茶一样,茶头存上几年,就逐渐变成了商人口中的“老茶头”。

第20篇:“老茶头”和“碎银子”

老茶头

老茶头是零几年出现的概念,早年间听说茶农都是将这部分茶叶直接扔掉的(这个我不完全确定)。后来出现老茶头的概念,想必与普洱茶的火热即商家炒作有关。

我喝过几次所谓茶头,但都不怎么好喝,也许并非真正的茶头。在一些我比较认可的专业茶人口中,大都比较认可茶头的形成,也认为丰富的果胶会让茶汤呈现别样的滋味,不失为好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渥堆中结成块的疙瘩都是茶头,有些被焖焦、焖坏的结块,有色无味,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讲的茶头,而是渥堆过程中的“失败品”。

老茶头值不值得喝,我没法回答,因为确实至今没喝到过让我身心愉悦的茶头,不知道它所呈现的效果到底如何。但如果你问我会不会主动找老茶头喝,应该不会。

基于老茶头的概念,这几年市场上又逐渐涌现出“碎银子”、“茶化石”等概念。一开始我以为碎银子就是把老茶头粉碎之后的东西。后来才知道二者并非一码事,我们搜百科,可以看到碎银子的概念——碎银子,是一种高品质的普洱茶古树熟茶,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由某茶业研制销售。其原料选用西双版纳古茶区百年以上树龄的春茶芽叶,工艺流程复杂,所以成品数量稀少。因外形精致小巧酷似散碎银两,故名碎银子。

第20篇:“老茶头”和“碎银子”

看到了吗,它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我们说茶头是渥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碎银子则是通过外力加压结块,然后粉碎、分筛(大号为茶化石,小号为碎银子)、抛光后做成的,是做出来的人工产品。

喝过的人说它有糯米香,而我们说普洱熟茶本身的糯香,更多的是一种意会,是一种味觉上的定义,并非是明显的糯米香。如果碎银子呈现出明显的糯米香,那应该就是添加了某些东西。至于添加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有的人说是糯米草,台湾叫长穗马蓝,有的人说可能是香精。这个没有调查,没法判断。

那你手中如果有碎银子、茶化石,喝不喝呢?我的建议是最好看一下是否有生产许可、合格证什么的,否则最好还是慎喝。即使有生产许可,如果你在品饮的过程中感到不舒服,那也别犹豫,立刻扔了吧。

和大多数茶叶的炒作手段一样,商家往往都会用悠久的“历史”去包装。碎银子也一样,有些碎银子的包装上,会介绍它的来历,甚至会说在古代茶马古道上它可以代替银两作交易用。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熟茶工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试制成功,碎银子更是在近几年才出现,而茶马互市起于唐、终于清,它是怎么穿越回去的呢?说到底,都是市场和利益闹的。

第20篇:“老茶头”和“碎银子”

和老茶头一样,碎银子、茶化石到底能不能喝,我没法回答。但你要问我会不会喝它,依然是不会。奉劝茶友也……算了,不劝了,你们看着办~

我们喝茶,求的是它最本真的味道,茶叶的工艺也好,冲泡也好,最好是“不夺其真味”。而有了加工,就失了真味、本味。不利于我们对茶叶形成正确的认知。

这篇暂且聊到这儿,个人观点,对也罢、错也罢,茶友姑妄听之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