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都违约了,债券信用评级人的尴尬与无奈

信评现在有多尴尬?

在外人看来,信用风险暴雷越来越频繁,各家机构都明确了信评在整个债券投研体系的重要性,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从上到下的重视;

可是在信评自己看来,好像我们能做的事情确实不多?

这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首先是中国债券市场信用定价的畸形,这种畸形包括很多,我们说几个大家常见的:

兑付:有些债永远不知道兑付情况,大家只知道违约了,但是不发公告,你不持有永远不知道真实情况,戏称薛定谔的兑付。现在高风险主体还流行起了场外兑付,债券展期这些新玩法,始作俑者是谁大家都清楚,这严重干扰了债券市场正常的秩序。有些债券只兑付小额投资者,不兑付机构投资者,合着谁钱多谁就活该是冤大头?

研究: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太低,看报表不如听消息。听消息也都是市场传了很多遍的N手消息,可信性很低。而且财务报表往往会误导研究,说实话盾安在发求救信之前大家就知道有一点问题,但是问题是不是有这么严重,谁心里都没底。而且一个企业年内到期或行权可能有10期,具体到哪一期会挂,可能董事长都不敢保证,这种主体只有敬而远之。但问题是,如果对于垃圾债投资者,价格到底是40块还是30块值得下注,就不能简简单单敬而远之了,需要下功夫研究。但是如果财务报表都不可信,研究从何做起呢?

信仰到底在信用研究中占多少权重?国企和民企的区别,到底该如何定量,还是只能定性?城投是不是不败金身?我们真的不清楚。

投资端的压力:交易员出身的投资经理对信用风险的漠视很是让人蛋疼。有时候发过一个主体来,让信评一个小时内完成入库,大哥,你当我是无所不知的神吗,一个小时就完成对一个企业从前到后的研究并给出投资建议?而且对于一些产业债主体,我们自己真的做不到非常深入的研究,有些在入与不入两可之间,尺度非常难拿捏。但是投资端出于对收益的要求,非常强势,有时信评也不得不屈从。

外部评级:评级公司的公允性到底有多少?我们很难说,ZMT、HH、KM这些AAA都违约了,我们严重怀疑评级公司是否勤勉尽责。另外,有些主体都非公开或者非标有违约了,肯定会影响公开债的评级,但是为什么评级公司不公告呢?其次就是投资机构的风格和信评团队自身的定位。。

投资机构固收投研负责人的风格往往是这些投资机构的基因,是彪悍、稳健还是保守,都会影响信评的结论。

比如国内有些大公募基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买入城投债,就是因为投资总监对城投债偏见甚大。

有些机构对过剩AAA主体采取一刀切不买入的态度,有些机构主力持仓就是煤炭钢铁AAA。

这都会影响信评的角色和定位,有些机构甚至把信评从投研体系脱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是风控管理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信评到底是独立的信用风险研究,还是投资支持岗?这个很难说。

如果是独立的信用风险研究,那信评为了防止背锅,肯定是把尺度尽量放小,既然没出事对我好处不多,出了事还要我背锅,那我为什么要入那些有模棱两可的主体?

如果是投资支持岗,那么为了支持投资,肯定是把尺度放的偏大一些。毕竟投资研究一体,投资赚钱了大家才有奖金发,那肯定是在风险的边界疯狂试探。

这牵扯到,如果真的踩雷了,责任如何认定的问题。投资和研究何承担责任,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信评不应该仅仅是背锅侠,但是必须要负责,至于尺度,这个真的很难说。

国内大部分的信评,在我看来,是不具备真正的信用研究能力的。能在信用风险爆发之前提示风险的信评凤毛麟角,而且国内债券市场的低流动性,有些券即使看到风险了,也未必能卖得掉。

同样,在信用风险爆发之后,能够对雷券进行正确定价的信评也不多。

很多时候,对于信用风险,信评有一种无力感。

我们既不能提前看到信用风险,也不能正确处理信用风险爆发后的风险处置。

别人会说,你们信评好牛逼啊,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只能看一些大家都能看的懂的主体,要是评一些有争议的主体,我们也很虚。

信评真的很尴尬。

AAA都违约了,债券信用评级人的尴尬与无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