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汪郎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李太后本來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女人,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都只是她的維繫權力的工具。她為了一個已死的工具與自己兒子結怨,有這個必要嗎?
隆慶皇帝駕崩的時候,萬曆只有十歲,而且還是虛歲。很顯然,他當時的年紀不可能親掌皇權。所以,作為萬曆生母的李太后就需要找一幫忠臣輔佐她們娘倆。
找哪些人輔佐呢?這個問題,她的丈夫穆宗皇帝早已經提前為她預備好了。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臨終前委任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在這三人中,穆宗對高供尤其寄予厚望。他臥在病床上拉著高拱的手說:“以天下累先生”。
然而,儘管穆宗對高拱寄予了厚望,可李太后卻對高拱頗為不滿意,特別不待見他。
因為,她認為高拱專橫跋扈,以後必然會欺負她們孤兒寡母。並且,穆宗去世後,高拱因遺詔問題,密謀了百僚驅逐馮保事件,意欲染指司禮監的權力。這觸怒了李太后的忍耐下限。
她懷疑高拱控制司禮監,為的就是以後哪天看她們娘們不爽了,意欲廢掉萬曆,立藩王為新君,讓他們娘倆靠邊站。
所以,當高拱和馮保展開權力之爭後,李太后立即做出決定,站在了馮保這一邊。
其後,意欲取高拱而代之的次輔張居正加入混戰,他聯馮倒高,給馮保出謀劃策,讓他在李太后面前將高拱在內閣議事時曾經說過的一句感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了“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的狂言。
宣稱高拱密謀擁立藩王,圖謀不軌。
李太后本來就很煩高拱,所以當馮保詆譭高拱時,她想也沒想,直接就信了。並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召內閣、五府、六部眾至”,集眾臣之力,指責高拱擅權無君,罷了他一切職務,趕回原籍閒住,不許再出仕。
高拱被罷免之後,張居正坐上首輔寶座。此時李太后壓力山大,因為高拱是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他乾的好不好,與李太后沒有關係。但是張居正不一樣,他是她一手提拔的首輔,他要是幹不好,李太后要負全責。
所以當張居正全權負責內閣後,李太后別無選擇,只能全力支持張居正。而張居正也是投桃報李,為大明朝盡心竭力。
然而,為大明王朝掌舵,只是張居正的工作之一。他除了首輔工作之外,還要幫李太后教育萬曆皇帝。
當時,萬曆皇帝年幼,李太后除了要擔任他的監護人,還要擔負教育他的責任。但是萬曆皇帝實在是太頑皮了,很多時候,李太后都拿他沒辦法。於是,李太后就只好搬出張居正,讓身為帝師的張居正嚇唬萬曆。
對於李太后拿自己當槍使得行為,張居正心裡是很厭倦的。因為他不是一個君子,不是海瑞那種諍臣,他是一個猛人,他知道什麼事情該幹,什麼事情不該幹。作為臣子,他居然在嚇唬皇帝,他還想不想活了?
但是,李太后要這麼做,張居正也沒有辦法推辭,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扮演一個讓萬曆害怕的樣子。
李太后也知道張居正委屈,所以他對張居正更加的倚重。這種倚重一是為江山社稷,二是為私。在她眼裡,張居正完全就只是維護她和萬曆統治的工具。
這個工具,她能用則用,不能用,她隨時都可以拋棄之。
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當張居正想辭官回鄉養老,李太后不讓他走;當張居正積勞成疾死於任上,萬曆要清算張居正,她在當時一言不發等種種不正常的行為。
畢竟,外臣再牛,終究也就是個替皇家看家的護院的。皇帝不滿意,換人就是了。大家都是讀書人,用誰不是用?
如果你對李太后的薄情寡義難以理解,你大可把自己代入到李太后當時那種情境:張居正已經死了,你作為一個很容易被旁人說閒話的俏寡婦,你有必要為了維護一個已死之人,跟自己的兒子過不起嗎?並且,兒子才是你以皇太后身份享受榮華富貴生活的法統來源,為了一個工具跟兒子鬧掰,有這個必要嗎?
Mer86
慈聖皇太后李氏,是一個有心機、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隱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後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對張居正的支持,張居正才有了進行改革的條件。
李太后據說名叫李綵鳳,原本只是裕王府上的一個宮女,只是在偶然的機會被裕王朱載垕臨幸,生下了一個兒子朱翊鈞,在朱載垕成為隆慶皇帝后,母以子貴,李綵鳳也被冊封為貴妃,並在兒子朱翊鈞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
(李太后與張居正)
朱翊鈞坐上帝位時,年僅十歲,正處在一個“主少國疑”的環境中。而太后李氏背後又沒有外戚撐腰,太后本人也不是一個善於弄權和治理國家的女人,所以她必須要找一個人來處理千頭萬緒的國事。
當時可以勝任的人有兩個,一是張居正,另一個是高拱。還有一個輔臣高儀只是名義上的閣臣,早被高拱排擠到一邊涼快去了,所以競爭只能在張居正和高拱之間展開。
隆慶在遺詔中告訴萬曆:“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的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怠荒,保守帝業”。又要求三位輔臣要遵守祖制,保固皇圖,與司禮監太監馮保一起輔佐小皇帝。所以當時的政治局面是內閣和司禮監共同決定國家大事。
遺詔中並沒有提及李太后,也沒給她安排任何政治任務。所以說,這時的李太后僅僅是太后,隆慶是沒有想讓她干預國事的。
而司禮監的馮保與首輔高拱歷來有矛盾,在馮保將由秉筆太監升任掌印太監時,高拱就跳出來反對,先後保舉了陳洪和孟衝擔任掌印太監,所以馮保一直想扳倒高拱。
而身為次輔的張居正也清楚的知道,高拱不下臺,自己永無出頭之日,政治抱負也無從施展,所以張、馮二人很快結成了同盟,目標就是趕走高拱。
(張居正)
在後宮中,李太后對馮保是相當信任的,她對陳洪和孟衝事事逢迎隆慶皇帝,並引導皇帝天天淫樂早就不滿。
任何一個女人都無法忍受丈夫天天抱著別的年輕女子,所以她把這個賬算到了陳洪和孟衝頭上,對馮保卻是言聽計從。
高拱是個有能力的首輔,但有點不把太后放在眼裡,他反對馮保掌握大印,也是為了自己專權的方便。高拱想挑戰內監和內閣聯合掌權的體制,是李太后不能容忍的。
因為內監只是皇帝的奴才,他們代表的就是皇權,因此李太后會義無反顧的站在馮保及其盟友張居正一邊。
這場鬥爭的結果是,李太后以皇帝和兩宮太后的名義驅逐了高拱,這也是明代首例后妃違反不得干政的祖制。
不久後,高儀病死,朝廷事務完全落到了馮保和張居正手中,他們可以大刀闊斧的做他們想做的事了。
而李太后也被張居正以皇帝的名義尊為慈聖皇太后,同隆慶的皇后仁聖皇太后陳氏並駕齊驅。可以說,李太后和張居正實現了雙贏。
(張居正與馮保)
張居正幫助李太后實現了政治上的地位,同時又在生活上非常關心這個女人。李太后信佛,可是印佛經施捨需要大筆資金,按照規定這個錢國庫是不能出的。
張居正使用變通之法,將皇室的一些財產劃到李太后名下,解決了太后急需的資金問題,自此深得李太后的歡心。
李太后和張居正有一腿的事,在野史中都寫濫了。當時有一首童謠唱到:“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正是說張居正和李太后之間的曖昧關係。
張居正是個大帥哥,在原配顧氏去世後,與續娶的王氏感情並不好,所以年紀並不老的太后對張居正有點意思也是很正常的。
張居正也寫過一首詩祝賀太后生日,詩中寫道:“白燕飛,兩兩玉交輝,有時紅藥階前過,帶得清香拂繡闈”。就連看到這首詩的戚繼光也認為張居正寫得太露骨了。
當然,張居正和李太后的曖昧關係,正史上是沒有的,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像了。但李太后對張居正十分尊重,言聽計從,這是板上釘釘的事。
(李太后與馮保)
張居正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李太后。是她將“大柄悉以委居正”,張居正擔任首輔十年,幾乎是“獨相”,其他的閣臣都是湊數的,朝廷大事都是張居正一言而決。
就連萬曆大婚後,按制應該親政,張居正也上表致仕,可是李太后以“內外一應政務,(萬曆)尚未能裁決”為由,仍然事事依賴張居正。
張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沒有李太后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張居正在擔任首輔的十年中,也遇到過無數次彈劾,特別是他父親死後,張居正不去奔喪,而是以“奪情”的藉口賴在位置上不走,讓朝中官員十分不爽,彈劾的奏章也雪片一般飛到宮中。
這些人佔據道德高度,逼得張居正都要跪下了,是李太后在背後支持張的奪情起復,說:“先生一旦遠去,則數年啟沃之功盡棄之矣!先生何忍?”可以說,要不是李太后的支持,張居正的改革早就夭折了。
張居正去世僅僅六個月,萬曆就開展了對老師的清算。馮保被廢,張居正的一切榮譽被剝奪,家產被抄,甚至家屬被餓死,長子上吊自殺。他的新政許多被廢止,被罷免的官員重新起復,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精明的女人)
令人詫異的是,在為時一年多的倒張運動中,李太后居然一聲不吭,從沒有站出來幫張居正說一句話,這與她之前的表現大相徑庭,令人不解。
有人說是萬曆掌握了她和張居正之前姦情的第一手資料,所以萬曆報復張居正時,她沒臉出來幫老情人說話。這種說法雖然符合情理,但卻沒有任何根據,也不見任何記載,可信度不高。
我們分析李太后的行為,要考慮到她的立場。她之前支持張居正,目的是為了兒子的皇位穩固,皇權不失。
江山是朱家的江山,張居正也好,馮保也罷,只是打工仔,兒子坐穩江山後,她必然將兒子的利益放在首位。莫說張居正不一定是情人,就算是情人又如何?
秦宣太后不是為了兒子的江山,殺了幾十年的老情人義渠君麼?在政治面前,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
張居正已死,兒子需要靠打倒張居正樹立自己的威信,做母親的怎麼會不支持兒子,而去支持一個外人?
另外一個方面,張居正的改革也觸動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利益,李太后的孃家人也未能倖免。
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是個庸碌之人,他關心的是自家的榮華富貴,是想沾女兒的光,讓全族人過上好日子。可是張居正在時,並不買李偉的賬,所以張居正死後,李偉成為倒張最堅決的人之一。
而李太后也是封建貴族的代表,她必然要考慮這些宗室和貴族們的權益。如果一味打壓這些人,會影響兒子的統治穩固。
(小萬曆與兩宮太后)
從張居正本人來說,他的個性也太強了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點狂。
他曾說過:“吾非相,乃攝耳”。(我不是丞相,是攝政)在許多大事上,張居正是乾綱獨斷的,甚至不用告訴小皇帝。
張居正本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侈,他回鄉時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轎子,裡面有好幾個房間,可謂應有盡有,奢華之極。
而張居正每每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厲行節約,連過年組織一個飯局都要捱罵,所以張居正死後,別人將張居正的真實生活告訴萬曆時,萬曆開始不信,後來發現是真的,氣得臉都白了。
而李太后也認為張居正之前騙了她們母子,是個表裡不一的奸人,所以她也不願意為張居正出頭了。
萬曆親政後,李太后很快也露出了變通人的本性,也變得追求享受起來。她將父親由伯爵升為公爵,提高孃家人的待遇,又花費四十萬兩銀子大建慈寧宮,將主要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上了,她也無暇顧及當年那個首輔冤還是不冤了。
參考資料:《明史》、高拱《病榻遺言》、《萬曆起居注》
剛日讀史
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孝定李太后,原名李彩風,是今天的北京通州人,在嘉靖年間被選入裕王府,最初只是普通宮女,後因容色出眾,被裕王臨幸,在朱載垕繼位後,晉升為貴妃,可見朱載垕對她的喜愛。兒子朱翊鈞繼位後,被尊崇為慈聖皇太后,她對朱翊鈞一生的影響極大。
提到明代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肯定是首當其衝,他的成與敗都離不開一個女人,也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李太后。張居正也是明神宗的老師,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開創萬曆新政。
雖然一條鞭法尚存缺陷,但確實給當時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新的活力,至少延緩了當時的財政和統治危機,主少國疑嘛,而初期給予張居正大力支持的,就是孝定李太后。
李太后雖然出生底層,然閱歷豐富,她堅定的支持張居正施行變法,並監督萬曆皇帝的行為與學習狀況,但是在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萬曆皇帝便清算張居正,在這個時候貌似一直倚重張居正的李太后居然一言不發,更沒有求情,任由神宗逼死張居正家人,這就讓很多人心中充滿疑問,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無論當時還是以後她都能鎮得住場,但她根本不想幫······前仇該清算了。
一切源於利益,而爆發點,就是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伯李偉。朱載垕的這位老岳父,自女兒發跡就一直受到特殊照顧,朱載垕剛剛登基,他就被封為錦衣衛都督同知,而朱翊鈞被立為太子,李偉又晉升武清伯。
李偉雖是伯爵,但深受家族傳統影響,從事商業活動,他從三邊總督王崇古手中接下部隊採購項目-趕製20萬套棉衣,或說野戰棉衣,每套棉衣價值20兩紋銀,但是,李偉卻將棉衣偷工減料,變成了不值幾兩銀子的劣質貨,這就熱鬧了,冀州鎮總兵戚繼光所帶領的士兵,因為棉衣質量問題,當年就被凍死19人,張居正大怒,立刻跑到李太后處告狀,李太后斥責了自己的父親李偉,李偉自覺臉上無光,顏面丟盡,自然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李太后雖然表面上斥責了父親,她心裡所想卻未必是這樣,對於父親的照顧從來不知避嫌,又怎麼會知錯。雖然表面上顯得大公無私,其實內心也開始漸漸記恨張居正。這樣一來,張居正本來因為變法,就得罪人無數,這次不但得罪了李偉、李太后,還得罪了李偉交好的張四維,採購人王崇古,還有諸如太監張誠也早就恨不得生啖其肉,這是他遭到萬曆皇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張居正病逝後,雖然風光一時,但不久,太監張誠被萬曆皇帝召回北京,他選擇與張四維聯盟。張四維是張居正死後繼任的內閣首輔,察言觀色之下,他察覺了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記恨,不單言語挑唆,還唆使言官彈劾張居正種種不法行為。本就因張居正嚴厲管教、“奪權”、欺騙行為而產生憤恨的萬曆皇帝,立刻對張居正一門進行了清算。
張誠則掌握太監馮保與張居正二人互相勾結的很多隱秘細節,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多重渲染,說張居正的財富堪稱富可敵國,萬曆皇帝立刻下旨,剝奪張居正生前各職及死後的諡號並抄家。
本已被罷任的太監馮保,因與張居正私交甚好,也被後補杖責80,發配南京,看守皇陵。而在這時,原來對張居正甚為器重的李太后絲毫不干預、勸阻自己的兒子。
要知道,李太后之所以支持張居正,並非什麼大義,也不是私交,更不是情人,她只是為了保住他的兒子朱翊鈞的皇位和朱明的江山,一旦朱翊君坐穩了皇位,主少國疑的變數消失,張居正也就沒什麼利用價值了。
歷史上那些曾為王朝效力的輔政大臣,一般下場都不太好,卸磨殺驢也是意料之中。倒張運動緊鑼密鼓的進行著,而李太后的注意力卻沒放在這裡,因為在她看來張居正已經勝利完成了任務,兒子得以親政,她也就不需要再關注相關這人的一切。
財帛動人心才是關鍵,李太后舉雙手雙腳贊成清算張居正,就差喊出口號了。
她當時關注的焦點是自己的二兒子潞王朱翊鏐,朱翊鏐已經15歲,到了結婚的年紀,李太后一心要把婚事辦得豪華氣派,但經費吃緊,拿不出大量珠寶,所以要朱翊鈞解決,朱翊鈞竟然把這個責任推到馮保和張居正身上,“那麼多年來,一些無恥的臣子,買來珠寶就先給張居正和馮保送去,以至於珠寶價格驟然上漲。”
李太后竟然說,“那就把他的家抄了,必有所得”,二人貪財嘴臉,顯露無疑,所以僅從這一點看,就不能把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支持看成她是多麼的通曉大義,一切皆是私利,皇權也是他們母子的私產。
張居正的行為種種不能說沒有對皇室、貴族利益造成侵害,無論是萬曆皇帝還是李太后和她的父親李偉,張居正都沒少得罪。
比如縮減開支,限制皇室經費等舉措,對李太后及其家族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礙,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他們還能忍受,死後就再無顧忌。
凡此種種李太后的一切物質享樂、奢侈舉動,都受制於張居正,在張居正死前,他們的衝突就已經趨向表面化,所以對張居正的清算是必然的。
還有幾件事可以旁證李太后對張居正的憤恨,由不再被壓制的放肆狀態,可以看出當初他們被壓制甚至可以說是被鉗制的時候,心態會如何。
比如,李太后的父親武清侯李偉病故後被封安國公,很明顯這不符合禮制,內閣大學士申時行勸諫,神宗根本不聽。
在李偉死後他的兒子襲承了武清伯的爵位,這又違反了世宗的規矩,外戚如有爵位在身,子孫不能襲承,御史上奏也沒有效果。
被張居正阻止的慈寧宮工程開始大興土木,這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肯定是行不通的,這次工程花了多少錢呢?40萬兩白銀。
看到張居正死後,李太后所幹的這些破事,就不難理解李太后為何對張居正家人的死活顧若罔聞了,實際上,她對清算張居正是非常支持的,一切源於自身利益,而張居正無論官至何位,也不過是個利用工具罷了。
古今通史
很多電視劇小說描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那簡直就是“單純的男女關係”。按這個邏輯,張居正有事,李太后無論如何都應該出面的。但是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竟然毫無動靜。不應該啊,畢竟“黑心宰相上過你的龍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個結論,“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亂世離人命,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李太后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如談情說愛的,即便她仍處於應該談情說愛的年紀。
看看隆慶的正牌皇后陳皇后吧,你們可曾還記得此人?這個隆慶生前最愛的女人,隆慶時期,整個大明王朝最尊貴的皇后。到了萬曆年間,還有幾個人記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後,最終形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那就是馮保、張居正、李太后這三角穩定的權力格局。
很多電視劇和小說把這三人之間的關係又描繪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這其實又錯了。既然是權力鬥爭,那就是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氣;為了個人利益又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李太后是無法忘懷當年,那個聲音比雷聲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說“小皇帝怎麼能當家”的那副欺負孤兒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壞人嗎?好像並不是。那個說話細聲柔氣的馮保,總是非常體貼關懷小萬曆,小萬曆稱呼他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鹹決於他,可是她是好人嗎?好像並不是。還有那個說話滴水不漏,總是面無表情,但是總能在最關鍵時刻拿處解決方案的張居正,亦正亦邪,總讓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從一個宮女變成太后,就說明了她絕對不白給。她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
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因為有司禮監和內閣這種權力制約的設置,李太后放心大膽地讓張居正如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其實這種平衡只維持到萬曆6年。
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宮的這段日子,李太后對萬曆的管教相當嚴格。幾乎時刻關注萬曆的學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讀的媽媽們。萬曆有絲毫懈怠,便會被李太后責罰。史書中,關於李太后管教萬曆的例子不甚枚舉。因為李太后明白,在這種環境下,你沒有資格懈怠。你必須學會如何理政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最終才能不受制於人。
萬曆6年(1578年),萬曆大婚,按照傳統,皇帝大婚後便可以親政了,也就是說輔政大臣此刻得歸政於萬曆了。而李太后則主動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名義上,萬曆自己結婚了,李太后不適合再住乾清宮了。實際目的就是在做榜樣,歸政萬曆。然而張居正卻絲毫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沒有得到歸政的萬曆,開始懈怠,玩樂。李太后藉口萬曆割了一個小戲子頭髮的事情,揚言要廢了萬曆,結果張居正帶頭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廢了萬曆?你若真這麼想腦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無非是不讓這句話從張居正口中說出來而已。
直到20歲萬曆要求親政,李太后破口大罵,30歲之前都不要想親政的事情,好好跟著張先生學習。這話又是說給張居正聽的。
但是同年張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關於張居正的死因,史書上各種矛盾各種不一致。相對官方一點的說法,那是因為痔瘡死的;相對野史一點的,是海狗腎吃多了,馬上風死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別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萬曆前10年,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居功至偉!但是他嚴重地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氣地吹牛“吾非相,乃攝也!”這也是他身後的悲劇所在。
或許是李太后那種態度害了張居正,張居正竟然把一個女人的話信以為真了。抑或張居正看過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下場以後,早就對自己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無恐!
從萬曆親政後,對張居正表現出來的恨,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年幼時受張居正的壓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會傻到再替張居正說話的。原因很簡單,現在掌握權柄的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為了有這天,她已經說過多少違心的話了?
炒米視角
萬曆荒唐,但大家也別覺得管教他的李太后就是什麼正經人,李太后和萬曆是一對垃圾母子。
因此,一生為朝政殫精竭慮、極力推行各種改革的張居正,遭到萬曆清算時,沒有人幫他說話。
萬曆和李太后都清算了張居正。舉個例子:
萬曆是個嗜錢如命的人,所以在恩師去世後,就派人去張居正家抄家,想要大撈一筆。
這樣荒唐的行為,竟然得到了李太后的認可。不僅如此,李太后也準備從張居正那裡撈一筆。
根據《明史·馮保傳》的記載:
時潞王將婚,所需珠寶未備,太后間以為言。帝曰:“年來無恥臣僚,盡貨以獻張、馮二家,其價驟貴。”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
原來,當時李太后的小兒子潞王即將成婚,她派人去抄家的目的,是要找尋上等珠寶給小兒子辦婚事。
由此可見,母子倆是垃圾到一塊去了。
事實上,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關係並不像大家相像的那樣和睦。
張居正約束小皇帝,李太后支持;但是如果觸及李太后,譬如勸諫她不要奢侈,這就是得罪她了。
搞笑的是,民間後來還有傳言,說是“張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影射張居正和李太后有曖昧關係。
這真是冤枉死了。
我為張居正一大哭!
總而言之,這對垃圾母子對張居正的報復是毫無良心的。
HuiNanHistory
別胡謅八扯地為張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可不是妄言。張居正是個情聖,欲力超強,隆慶嗚呼時李太后二十剛過,這一對乾柴烈焰政治上相依為命,如果不弄出點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補來,似乎有悖情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張居正無論從政治還是生活上一手帶大了萬曆,他能長大成人,全靠張.李.馮聯盟,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萬曆。就這種關係,萬曆就算不感恩,也沒由頭恨張居正,而且恨到骨子裡去。但現實卻是:張居正死了不久,就被萬曆抄家鞭屍,而且累及家人一一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張李那襠事萬曆從小就知道,男孩,對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給自己的老爹戴綠帽子!
文刀沐子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親生母親,屬於明朝歷史上較有作為的太后之一,其與張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而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清算張居正,並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經死了,無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於萬曆六年(1578),此時張居正的宰輔地位根本沒有動搖,而是時隔四年後的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神宗皇帝才開始對其清算。
政治有仁義,到頭還是交易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兩個寵妃一個是正宮陳氏,一個是太子朱翊鈞(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駕崩,神宗登基後,以太監馮保為首的後宮為了討好新皇帝,通過各種方式暗地裡向張居正傳達兩後並立的意思。張居正是什麼人,捕捉到這個信息後,趕緊在朝會上提建議,加封李氏為皇太后,後宮由正偏房走向兩房並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張居正和李太后能夠走到一起,純粹是出於政治交易。當年作為先帝明穆宗的幾大託孤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對高拱有著一大堆意見,相對而言張居正就顯得懂事乖巧許多,至少張李二人相處時,還是有很多政治共識。
這種政治共識的基礎是權力來源不正,李太后的後位本身就來得不正,雖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宮,張居正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輔。兩人出於對權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達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權力的過程都是通過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認合作推行的萬曆中興,卻是給明朝帶來一次全方位的振興。
據史學家統計,張居正變法中的"一條鞭法"改變明朝困擾多年的財政危機,徹底清查出民間私有土地的畝數,朝廷國庫逐年增加,最多是達到一千三百萬石。同時興修水利、整頓吏治、鞏固邊防軍事等諸多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
張居正也因此順利坐上首輔大臣的座位,但接下來張居正才發現首輔做起來實在艱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還要做太子老師。
願望莫過張老師,只為李後背黑鍋
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冤枉無奈的老師沒有之一,張居正給皇帝朱翊鈞當老師期間,真是頭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個嚴格教子且又教子無方的母親,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嚇。
有一次,明神宗在宮裡開宴會,喝得稍微有點高,就讓近侍們唱歌聽。近侍說自己不會唱,明神宗一聽火冒三丈,拔劍就要殺近侍,幸虧左右攔住。此事傳到李太后耳朵裡,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來,一頓訓斥,細數他幾十條過錯。
母親教育兒子從來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詔。罪己詔不是隨隨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誤才會向天下人低頭認錯,也等於是讓天子向臣民們作檢討。如此一來,神宗皇帝感覺自己顏面掃地,但懼怕於母后的威嚴不得不下罪己詔。
更為可笑的是,野史傳聞神宗皇帝少年時期,開始對兩性有些好奇,進而臨幸一個宮女。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後宮一時炸開鍋。李太后可能是情緒太過激動,居然對神宗皇帝說,你如果不聽話,就讓張居正一班朝臣廢掉你。李太后雖然處於愛子心切的角度,但是這句話一旦說出,無異於將張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頂尖。李太后作為皇帝的親生母親,神宗皇帝自然無可奈何,但是張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會覺得自己一個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幫大臣說廢就廢的危險中。所以,明神宗對張居正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仰仗、恐懼、厭惡、憎恨、感恩等等,可謂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積蓄始終都會有一個限度,隨著時間的增長,君臣之間越來越接近矛盾的爆發點。
人死清算,可悲可嘆
這種矛盾的心裡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神宗皇帝一直沒有發作。直到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終於在朝中異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帶人直接把張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黃金萬兩,白銀十多萬兩,萬曆皇帝面對恩師張居正如此龐大的財產,腦海裡又浮想起恩師生前對自己諄諄教誨要做一個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的皇帝,一時悲憤之餘削去張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張居正屬於明朝期間知識分子的縮影,教條頑固、倔強不知變通的性格在其仕途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所謂死後抄家家產龐大,我們暫且不說,畢竟這些都是張居正的政敵所撰寫,其中的真實與否,已經無從考究,單純拿他和李太后主張的改革來說,雖然沒有被貫徹至終,但也為明朝神宗執政期間帶來短暫的繁榮。
煮酒君
李太后為兒子萬曆趕走高拱,同樣也希望兒子徹底掌握皇權。母親對兒子的支持當然要比一個對死去的人的支持。僅李太后主張對張居正抄家這點就能說明一切。張居正和高拱只不過是皇權的工具而已,活著的時候有用,死了就沒用了。
在“張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為什麼又把高拱貶的一文不值”問答中,我說過二人其實能力一樣、性格一樣,二人都是獨裁(無貶義)式的人物,已經威脅到皇權。
(1)李太后怒曰: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錢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兒子潞王結婚前,因為珠寶等沒有準備好且不夠好,找大兒子萬曆想辦法,萬曆說:近年來,天下無恥官員,全把錢財、珠寶獻給張居正、馮保二人,造成物價飛漲,好的珠寶都很貴。
李太后聽罷大怒:抄了他們的家,錢就有了。
在母親心裡,什麼大臣、家臣,都不如兒子重要。
(2)李太后和萬曆都懼怕的則是壓制了皇權
馮保、張居正卻有貪腐問題。但明朝的官員大多都有此類問題。以張居正的級別、貢獻說還真不算多。相關案例參見“戚繼光為何要委曲求全賄賂張居正”這一問答。
說二人貪腐造成物價飛漲則是故意誇大其詞。貪腐只是藉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現的內容:
張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黃金製成的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對聯的文字放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時,馮保對萬曆也比較專橫,所以,萬曆朝對宦官干政問題比較注意。馮保被打倒後,其他掌握大權的宦官也被打倒了。萬曆朝,宦官沒有大權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職責。
由此可見,萬曆對張居正、馮保地打擊都是為保住皇權,李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哪有不支持兒子的道理。
(3)張居正教育萬曆要節儉要做聖賢,結果自己行之卻不是,李太后、萬曆對其有失望、痛恨情緒
張居正對萬曆幼小時的教育可沒有貪腐的位置,要做聖賢。其結果呢?張居正本身並沒有做聖賢,由此,對其必然有一種憤恨。
非但如此,張居正對太后、萬曆地要求卻比較嚴格,使二人產生故意為之的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內要求買珠寶,張居正阻攔;1575年李太后的父親因為造墳塋需要兩萬兩白銀,張居正以大義凜然的道理勸阻;1577年五月,萬曆要修慈慶、慈寧兩宮,張居正也阻止,後於馮張二人被清算後的1584年三月開工。。
如此等等,案例還有很多。
坐古談今
李太后是萬曆皇帝的生母。在萬曆初期,支持張居正改革,教育萬曆皇帝,在萬曆初年的政治生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萬曆皇帝長大後,張居正病死。萬曆皇帝覺得年少時期自己的成長經歷備受壓抑,開始清算張居正。
張家被抄家,家屬或被流放,或被充軍,慘不忍睹。張居正本人,也差點被開棺鞭屍。
目的這一切的李太后,對此沒有任何反應。令後人頗為費解。要知道,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一直很和睦。
這一點有兩點原因。
一是李太后和張居正之間本來就有嫌隙。李太后的父親李偉是一個小市民,靠著女兒的地位封為伯爵,但不改貪財本性。李偉承接了一單軍需生意,為前線軍士製作禦寒的棉衣。為了貪財,李偉價值二十兩的棉衣壓縮成二兩銀子的劣質產品,導致士兵因為寒冷而被凍死。消息傳出,朝野震怒。張居正知道後,把問題踢給了李太后。李太后痛斥了父親一頓了事。但是李太后內心已經有所不滿,感覺自己顏面盡失。
二是張居正死後,李太后對朝政的影響力下降,也無心管理。李太后晚年最喜歡的事情是禮佛。她本身也不是一個貪權的人。萬曆親政後,李太后基本上退居後宮,不問政事。萬曆清算張居正時,李太后曾經倚重的大太監馮保也被貶到南京,遠離權力中心。內廷和外廷,李太后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代言人。
所以,李太后對張居正的身後遭遇,基本上處於沒有插手的狀態。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猜測,李太后明面上沒有什麼行動,可能暗地裡也想了一些辦法。張居正八十的老母,在抄家後,特意留下幾十畝良田,給她養老。後來對張居正家的破壞,在經歷最殘酷的階段後,也漸漸終止。
熊沾沾
張居正的首輔之位得來並不光明
明穆宗駕崩後,年僅十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與高拱、高儀一同擔任輔政大臣,高拱以神宗年幼為藉口,想要收回司禮監的權限,還之於內閣。
張居正和司禮監的馮保關係很好,他給馮保出主意,讓馮保到神宗母親李太后處進言,說高拱曾經說過“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大逆不道之言,致使高拱被拉下了馬,張居正則順利接替了高拱的首輔之位。
對於張居正其人,高拱是深惡痛絕到了極點,至死怨氣都沒有消解,還做有《病榻遺言》四卷,詳細描述了張居正是如何勾結馮保奪走自己首輔之位的經過,並形容張居正是“又做師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張居正死前,倒沒人敢多提此事,可張居正一死,《病榻遺言》立刻被刊發,流傳甚廣,影響甚大,也成為了張居正被清算的一大誘因。
張居正與太后、神宗有哪些矛盾?
當然,上述原因並不是張居正被清算的根本原因。
最初,李太后對於張居正是十分倚重的,還一直教導神宗一定要聽從張居正的話,並且要喚他“張先生”,不能直呼其名。
在李太后、神宗的信任和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推行章奏“考成法”,提高機構辦事效率;推廣“一條鞭法”簡化稅制,方便徵收……一系列舉措讓當時的明朝社會面目一新。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居正在李太后和神宗心中的形象卻開始逐漸變質,君臣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
1.大權獨攬,威脅君王統治。
張居正獨攬大權,一日不肯放鬆,甚至在萬曆五年(1577年)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都沒有捨得離開朝堂,回到祖籍守制(按例需守制27個月)。
這固然是為了主持改革的需要,但是在神宗母子看來,這就是張居正貪戀權柄的表現,而幼帝則幾乎完全被他架空了。隨著神宗一天一天長大,母子倆對於張居正的不滿只會越來越多。
2.屢屢僭越,引起太后猜忌。
張居正對於這種情況可能有所認知,但他卻根本沒把乳臭未乾的小皇帝當成對手。他從不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屢屢行僭越之事。
有次他收到一副黃金對聯,上題“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張居正號“太嶽”,此聯將“大明天子”和“太嶽相公”並提,是要將張居正放在火上烤,然而張居正竟然坦然笑納,毫無半點自覺。
張居正回鄉奔喪時,一路大操大辦,所到之處,地方官一律郊迎,“跪者十之五六”,甚至連藩王都出府迎送,這樣的大陣仗快要趕上皇帝出巡了,怎不讓李太后和神宗心生猜忌。
3.貪汙腐化,讓太后十分失望
張居正身為帝師,對神宗一向要求嚴格,屢屢教導小皇帝要重視節儉,拒絕奢靡浪費,宮中飲食用度、各種打賞能省則省。李太后、神宗想要建造宮室,也被張居正一次又一次阻止了。
然而張居正自己又是怎麼做的呢?他為了在爾虞我詐的朝堂上站住腳,溜鬚拍馬行賄的事情不是沒有做過,比如馮保就曾經收過張居正贈送的金銀、夜明珠、珍珠簾、古琴等禮品。
擔任首輔的後期,張居正的貪慾日益膨脹,建豪宅、收美女、以權謀私給兒子謀福利(六個兒子竟有三個進士,其中還有一名狀元、一名榜眼)……
如此心口不一的“兩面人”,自然會讓太后和神宗極其失望,特別是神宗,對張居正幾乎是越來越痛恨,這也直接導致了張居正家族慘遭清算。
張居正悽慘的身後事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沒過幾天,大臣就開始瘋狂彈劾他和他的親信。神宗下令對其抄家,官兵進入張家一番搜檢後,搜出了黃金2000多兩,白銀十餘萬兩。
這個數字看著不夠驚人,於是太監張誠和右侍郎丘橓等人對張居正的兒子嚴刑拷打,逼他們說出家中藏有白銀200萬輛。
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被屈打成招,神宗一聽說張居正竟然貪汙了這麼多銀兩,氣得暴跳如雷,險些將張居正從墳墓中挖出來鞭屍。
張府也因此倒了大黴,張家受賜的璽書、四代誥命都被剝奪,大兒子自縊身亡,其他家屬要麼餓死,要麼流放。就連張居正在世時任用的官員也大多被殺或被削職。
在此期間,李太后並沒有出面為張居正說話,她和神宗一樣,心中早就對張居正十分忌恨,只是因張居正權傾朝野,才不得不聽之任之,但當他死後,只剩下一具屍骨,便不用再顧忌太多,所以李太后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兒子一邊,堅決支持對張居正的清算。
這也說明了一點,不論多麼有才華、有權柄的臣子,最終不過都是皇家的工具,誰要是威脅到了皇室的地位,便是頭號要打擊的對象。
對於張居正的評價
張居正擁有過人的智慧和魄力,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雖然沒有徹底根治朝廷的積年弊病,但畢竟為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多續了一秒,爭取來了一段輝煌時光,他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張居正性格過於專橫急躁,難免會得罪很多利益相關者,也因此引起了朝臣的不滿,以致於死後被清算時竟然落得了“牆倒眾人推”的下場。
從個人品質而言,張居正也是“私德有虧”,他對別人要求嚴苛,對自己卻寬容放縱,做了不少糊塗事,致使死後身敗名裂,也當真是讓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