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為什麼對萬曆在生活上這麼嚴格,自己的出行非常奢侈呢?

爆米花和冰可樂


我們普通人所瞭解到的歷史往往是極度缺乏細節的,課本里的歷史三兩個句號便述盡一個朝代,顯然這樣的歷史是有距離的。距離產生虛幻,因此對於真實的追尋就更顯得重要。

有明一代,張居正與萬曆皇帝必然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我們是否也有想到過:張居正為何對萬曆在生活上如此嚴格,自己的出行卻非常奢侈呢?

首先談談張居正此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幾人能在封建社會中憑藉一己之力,打破堅固的階級壁壘,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呢?《明史》記載,“少穎敏絕倫”,謂之“國器也”,寥寥數語,足以我們窺見此人非凡的才能。

再來看看張居正與萬曆之間的關係。明隆慶六年(1572)夏,張居正鬥倒出言不遜“十歲幼童(萬曆)何能盡理天下事?”的首揆高拱。至此四十七歲的張居正,名正言順地成為內閣首輔,開啟了被稱為明王朝暮色中最後耀眼光輝的十年。這就難怪萬曆以及他的兩位母親對張居正有特殊的尊重,並稱之為“元輔張先生”。畢竟清除了不敬尊上的老賊,如此忠臣,自然能成為皇帝強有力的臂膀。

除首揆外,張居正又兼管萬曆的教育事務。據記載,他管束萬曆,在萬曆將色勃(bo)如也念成色勃(bei,音同背)如也時,遭到張居正嚴厲的斥責,甚至連陪侍的人都被嚇到。

在皇帝的世界裡,沒有任何人和他平等,可在萬曆眼中,他必須要尊敬的人就是張居正張先生。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君臣,更重要的有一層師徒關係。在眾多事情上,年輕的皇帝都對先生言聽計從,甚至可以說,在明朝成熟的政治體制運行下,大權已然旁落。

說回張居正在生活上對萬曆的嚴格要求,這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萬曆本身,作為九五至尊的皇帝,從來都不止是貪圖享樂而已。他必須接受正統的帝王教育,咱們看看萬曆少時的課程表,足以看出對帝王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視。熟讀經典,並要“完成工作”,在實踐中更好地領悟經義;寫字畫畫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現在我們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標準看來,作為皇帝,萬曆是絕不可能輕鬆度日的,這是其自身“欲戴皇冠”,必然要承擔的重量。張居正作為其老師,也必然擔負著督促教導的責任。<strong>

二是張居正此人,在政治上,他絕對稱得上一句“為官當如張居正”。洞察民生,推行大小改革;目光如炬,也更能看清皇室的問題。與以前的各個朝代相比,本朝的宮廷開支最為浩大。《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描述“紫禁城佔地四分之三方里,各個宮殿上蓋琉璃瓦,前後有無數的朱門和迴廊……極盡奢華。”,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皇室一昧“取之於民”,卻有這樣浩繁的開支,終不是長遠之道,而這確實也是明朝官僚體制內部腐敗的誘因之一。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在這些方面又總有著鐵面無私的態度,慈聖太后曾向用自己的私蓄修築涿州娘娘廟以敬神佛,無奈張居正勸告,把這筆錢改用於修築北京城外的城梁。太后如此,皇帝亦是如此,生活的大小方面都可能被首輔約束。

這樣看來張居正先生鐵面無私,彷彿聖人再世,其實不然。後世對其生活腐化,貪戀錢財,以公謀私的評判,也許並不是空穴來風。與海瑞等清官相比,張居正自是遜色一籌。他狂妄又自傲,在自己的門前貼上如此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他竟敢比肩天子!

張居正此人過於鮮明,實在是不得不讓人多聊聊他。《明史》有言:“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 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私以為這段話高度概括了張居正此人,他是正常人,有慾望,也有猶豫,有掙扎,也有畏懼;可他又非常人,我們世俗的眼光往往更青睞於海瑞等清廉官員,張居正絕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他不是“標兵”,確是“能人”,他在位的十年,幾乎做到了那個時代封建統治下的極致。

《劍橋中國史》評價,“張居正沒有靠鎮壓運動,能夠和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後不久而為人所知的那種施政相比。”千錘百煉,仍不改初心。至於不得善終,不會是這位優秀的政治家會費心擔心的事情。

歷史似乎總是籠罩著層層迷霧,萬曆年間種種糾纏三言兩語論述不清楚。我們難有宏大的歷史格局,著眼於小處,積極思考,亦是探尋歷史真相的佳徑。


鄧海春


這個問題,由於通俗歷史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兒》)和影視作品搞得比較亂,很明顯缺乏史學的專業訓練,所以還是有必要說一說。其實重點不在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希望廣大讀者對歷史通俗作品要有謹慎的態度,不能隨便相信。當然啦,即使對我說的,也不一定相信,還要經過自己的認真考察。

張居正不僅是萬曆小皇帝的老師,也是他父親隆慶皇帝做太子時的老師,對小孩子要講一些做人的準則,屬於大道理那種,是他的責任,至於成年人以後許多複雜的事情,這個時候即使講也未必聽得懂。這裡不是為張居正開脫,想想今天就明白了。當了那麼大的官,自然有許多人趕著來拍馬屁,比如張居正死後被人罵得最多的,是他回老家的時候,地方官爭相討好他,這個後來都被歸罪於張居正,實在有點冤枉他。

“張居正奉旨歸葬,所經由藩臬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居正意未慊,檄使持庭參吏部尚書禮。至是無不長跪者,臺使越界趨迎畢,卽身為前驅,約束吏卒”。就是說的這段。該文也說到大家經常說的張居正的車馬多麼豪華,吃的東西多麼講究,這個當然不會完全是捕風捉影,因為張居正畢竟到了那麼高的地位。但是否有誇大之辭,還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出自名人的筆記,焦竑的《玉堂叢語》卷八。大家知道文人的筆記有許多是道聽途說,不是實錄。而我們遍檢在朝堂之上彈劾張居正的奏章,幾乎很少有人把他生活腐化當作主要罪狀的。

那麼,在朝堂上言官們批評張居正什麼呢?我們舉幾條史料看看:

“萬曆丙子某月,御史劉臺疏劾大學士張居正罪狀。一謂傾謀逐去髙拱;一謂私許成國公朱希忠身後䘏典;一謂援引張四維入閣,張瀚入吏部;一謂創為隨事考成之法,欲以總攬威權,及因御史俞一貫不聽指授,借回道考察之例,謫調南京;一謂遼王獲罪遷發,居正有力;一謂居正諸子夤縁科第;一謂湖廣鄉里親戚及官於湖廣;但為居正所私厚者,無不拔置要路;一謂排抑言官;一謂於原籍大起私第,騷動一方;一謂黃州生員之事,以私意擬㫖重處;一謂居正之貪不在文官,而在武臣,不在腹裡,而在邉鄙”(王樵《方麓集》卷七)。

“蓋自張居正以權開禍,而繼者遂齧指相戒”(沈國元《兩朝從信録》卷十七)。

基本上意思就是張居正做事情,都是利用手中權力,任意妄為。只有一條模糊地暗示他接受鎮守邊疆的武將的賄賂。就是民間流傳的戚繼光給他獻壯陽藥這類無聊的事情。

萬曆時期在張居正之後的閣臣王錫爵曾經感慨說:“已讀九卿潘季馴等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反追為張居正訟?已趨召至中途,讀孫、蔡二御史疏,則又嘆曰:誤矣,奈何以小矇盡汙人生平大節!”(《王文肅公文集》卷三)這是說,他看到潘季馴為張居正開脫的奏章,感嘆他不明白這是皇帝要搞他,說這些話沒用;看到兩個御史攻擊張居正的奏章,則感嘆為什麼要用這些小毛病來詆譭張居正的大節。

大家都知道,張居正在位期間搞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必然要得罪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很多時候他自己也說,在朝廷上大家都反對他,全靠他用權力硬壓下去,才得以推行。所以最討厭他的就是那些言官,認為他不能接受反對意見,何況後面還有人唆使。包括當時流傳甚廣的海瑞批評張居正的奏章,經查是偽造的,是有人利用海瑞的名望來詆譭張居正,印這些小冊子是為了賺錢。(“蕪湖革退生員王律偽造海瑞指斥張居正奏稿,糾串農民曽昂刋刻售賣,射利事發”。萬曆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孫惟誠《忌諱冒昧上言幹瀆天威無任戰兢隕越俟命之至邪臣獻媚乞賜重究以雪寃憤疏》)。很多材料,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我這裡當然不是說張居正生活多麼簡樸,多麼兩袖清風,但是不是是個生活作風極其腐化的人?恐怕沒有太多證據。至於要把一個人整倒,經常在生活作風和貪汙上做文章,是最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鳴的做法,這一點,我想大家已經見得太多了吧?


趙世瑜


當然,這並不是代表我鄙視、看輕張首輔,我反而覺得他更真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聖賢也不可能做到完人。

張居正其人,因其巨大的歷史貢獻,被後世贊為“宰相之傑”,居功甚偉,無限風光。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續,具有重大的歷史功績,是“萬曆中興”貢獻最大的人物。

萬曆初期,國庫財富創造了明朝歷史中的最高紀錄,存糧可用十年,存銀共計一千萬兩。國泰民安,軍事稱霸,這都是張居正的功勞!非常厲害!如果沒有張居正,後面的“萬曆三大徵”也不可能有!當然了,萬曆三大徵也敗光了張居正時期所有的積蓄!

題主提到的張居正的轎子都有40多平方米,一室一廳一衛,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場面及其豪華氣派,蓋過皇帝的威風。這件事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在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有提到。

那時張居正作為首輔,奉旨離京為老父親辦理喪事。張大人此行,可謂極其風光體面,極其耀武揚威,可不簡單是轎子大,抬轎子的人多。除了肅靜迴避的儀仗隊,隨從的侍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隊鳥銃手,乃是總兵戚繼光所委派。

張居正轎子復原圖

張居正從北京至老家江陵,一千多里路的行程中,“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為了使這頂巨無霸式的大轎暢行無阻,有的路要拓寬,有的橋要加固,勞師動眾,驚擾官民。夠威風吧?衣錦還鄉!

張居正是個強人,強人的缺點,在得意時常常想不到不得意時,這也註定了他以後的悲劇!他死後被人彈劾,其中有一條,就是說他“歸喪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極其奢侈!雖然這是政敵誇大其詞的落井下石,但也從側面說明,張居正本人奢侈,也比較好大喜功!

作為首輔,執政近15年,張居正確實做出了政績,為世公認。可他沒有想過,強人再強,不可能永遠如日中天!君為臣綱,大臣搶了天子的風頭,秋後算賬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你說張大人自己沒有意識到,這麼高調、張狂,不會招人非議嗎?張大人本是想有所收斂的,這麼一抬32人的大轎子,是由真定起駕,而並非北京城!說明他內心是有顧忌的。

這麼大一頂轎子,皇帝不知情?誰隱瞞了呢?是錦衣衛主管,大太監馮保,也是張居正的鐵哥們!所以,這樣一來,內閣首輔兼皇帝老師的張大人,更有點肆無忌憚,有恃無恐,這也預示了他的悲慘結局。

你說,張居正真的那麼可惡,那麼奢侈,那麼斂財嗎?作為天子之下第一人,內閣首輔,改革重臣,宰相之傑,他死後被抄家,僅搜出黃金萬餘兩,白銀十萬餘兩,不足大太監馮保的十分之一!

水至清則無魚,生活在明朝中後期,張居正也不能免俗地做個純粹的清官,他也拉幫結派、貪汙受賄,生活奢侈,妻妾成群。

可我認為憑張首輔的功績,一切都在可承受範圍內。而僅因為他曾對皇帝太過嚴格,他死後就要被萬曆皇帝清算、抄家、削勳,甚至要鞭屍,萬曆皇帝已經不能用,變態來形容了!

對於萬曆,我只想說,“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

對於張居正,我只想說,利國利民不利官,矯國矯君不矯己。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任何時候都沒有錯!


豔豔色彩幽默間


舉個例子,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教你生活要節儉、作風要簡樸的老師,實際上他是個富二代,出行豪車,出入高檔餐廳,一天的支出敢上他做教師一月的收入,那麼這樣的老師配為老師麼?

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要求別人去做到呢?這句話很有道理,可畢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言行合一的。

這個世界上真正做到言行合一的人,屈指可數。儒家講:立德、立言、立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三不朽,可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做到了?朱熹朱大聖人不也因“扒灰”被後世詬病不已的麼?

張居正作風奢靡,出入奢侈浮誇,這是他德行的問題,但其實現實來講,一個人身居高位,而且還是在古代那種“千里做官只為財”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下,就更加不可能做到言行合一,品行高潔了。

雖然老張做了首輔以後,在老家兼併土地,坐擁良田萬傾,蓋豪宅、享美婢。其中有個人慾望使然,但何嘗不是那個社會背景下的必要呢?作為一個首輔你品行高潔,活成海瑞那樣,你讓手下的官員怎麼辦?

正所謂:“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大佬都走廉潔風,手下還敢奢靡麼?在這猴子那個情況下,人人都假裝節儉,搞弄虛作假,那麼那些真正有才能有本事的人,難免不會認為張居正張大佬吹毛求疵。

很多時候,萬人黑中你一人白,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不合群,不跟上下打成成一遍,不去迎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想要做實事真的是千難萬難的。

當然這麼說,並不代表張居正就沒有私心。人怎麼會沒有私心呢?更何況是有能力有本事還能做出大成績的人,他們這樣也真的是社會現實而已。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張居正為什麼要求萬曆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呢?

這就回到我開頭舉的那個例子上面來。

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萬曆陛下還是個小年輕,三觀還沒有定型,正是塑造一個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好時候。張居正作為萬曆的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又有什麼錯的呢?當今的老師又有幾個真正做到了在各方面都能給學生樹立好榜樣的呢?

勤儉、節約的要求,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只是涉及到個人和家庭,但對於作為皇帝的萬曆來說,就很不簡單了。畢竟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皇帝如果驕奢淫慾,勢必會導致國家政治出現極大問題。做了皇帝,就不能用普通人的眼觀來要求。

要去年輕的萬曆嚴格要求,讀張居正來說,他這是在為一個帝國負責。張居正鉅額財產來源不明,必定是存在著一些官場潛規則在裡面的,你可以說老張受賄收禮,但是你不能說老張挪用公款滿足私慾啊。他在公和私之間其實分得清清楚楚,在他執政的十年之中,國家自嘉靖以來日益疲敝的財政,不僅得到了緩解,還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這就是張居正的功勞。

我想,張居正對萬曆的期待,是希望萬曆能把公私分清楚,起碼也要跟他爹隆慶一樣,雖然自己能力不足,但也知道不能濫用公帑是吧。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文話史


明朝的歷史如果只是看相關小說,乃至正史都有不可信的地方,我們可以做一定的分析來辯證的看。

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成功的代價是觸動了貴族利益,甚至是皇家利益,所以他在當朝期間不但政敵不少,甚至在死後都受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

大明有一個比其他朝代有特色的政治制度,言官無罪論,無論言官怎麼彈劾,基本都會全身而退,這既然是大明朝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又給了言官們一個幾乎沒有成本的拋頭露臉的機會。

張居正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他的改革既然觸及了很多權貴的利益,自然會受到政敵們的攻擊和言官的彈劾甚至是汙衊。

題主說的這個情況肯定是受到了《明朝那些事兒》的影響,而這種記載雖然見於正史記錄,但我覺得不是很可信的。我們不說這四十個平方的轎子大得如此的離譜,就說這麼大的轎子如何上路,你讓現在一個四十平方的車上高速試試看,更何況當時的明朝管道寬度應該不超過五米的。

這種抹黑歷朝歷代都有,只是明朝太盛而已,至於張居正是不是清廉,這個不用討論,他那個位置的人,從古自今都沒有清廉的,翻遍史書都沒有,一個都不存在。但要誇張到那個程度,我覺得這是侮辱現代人的智商了。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教育和輔助肯定是真心實意,而且不留餘力,張居正一心想做的是賢臣良相,力圖中興大明,他的良苦用心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他的政治抱負和國政施展並不影響自己享受生活,甚至是搞搞腐化。

但是張居正還是受到了敵對方強烈的反彈,在他掌權期間,由於權力過盛,威望過高,是沒有人可以動他的,連萬曆皇帝都不行,只有他死後,那些被打壓的政敵立刻冒頭出來上奏皇帝進行清算,於是各種誹謗、造謠之言盛行,這些又被明朝的檔案管理制度進行收錄,後世卻把這些資料當做了史實進行記載和傳播。

張居正無論如何被人誤解,都絲毫掩飾不了他為中國古代名相的地位。


沉墨I方之城


這事首先得從張居正和皇帝的關係說起。

張居正得到徐階的賞識,很早開始擔任皇帝師傅的角色。隆慶皇帝的教習老師就有張居正,後來隆慶去世,萬曆皇帝登基,張居正成為首輔。張居正的身份即是內閣首輔,又是萬曆的老師。年僅十歲的萬曆更是對張居正言聽計從。而張居正面對這麼年幼的皇帝,一心想要培養一位有名的明君。他正是按照這個思路來培養皇帝的。比如明朝萬曆小時候,想過元宵節,給宮裡張燈結綵,張居正就說了,“皇帝陛下,這樣花費太大,恐怕萬一有需要用錢打仗或者救濟災情的情況,那時候國庫就沒錢了。”這樣一來萬曆就乖乖的不辦燈展了。還有一次,考慮晚上給皇帝上課,需要點上大量的蠟燭,張居正專門把給皇帝上課的時間儘量安排到白天。

教育一個節儉的皇帝,要從張居正當首輔前的經歷說起。張居正當首輔前,師從徐階,將明朝的各項制度認真學習。期間曾稱病三年,全國各處遊歷,深入瞭解了國家稅收和民間疾苦。張居正剛當首輔時,國庫空虛,各地的稅收都不能及時收交上來,很多地方士兵連工資都不能及時發放。這也讓他樹立了整頓國家,充實財務的抱負。後來既然有機會教導皇帝,他還專門為萬曆編制了一本教材。

作為王陽明的傳人,“知行合一”正是如此,非常符合他們門派的特點。後來張居正甚至將心學幾個支派的掌門人找藉口殺掉了,也很符合張居正的所“知”。

張居正擔任首輔,對外尋求與蒙古和平,利用機會和談然後開通邊市。任賢用能,北方李成棟、戚繼光分別管治北方一線各地,做好防範。對內,丈量土地,重新定義稅收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各級政府的工作效率。他還鼓勵經商,讓商業得到興盛發展。可以說這是中國真正的又一次資本主義萌芽。張居正擔任首輔數年之後,國庫充盈,每年稅收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多,糧倉的糧食夠支配十年的使用。財政收入實現了收入大於支出。

但是對自己的生活要求為什麼適當放寬鬆呢?張居正的收入,有自己正當的收入,也有一些邊防將領給他的賄賂,再說他幫助皇帝掌管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始終還是一個打工者,那麼按照正常的心態,他也會想要享用到一些自己努力的好處。何況他工作非常繁忙,最後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這就更可以理解他生前的一些舒適安逸的生活要求了。這一點無關“知行合一”,而只是最後的利益分配和享用。


阿慶還是阿慶


張居正受隆慶帝厚恩兼領託孤之重,又鑑於明朝中期以後出過正德這樣不靠譜的嬉戲天子禍亂黎民社稷的壞先例,所以我們後世人有理由相信:立身親為萬曆老師的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是悉心培養的,是極力想把萬曆培養成聖賢有為的皇帝的!




長期身為首輔(有些近似於現代的首相)的他在力推變法改革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依舊絲毫沒有放鬆對萬曆的教育。他實行的是類似於現在“虎爸狼媽”的教育方式,絕不會想到如此認真負責卻使得這個絕頂聰明、自尊心強、逆反心理嚴重的萬曆日後會對身後的自己反攻倒算且處理如此苛責!

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萬曆這個少年自負獨斷專行的皇帝是受到了奸臣的蠱惑。畢竟,張居正的改革雖然有利於社稷黎民,卻也大大得罪了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就是權貴和庸臣們的切身利益,他們利用萬曆親政急於立威的心理,整倒批臭了張居正!



實際上,張居正之於萬曆與諸葛亮之於蜀漢後主劉禪有很多相似之處,某種程度上說,張居正也長期處於小皇帝的“相父”之位!而親政後的後主劉禪對諸葛亮也是明奉暗違的,在諸葛亮死後不允許官民大祭就是明證,眾人皆知的武侯祠也是後人所立!


鳴呼!至少為明朝多續命50年的張居正,雖大功於明朝,卻因為他“精於謀國、拙於謀身”的當政史,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這也王朝體制下改革者的宿命,商鞅、王安石、張居正個個都是悲情的改革者,一心改革圖強、不念個人生死,尤以張居正最為悲劇,也可以說殫精竭慮而死,享年58歲而已!

因為商鞅雖受酷型而死,但他的改革遺產得到了繼承,王安石得以安享晚年,而張居正一生殫精竭慮致力的變法改革遭到了徹底的否定,人亡而政息。明朝也失去了唯一一次真正自強的機會,直到無可奈何地亡國。



有時我想,以張居正之權勢傾天,又是威權斷政的主,軍隊也聽其調遣,如能再進一步,建立真正類似於當代英日的虛君實相制,鼓勵工商資本主義發展,在後續的幾百年裡,中華文明仍將遙遙領先於世界,而絕不會出現隨後300年的國運倒懸!奈何奈何,張居正死後,明朝一路滑坡,最終墜入無盡的深淵!


低調與責任


張居正出發點是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想要培養一個好皇帝,他為人忠誠,萬曆他爹隆慶皇帝皇帝又對張居正是有恩的,所以更想把萬曆教好,方法雖有不當,卻真心實意;

張居正在當時可能確實有些鋪張浪費,但不可能超過內閣裡面的其他四五個人太多,他也算是皇帝的老師,又是內閣的首輔,規格擺在那裡,不可能太低調。

按理說他是沒錯的,但是錯就錯在太忠誠太想教出一個好學生了,別人不領情,事後萬曆耳邊再一聽一些讒言,加上本來就對張居正不滿,所以張居正落了個晚年不保的下場。


半壺老酒樂悠悠


  1. 張居正為何對萬曆皇帝嚴厲?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的身份有三重: 輔政大臣,皇帝老師,內閣首輔。

☞穆宗當年在病榻邊上執手把年僅十歲的朱翊鈞託付給張居正,此事成了張居正政治生涯的最大負擔。他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只要出現一丁兒點離開政壇的鬆懈想法或者行動,萬曆皇帝都會拿出當年託孤的事情極力挽留,比如居正奔喪這件事就因為皇帝挽留而無法按時進行。種種情形使得張居正認為萬曆皇帝是片刻離不開他。張居正在給朋友信裡明確說自己其實就是攝政。

☞作為皇帝老師和內閣首輔,張居正從公私兩方面都有條件對萬曆嚴厲。萬曆的母親慈聖皇太后出身寒微而且信佛,幾乎沒有政治能力,她見張居正政治上老練精明,正好為她們孤兒寡母服務,所以一直非常依賴信任張居正。有時年輕的萬曆犯了錯,皇太后會讓萬曆當著張居正的面認錯,有時甚至還要寫檢討書。當張居正輔政十年準備還政時,太后說等輔助萬曆到三十歲後再說。太后這樣的鼎力支持無疑也助長了張居正如父一般的嚴厲。

2. 張居正自己出行為啥奢侈?

張居正坐32人抬大轎子,一路上還有戚繼光派的火統手保護,沿路巡撫迎送,地方官員跪迎還送禮。這種規格和皇帝一樣了!這還了得!那時是張居正終於得到萬曆母子倆的同意回江陵老家奔喪,所以正好是首輔衣錦還鄉。但是那時的張居正真的是權力大啊,即使規格高也還是沒人敢彈劾他,之前彈劾他不回家奔喪的人都已經廷仗的廷仗,發配的發配,連監察御史這些言官也都唯馬首是瞻。內閣裡面都是自己提拔的人,朝中可謂鐵板一塊。



注意: 這些事情記載於王世充的張公居正傳裡。不過王世充和張居正有嫌隙,世充曾經因為居正而罷官,所以王世充的說法僅做參考即可。


明史林泉


張居正被譽為宰相之傑,對明朝中後期的歷史影響巨大,如果不是通過他的改革墊下的家底,明朝不可能再苟延殘喘數十年,但事實上對於張居正之為人歷來褒貶不一,雖然他完全稱得上是偉大的改革家,也算是傑出的政治家,但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人說他心口不一,比如張居正對萬曆皇帝朱翊鈞在生活和學業上要求就很嚴格,然而自己的生活卻彷彿很奢侈,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張居正為世人所知的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反映在他的一次出行上,因為張居正的老父親去世,張居正需要回家鄉服喪丁憂,有史料記載說張居正乘坐一架32個人抬起的大轎子,據說轎子裡面可容納1室1廳1衛,有兩個僕人專門照應,沿途還要有茶水招待,通觀整個中國歷史,包括皇帝的鑾駕在內,好像都沒有這麼誇張的,而張居正卻就這樣一路從河北真定到達他的老家湖北江陵。

說起來這確實是很張揚和奢侈的事情了,與張居正教導萬曆皇帝朱翊鈞勤儉節約的要求背道而馳,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又是內閣首輔,在萬曆皇帝的青少年時代,張居正幾乎就是個不可挑戰的權威,他的話不敢不聽,所以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節儉的要求,萬曆皇帝通常都要好好的執行,比如在1579年(萬曆七年),萬曆皇帝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做光祿寺御膳之用,張居正上疏說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並要求萬曆皇帝節省“一切無益之費”,萬曆皇帝就下詔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就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免除了。



當然,萬曆皇帝之所以這麼聽話,她的母親李太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實際上萬歷皇帝的心理是很逆反的,但是李太后對他要求很嚴格,他不敢不聽。




後來在張居正的力爭下,萬曆皇帝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就連皇宮中夜晚照明的一些燈火費用也都減免了。

那麼這樣看來,好像張居正言行不一,不能以身作則,難怪萬曆皇帝要在張居正死後對他進行清算。但是實際上張居正生活上雖然並非很節儉,但也絕不是什麼奢侈腐化之人,就像前面所說的張居正回家服喪乘坐無比豪華的大轎子這件事,其實張居正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它有痔瘡這種隱疾,而且很嚴重,據說張居正的死就和他的痔瘡之疾有關係。

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的,張居正在回家丁憂之時,提前考慮到他的痔瘡之疾,自認為根本不可能騎馬或者乘坐小轎一路顛簸到湖北江陵,所以讓人在真定給他打造了一座大轎子,之所以選擇在真定乘坐,正是要避開朝中官員的非議,這乘大轎子上面有一個大床,這樣張居正可以趴到上面,之所以用人抬而不是馬拉,也是為了避免路上顛簸。

但是他的這件事後來也被人抓住了小辮子,成為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罪證之一,其實張居正雖然算不上廉明的官員但也絕非十分的貪汙腐敗之人,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對他清算抄家之時搜出的錢財並不多,當萬曆皇帝的秋後算賬卻非常過分,平心而論,萬曆皇帝這樣對待張居正是很不公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