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人替張家求情?

ft2883407


這事兒,就要鄭重糾正一下,誰說張居正落難時,沒人給張居正求情?

不過,當親政的萬曆皇帝終於露出獠牙,朝著已經病故的張居正,這位他曾無比敬重,後來又無比憎恨的“張先生”下狠手時,大明的朝堂上,確實上演了一出出世態炎涼的醜劇:張居正昔日的心腹張四維,身為閣臣卻積極做打手,帶頭把張居正搞臭。曾賣力吹捧張居正的言官楊四知等人,這回又把臉一變,玩命揭發張居正罪狀,還造出了“張居正一頓飯打碎幾十個玉碗,張家有銀火盆幾百個”的荒唐謠言,表演十分賣力。

如此醜陋場面,叫深恨張居正的萬曆皇帝,當時都連呼不適應:“在前權奸結黨行私,科道官寂無一言,及罪人斥逐,則紛紛攻擊不已”。

不過這群見風使舵的小人,也正好給萬曆皇帝當槍用,於是一番推波助瀾下,張居正不但被剝奪了一切生前官職榮譽,更遭受了“抄家”的厄運。刑部右侍郎丘橓帶人把張居正湖北老宅團團圍住,餓死了張家十多人,更天天拷打張居正的兒子們,叫囂要追奪“大貪官張居正的鉅額贓款”。張居正,這位親手挽救明王朝的偉大改革家,眼看就是家族盡滅的結局。

但是,即使在這場醜劇開始時。大明朝堂上,就有越來越多的正直官員們,陸續打破沉默。比如御史趙錦,就堅決反對抄張居正家。吏部尚書楊魏更憤然質問萬曆:張居正輔佐萬曆十年,為國家盡心盡力,現在卻遭到這樣的“待遇”,這不是寒天下臣民的心嗎?

可萬曆皇帝,又哪管什麼“臣民寒心”?特別是聽了諸多投機者的“抹黑”後,真認定了張居正是“大貪官”,非要刨出張居正的“鉅額家產”不可。這才有了丘橓玩命拷打張居正全家的兇殘一幕。可所有兇殘手段用盡,連張居正的大兒子張敬修都被打得悲憤自殺,也不過從張家抄出了兩千四百兩黃金和十萬兩白銀。看上去數量不少,可張居正家本身就是就家資殷富,而且他這點財產,比起前後的明朝歷任首輔來,也屬於標準的“窮人”級別。

這些以逼死張居正兒子為代價“抄”來的“鉅款”,恰恰證明了鐵一樣的事實:張居正,不但是一位能力卓越的傑出改革家,更是一位操守正派的良臣。所有對張居正的抹黑,甚至萬曆皇帝“追罪”的面孔,全數打臉啪啪。

而在這些打臉的事實曝光後,大明的朝堂上更是一片譁然:內閣首輔申時行和內閣次輔許國,相繼為張居正求情。明朝最傑出的水利學家,刑部尚書潘季馴更悲憤開火,怒斥萬曆“治居正獄太急”。也正是在眾位大臣的反對聲裡,本想徹底惡治張居正的萬曆皇帝,也只能無奈讓步,放過了張居正的其他家人們,並劃出房屋土地,用來供養張居正的老母。曾以高調開始的“清算張居正”行動,就這麼匆匆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許多張居正生前無比器重的“心腹”,在這場“清算行動”裡反咬張居正的醜態來,很多挺身營救張居正家人的大臣,卻恰是張居正生前的“仇人”。典型一位,就是禮部侍郎于慎行。

這位山東大漢曾是張居正最器重的學生,卻因在“奪情”事件裡得罪張居正,還被張居正當面罵白眼狼。可當張家遭難時,卻正是于慎行主動站出,上下奔走求情。他的一聲疾呼,更寫照了張居正一生功過:江陵(張居正)殫精畢智,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張居正也許有錯,可他此時的悲劇,正因他一生富國強兵,動了太多人利益啊!

以這鮮明對比說,晚年處於權力巔峰時的張居正,用人看人,也確有太多糊塗之處。這糊塗的教訓,值得後世多少人,在得意時引以為戒。

而這匆匆收場的“清算張居正”一幕,也見證了另一個事實:雖說全過程,充滿了各種醜態。但忠誠敢言的大臣,從頭到尾也不缺。此時的明朝政風,還算相對剛正。也正是這剛正的朝堂風氣,才是此時明王朝“中興”的基石。

但在萬曆皇帝親政後,接下來的六十多年裡,明王朝最墮落加速度的,不是兵馬錢糧,卻恰是這朝堂風氣。如果說張居正去世時,滿朝的官員們,大多還算負責任的政治家,那麼折騰到六十年後,崇禎皇帝的朝堂上,卻只剩了一幫精打細算的大臣,還有黨同伐異的醜態。風雨飄搖的大明朝,也就在臣子的扯皮中,悲情走向滅亡——整個朝堂爛透,縱是張居正再生,也是難救。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谷山筆塵》


我們愛歷史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抱著萬曆皇帝的大腿,磕頭如搗蒜,求他不要抄張居正的家,滿朝文武裡確實沒有。

如果題主說的求情,是指在萬曆皇帝下令抄家以後,對萬曆皇帝說張居正忠君為國,任勞任怨,或者對負責抄家的刑部侍郎丘橓說,閣下手下留情,下手輕點,別讓咱們的小皇帝萬曆,在歷史上留下“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後世罵名,這樣的求情倒是有。

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在不堪逼問而自縊以後,朝廷百官反應激烈,更多人開始給張家求情。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的原因:萬曆皇帝抄馮保的家是誘因,遼王案是導火索,報復張居正是初衷,抄沒張家財產是目的!

在小皇帝萬曆當政的前幾年,始終有三座大山壓在他的身上,就像三團巨大的陰影,陰森森地籠罩在小萬曆的周圍,揮之不去,陰魂不散。

這三座大山就是,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

張居正死去以後,萬曆帝開始獨攬大權,他早已經對馮保很痛恨。他痛恨馮保的直接原因,是馮保在小萬曆當皇帝的前幾年裡,始終為李太后監視萬曆的一言一行。

只要萬曆皇帝稍有做的不對或者不好的,馮保那邊立馬就會通報李太后,接著李太后就會把小皇帝叫到自己宮裡,勸誡或者訓斥。

李太后訓誡小皇帝萬曆,往往又會搬出張居正。李太后經常對小皇帝萬曆說,如果張師傅知道了你怎麼樣怎麼樣,他會怎麼想怎麼想。小萬曆對張居正,既有敬服,又有畏懼。

有御史看到張居正已經死了,就又開始攻擊馮保。當時有個叫李植的御史,給萬曆皇帝上疏彈劾馮保,直書馮保的十二大罪。

同時,馮保在司禮監的對手張誠、張鯨也在萬曆面前攻擊馮保。他們說馮保貪汙腐敗,家資富饒,甚至勝過皇上。

於是,明神宗萬曆下旨逮捕馮保,並派人去抄馮保的家。

這一抄不要緊,卻驚呆了剛剛成年的萬曆皇帝。據史載,總共從馮保家裡抄出金銀一百餘萬兩,各種珠寶更是無數。

萬曆皇帝嚐到了抄家的甜頭。於是他又打起做了近十年首輔的張居正的主意。張居正雖然死了,他的家財肯定還在,萬曆皇帝這麼想。

當然,張居正畢竟做了多年首輔,朝裡朝外,很多都是張居正的人。包括內閣裡那幾個,都是張居正提拔上來的,只能一步一步來。

現在除掉了張居正在司禮監的盟友馮保,已經成年的萬曆,也對自己的母親李太后不那麼畏懼了。下一步就是對付死去的張居正。

萬曆首先做的,就是廢除張居正變法裡的那些新法。接著詔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榮譽,先奪了他的上柱國和太師,再奪了他的文忠的諡號。最後,把在錦衣衛當錦衣衛指揮的張居正兒子張簡修廢為庶民。

御史們一看萬曆皇帝在報復張居正,有些人坐不住了,開始攻擊張居正和張居正的黨徒。當然,此時的內閣首輔申時行是張居正提拔的,他已經在盡力維護了。

然後,有個御史羊可立,又把多年前,張居正構陷遼王朱憲㸅的事扒拉了出來,接著遼王妃開始訴冤,遼王妃在訴狀裡控訴張居正說,遼王府的萬千家財,都進了張居正的府裡。

萬曆皇帝一聽到萬千家財,抄家的心思更加急切了。萬曆皇帝打定主意要抄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要抄張家的消息傳出來以後,立刻有大臣提出反對意見,實際上就是委婉地為張家求情。

比如,左都御史趙錦上疏說,當年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時候,也抄過大奸臣嚴嵩的家,結果抄家人員肆意妄為,竟然連累了嚴嵩老家周圍的好幾個府縣。現在朝廷又要去抄張家,恐怕對當地老百姓也會不利。“恐遺害三楚,十倍江西民!”

張居正是湖北荊州江陵人,古為三楚之地,故曰恐遺害三楚;嚴嵩是江西新餘分宜人,故曰十倍江西民。

再比如,吏部尚書楊巍上疏說,張居正是輔政大臣,侍候皇上十年之久,任勞任怨,為皇上效犬馬之勞,皇上這麼幹,恐怕會傷了天下臣民的心,堯舜這樣的聖主肯定不會這麼幹。

其實,這些都是給張家求情呢!

但是,小皇帝萬曆報復心切,再加上對金銀珠寶的熱切慾望,和抄家抄出的快感,因此對這些人的求情一概未理。他仍舊派出了以司禮監太監張誠和刑部侍郎丘橓等為首的抄家大隊!

抄家大隊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張家的財產。朝廷和民間,早已經有傳言說,張家有白銀二百萬兩之巨。

至於抄家的罪名,有三條,一是謀反,二是叛逆,三是奸黨。丘橓素來跟張居正是政敵,他抓住這個機會,也要報復張居正。

丘橓等人來到江陵張家以後,荊州府和江陵縣的大小官員全部到場,親自封了張府。張家人全都躲在深宅裡不敢出來,沒有食物了,也不敢出去買。

據史載,在此期間,張家餓死了十餘口人。再加上丘橓等人刑訊和逼供,張家人有死絕的危險。

可是,令萬曆皇帝和丘橓失望的是,他們從張家,一共只搜出黃金一萬兩和白銀十萬兩,至於傳說中寄存在宅外的二百萬兩白銀,怎麼也找不到,丘橓對張家人,尤其是張居正的兒子們刑訊逼供,也問不出結果。

這時候,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忍受不了拷問和毒打,憤然自縊身亡了。張敬修自縊之前,還留下了一封血書,傳播當世。

張居正另一個兒子張懋修,也不堪拷問,想要投井自盡,結果沒死成,然後他又絕食,仍然沒死成,終於留下了一條性命。

張敬修的死,震驚了朝廷,朝廷百官紛紛開始為張家求情,其中包括首輔申時行、內閣輔臣許國、六部的堂官侍郎和張居正的學生、舊僚等大臣。

申時行曾經給丘橓去信,告訴丘橓,別讓咱們的小皇帝留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罵名。

內閣輔臣,大學士許國也給丘橓去信說,閣下千萬手下留情,別讓後世罵咱們這輩人重財輕人。

張居正的學生於慎行,更是痛徹心扉,給丘橓去了一封信,言詞沉痛,慷慨陳詞,為張家求情。這封書信,當時傳頌天下,文武百官爭相誦讀。

但是,這些書信,丘橓都置若罔聞。我們前面說過,丘橓跟張居正是政敵,張居正當政時,不喜歡丘橓,曾經打壓過丘橓,丘橓報仇心切,對張家人心狠手辣,也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給丘橓去信,朝廷裡的官員也上疏萬曆皇帝,給張家求情。

比如,內閣首輔申時行聯合六部大臣,乞求萬曆皇帝對張家從寬處理。

比如,刑部尚書潘季馴上疏說,張居正的老母已經年逾八旬,性命旦暮就可能不保,求皇上特旨寬宥她吧。

在朝廷百官的求情氛圍中,丘橓等人在張家,又實在拷問不出更多財產的情況下,萬曆皇帝終於鬆口了。

他下令,在張家給張母留下一座空宅,另外留下四十畝田地,以讓張母安度晚年。

至於張家的子孫,自殺的自殺,充軍的充軍,可謂家破人亡!

萬曆皇帝早先曾經對張居正說過,待張居正死後,“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張居正恐怕萬萬不會想到,他的小皇帝學生萬曆在他死後,是這麼看顧他的子孫的!


西堤君


熟悉明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張居正被稱為大明王朝第一首輔。他出任內閣首輔期間,對內實行改革,在財政上,清仗土地,提出了著名的“一條法”,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國庫從之前的空虛變得富有。對外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良將,有效的抗擊外敵,穩定了大明王朝的邊疆。在吏治上選賢舉能,採取了“考成法”,整頓吏治,朝局風氣大變。可以說,張居正執政期間,政績卓越,使得步入中後期的明王朝得以延續一百多年,可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一代能臣在死後便被抄家清算,更令人不解的是,朝野上下居無人為之求情。這究竟是為何呢?

百官對皇權的畏懼

張居正在任期間,國家大事小事都要先過問張居正,之後才是上報皇帝,皇帝在做形式上的同意,而張居正死後,年輕的萬曆皇帝便真正的掌握了大權,但凡稍微有點政治嗅覺的官員都知道在此時不能夠得罪皇帝,百官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員

縱觀古今,無論哪次改革都會觸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張居正改革也是如此!由於萬曆年間,貪汙風氣非常嚴重,張居正在變法改革中針對了這些貪汙官員,有被貶職的,有被入獄的,也有被抄家的。而在他死後,自然有很多人出來報復他,更別說有人會給他求情了

與萬曆皇帝的矛盾

中國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就或多或少有矛盾,特別是功績卓越的官員,難免會“功高震主”張居正改革使得他威望大增,尤其是當時萬曆皇帝還過於年輕,張居正不但是內閣首輔,還是他的老師,獨攬大權,對年輕的萬曆皇帝管教嚴苛,當時朝中決策都得看張居正的眼色,甚至有時萬曆皇帝都要聽從張居正。等到萬曆皇帝長大之後,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誰才是皇帝?在他看來張居正就是一個試圖謀逆的奸臣

張居正作風不良被抓把柄

張居正的生活作風十分奢侈,根據《明史》記載,張居正曾經從京城回了一趟老家,他所乘坐的轎子十分誇張,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光是抬轎子的人就多達36人,轎子上有辦公房,廚房,衛生間,可見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回一趟家就如此大費周章,這種奢侈程度自然會引起皇帝的不滿,這也成為了百官報復他的理由。


舊時樓臺月


事實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夠份量,勸不動皇帝罷了。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看似皇帝殘酷,實則是必然,或許張居正死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不過他依然義無反顧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國的歷史上有四次比較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而主持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終,商鞅最後被車裂,王莽的新朝轟然倒塌,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為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得到了善終。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益,他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等於是在地主階級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頓驛站,又得罪了大多數的官員。

其二,為皇帝所記恨。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可謂是一位嚴師。他對萬曆皇帝要求極為嚴格,動輒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勸皇帝奉行節儉,自己卻做不到。怨恨日積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萬曆皇帝心中的怨恨,終於爆發,沒人能夠勸得動。而且他死之後萬曆皇帝親政,也需要拿他來樹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瀾。歷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則天慈禧那樣攬權,只想著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連這點願望也難以實現,而張居正在勸諫的時候也是措辭嚴厲,相當於直接打臉,而李太后顯然是個小心眼,後來他缺錢的時候說,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不就有錢了嗎?

其四,人走茶涼。都說世界上最骯髒的就是政治了,張居正在的時候,門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猶如過江之鯽,等到他死後,可以算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死如燈滅,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連影兒都不見了。




歷史小跟班


一代名相帝王師張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幼稱神童,享譽鄉閭;少年得志,二十三歲高中進士;仕途順利,一路高升進入內閣;權傾朝野,擔任首輔長達十年之久;推行新政雷厲風行,為大明萬曆朝中興做出了突出貢獻;哀榮極盛,明神宗朱翊鈞為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葬禮,諡號文忠公。靈柩送回故里,各級官員帶頭跪接跪送。

這樣的一位賢臣名相,卻在他壽終正寢不到九個月遭遇抄家之禍,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家人餓斃十數人。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如此絕情,難道就真的沒有人為張居正說情嗎?

一、禍起蕭牆

張居正病重之際,與內廷總管馮保達成了君子協議,極力推薦禮部尚書潘晟擔任內閣首輔,並且已得到朱翊鈞的御旨。潘晟是馮保的老師,原本是打算由潘晟、馮保、李太后組成新的鐵三角。

就在張居正病重離世不久,他的政敵便迫不及待地想推翻新政,但又不敢直接攻擊張居正。張居正逝世後第四天,雷士禎等七名御史言官就上書彈劾潘晟,揚言潘晟不具內閣之才,彈劾奏摺如雪片般飛向朱翊鈞。

被攪得頭昏腦脹的朱翊鈞,傳喚內閣頭臣張四維詢問潘晟的基本情況。長期生活在張居正和馮保陰影之下的朱翊鈞,突然變得張牙舞爪起來。聞聽潘晟是馮保的老師,又是張居正推薦的,不滿情緒暴漲,立即下旨革去潘晟的內閣大學士之職,內閣首輔之位自然泡了湯。

潘晟並非沒有大才,否則也不會官居要職。只因為他是張居正的忠實粉絲,而被利益集團攻擊。正欲起程赴京上任的潘晟聞訊,立即辭官歸隱,閉門不出,躲過了一場劫難。

二、馮保倒臺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權力集中在以張居正、馮保、李太后為核心的鐵三角之手,明神宗朱翊鈞幾乎只是一個傀儡皇帝。

馮保是朱翊鈞的玩伴,是他帶著朱翊鈞長大的,朱翊鈞的一舉一動都在馮保的掌控之中。主管內廷的馮保與張居正互為倚重,上達天聽,下傳聖旨,權勢威望不亞於張居正。

潘晟的折翼使張居正的政敵嗅到了可喜的氣息,接著打起了扳倒馮保的歪主意。但不敢直接攻擊馮保,唯恐動作太大自身難保,只是小心翼翼地彈劾馮保的心腹徐爵。

豈料朱翊鈞毫不猶豫就拿徐爵治罪,官員們大喜過望。御史李植鼓起吃奶的勇氣,彈劾馮保在十年內掠奪了鉅額財產,富可敵國。

朱翊鈞早就受夠了張居正和馮保的窩囊氣,想起馮保的大胖臉,心裡就不是滋味。到如今,張居正已經死了,二十三歲的朱翊鈞信心倍增,正想把馮保涼到一邊去。

朱翊鈞聞聽馮保富可敵國,精神勁頭更足了,稍稍猶豫了一會兒,就下旨革去了馮保的官職,派人抄沒了馮保的家。果真如朱翊鈞期望的,共抄得金銀一百餘萬兩,珠寶無數。朱翊鈞驚呆了,便喜歡上抄家了。

三、張家被抄

馮保轟然倒臺,李太后獨木難支。那些御史言官和皇親國戚更加肆意妄為起來。曾經因為張居正新政失意的利益集團,倒轉矛頭開始逐步攻擊張居正的考成法和驛遞新規等政策。

被壓抑得太久的朱翊鈞,就像是強壓過的彈簧一樣動力十足,很想耍一耍皇帝的威風。只要是張居正推行的新政,遇到有御史言官彈劾攻擊,便一一準予推翻。到後來張居正推行的新政,幾乎都被朱翊鈞否定掉了。

1583年3月,張居正死後不到九個月,朱翊鈞突然下旨褫奪了張居正的諡號,這是個不祥的信號。

就在此時,御史丁此呂上疏彈劾1579年應天鄉試的主考高啟愚,誣稱考題“舜亦以命禹”是受人指使,直言高啟愚有勸進之意,並構陷張居正的三個兒子中進士內有隱情。丁此呂無恥地說:舜指朱翊鈞,禹指張居正,即是說有勸張居正取而代之的意思。

沒過幾天,遼王朱憲㸅的小老婆上疏告御狀,說張居正曾在任職期間誣陷朱憲㸅,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之後,張家人搶奪了遼王府的金銀財寶。朱翊鈞閱完奏摺欣喜若狂,對抄家已經有癮的朱翊鈞,立馬下令要抄了張居正的家。

四、無妄之災

張居正的政敵張誠和丘橓帶領大隊人馬直撲江陵,將張府住宅團團圍住,所有張家人許進不許出,對張家人進行嚴刑拷問逼供。

長子張敬修經受不住嚴刑拷打,憤然自縊身亡。另一個狀元郎兒子張懋修經不住嚴刑毒打,亦多次自殺未遂,直到1622年張居正平反昭雪後才被放回,時年已到了六十八歲高齡。

張家被圍困數月,除了嚴刑拷問,衣食都成了問題,先後有十多人餓斃,其慘狀可想而知。

張家被掘地三尺,連張居正的墳墓都沒有放過,甚至被開棺鞭屍,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經過數月的嚴刑逼供,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最終搜到的財產僅有黃金萬餘兩,白銀十餘萬兩。對於一個名門望族而言,這點錢財毫不稀罕,那些構陷張家有二百萬兩財富的傳言不攻自破,簡直太令朱翊鈞失望了。

張家抄家事件告一段落!張居正為官雷霆手段,有一些霸道,但瑕不掩瑜,其功績可彰日月。在鄒元標(曾是張居正的政敵,因強烈反對張居正被打斷腿)等大多數官員的呼籲之下,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張居正被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五、求情之說

張居正擔任內閣次輔、首輔十幾年,提拔和任用了大批官員,有忠實的粉絲,也有不少的政敵。張居正病重期間,文武百官為他祈福消災,但終究天命難違。

在朱翊鈞絕情要抄了張居正的家時,其實是有很多人為張居正求情的,只是利令智昏、忘恩負義、權欲膨脹的朱翊鈞根本聽不進大臣們的意見。

首先,李太后是反對抄家的。但由於她是鐵三角成員之一,更有稗官野史說,她與張居正有一層說不清白的關係。被朱翊鈞頂撞幾句之後,她也不能再垂簾聽政,畢竟崽大不由娘。

其次,時任內閣首輔申時行率領張居正的忠實信徒,極力上疏勸諫朱翊鈞,維護張居正。但朱翊鈞只是免去了丁此呂的官職,在遼王妃告御狀之後,又重起了抄家的念頭。

第三,左都御史趙錦、吏部尚書楊巍、內閣輔臣許國、刑部尚書潘季馴等六部官員,都曾力勸朱翊鈞和丘橓對張居正及其家人手下留情。無奈朱翊鈞和丘橓報仇心切,根本不把群臣和言官的奏疏書信放在眼裡。

第四,西北邊將方逢時、王崇古,遼東鐵騎李成梁、抗倭名將戚繼光,都是張居正的忠實粉絲,無奈身在邊陲,不能幹政,雖有勸諫,卻是愛莫能助。

六、結語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功過是非自有評說。抄張居正的家,朱翊鈞是決策者,丘橓是執行者,其動因是報仇心切,即使有人勸諫,亦是不思反悔,我行我素。

張家經過一番折騰,雖然說明熹宗給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但張家後輩凋零,再也沒有著名人物出世,就像是明初劉伯溫的結局一樣。





明日一說


明朝是個很神奇的時代,似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存在爭議,張居正也不例外,他一方面改革維新,一方面排除異己,生前極盡奢華,死後挫骨揚灰!這麼一個神奇的人,被萬曆清算的時候,甚至沒有人為他求情,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點:其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

張居正從來就不是一個清官,他依靠貪汙受賄上位,依靠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正是因為張居正打壓能臣,使得自張居正後再無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現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忠臣,他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人,他為了維護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下令拆毀全國各地的書院,嚴令禁止王陽明的心學傳播,更是為此殺了不少思想解放的文人。

第二點:皇上讓他死,無人敢求情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親政的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削去了張居正所有的爵位,並且抄家,朝中文武百官,張居正的下屬見到皇帝發飆,紛紛轉過身來反咬張居正一口,彈劾張居正擅權不法,欺君罔上,收受賄賂,罪惡滔天。



第三點:寧為循吏,不為清流

這句話是張居正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那麼何為寧為循吏呢?即內心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外表卻和世俗萬象打成一片;何為清流?即標榜節氣,不畏權貴,遇事敢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張居正自己已經說了他並不是什麼清官,也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欺負人,打壓人之類的事情做起來更是沒有負罪感。


三金講史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抄家,400多年來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為何一代名臣會落得如此下場?


萬曆12年,萬曆皇帝突然下令,對輔佐他長達十年的張居正抄家,這時距離張居正去世僅僅過去一年零十個月,他抄家時,為何沒有人為他求情呢?

一是因為懲治貪腐而結怨於天下。

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以後,推行了一系列財稅改革措施,解除了大明王朝的經濟危機,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可是他也觸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利益,因此這些人十分痛恨張居正,不會為他求情。

二是張居正廉潔自律成為眾人排擠的對象

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之時,以清正廉潔成為朝廷表率,對於下級官員送的禮物,一概拒絕,但這樣做也無疑得罪了不少人。而對於這種情況 他心知肚明,曾說自己:結怨於天下者不少矣

三是萬曆皇帝想報復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來講,讓張居正掌權,完全出於迫不得已,是從大明王朝的利益考慮的。

萬曆皇帝需要張居正去力挽狂瀾,拯救明朝,但是正因為張居正生前權力過大,功勞太多,名聲太好,讓萬曆皇帝心中燃起了大權旁落的嫉妒心理。天下人都知道有張居正,不知道有他萬曆皇帝。

因此萬曆皇帝才對張居正實行了全盤否定,而且推翻了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只有到了崇禎皇帝時,才給張恢復名譽。張居正是得罪了皇帝,哪個人還敢給他求情呢?


真觀歷史課



萬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張居正在內閣首輔的任上病逝。萬曆皇帝給予張居正厚葬。過了不久,有察言觀色的官員蠢蠢欲動,開始試探性彈劾張居正,列舉了張居正的一些空洞罪名,看看萬曆皇帝的反應。萬曆皇帝的確有點討厭甚至恨張居正, 但萬曆皇帝還是從大局出發,批示:“念系皇考付託,待朕沖齡,有十年輔佐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就是說,萬曆皇帝認為張居正是先帝的顧命大臣,有功勞,人已經死了,所以不追究責任,以有始有終。這個處理方式是相當好的,畢竟是帝師、是首輔,又沒有謀反大罪,保全君臣關係,保全張居正的名節,上應天意,下順人心。


看到萬曆皇帝這個批示,察言觀色的官員們嗅到了風向標,認為萬曆帝對官員批評自己死去的老師、元輔張先生非但不生氣,反而順水推舟指出張居正的不是。這下好了,落井下石的、報仇的、尋找升遷機會的,都來了,在萬曆皇帝面前發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勢。在泥石流般洶湧而來的輿情面前,年少的萬曆皇帝沒能及時剎車,最後搞得張居正被抄家、大兒子被餓死、家屬發配的結局。敢作敢為的張居正被打倒,是明朝徹底走向滅亡的標誌,從此再無人像張居正那樣能幹,敢幹。



那滿朝大臣就沒有人加以勸阻嗎?別把大臣的節操想的都那麼差,還是有一些人為張居正求情的。比如:副檢察長趙錦上疏萬曆皇帝說,不能輕易抄家,不是謀反等大罪不能抄家,一旦抄家,屆時執行監管不力,到處牽連,會禍害一大片。最高院院長楊巍上疏萬曆皇帝說,張居正是作為內閣首輔,任勞任怨十年,抄家會讓正直人士寒心,聖明之君絕不會這麼幹。 連當年被張居正整的很慘的御史鄒元標,此時也覺得皇帝這樣做實在過了頭,為張居正名冤。後來入閣的于慎行等人也為張居正求情。



但是,都沒有勸住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到後來對張居正的態度已經超出了洩私憤的程度。大家都知道,萬曆皇帝是個十分貪財好貨的人,他後來聽說張居正貪汙受賄了幾百萬兩銀子,就鐵了心要抄張居正的家,誰都攔不住。有了錢好辦事,好賑濟窮的揭不開鍋的宗室子弟,好辦很多事。但是,掘地三尺,在張居正家裡總共就搜到了十萬兩銀子。太不值得了,毀了一代名臣的名節和家庭,只不過換來這點錢,得不償失。

做了壞事,總是要還的。370多年後,萬曆皇帝的陵墓被人為發掘,陪葬品被全部拿走。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屍骨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燒掉!


坐看東南了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首輔權力達到頂峰,而張這個人,也素來被褒貶不一。

首先,作為內閣首輔,他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為開始出現頹勢的明王朝續命,他的改革未能徹底,只能算是縫縫補補,讓明王朝得以延續。

他當時的權勢,可以說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國家大政盡是他做主。

他本人勸誡要求皇帝節儉勤政,但是他本人卻又窮奢極欲,據說他回老家省親,做的轎子需要六十四個人抬,內置衛生間,廚房,臥室,簡直就是個房車。而他本人對皇帝又異常嚴厲,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說在皇帝年幼的心靈裡早早就留下了陰影。

張居正其實是得了善終,畢竟勢力太大,皇帝長大了也不能一時就把他處理了。但是張居正死後半年,皇帝卻開始算賬起來了,安排了些罪狀,甚至把張居正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可見皇帝對張居正的恐懼有多大。

苦的是張居正的兒子孫子家人,史書記載全家被軍隊包圍在府中,兒子都被餓死。

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當政時,對百官嚴苛,難免把人得罪了個差不多,皇帝帶頭算賬,自然不會有什麼人站出來。

另一方面,張居正當時都死了,他的兒孫官職勢力並不大,大家也犯不著為了一個死人得罪皇帝,畢竟生活還得繼續。


大神曹84


中國自古就有俗語: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人一走,茶就涼。道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適用於古今中外。

而且張居正自己也不是什麼白蓮花,‘’寧為循吏,不為清流‘’,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貪汙奢侈,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以帝師自居,以聖人的標準要求皇帝,自己卻做不到,他推行的改革又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皇帝要發難清算時,牆倒眾人推難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