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素有“鱼米之乡”称谓的江浙,

是人杰辈出之地,

从古至今名门无数,

吴越钱氏:

钱穆、钱钟书、钱学森......

吴中贝氏:

贝润生、贝祖诒、贝聿铭......

而众多名门当中,

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

它十分贫苦,

可这一家四兄妹,最后却成了,

影响中国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

被称为中国科学界,

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今天,我们就以其中,

唯一健在的冯端先生为主人公,

揭开这个,

穷苦家庭终“逆袭”成名门的秘密!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和中国近代所有名门望族相比,

绍兴冯氏,

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家庭了。

冯端的父亲冯祖培,出身微寒,

1904年考中秀才,

但在风雨飘摇的清末,

其实并无出路,只好耕读为生,

但冯祖培的志气,却令人震撼,

他虽没办法给这个家带来荣华,

却给子女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1923年6月11日,

冯家最小的儿子出生了,

适逢端午佳节,

冯祖培便为他取名“冯端”,

希望他能端端正正做人,

而他,从未辜负这个“端”字。

他出生后不久,

冯祖培便给三子一女立下家规:

忠厚福长,诗书传家。

(长子冯焕,长女冯慧

次子冯康,幼子冯端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左起,冯康、冯端

冯祖培擅诗词工书法,

以身作则,日日手不释卷,

但又十分开明,

从不将自己爱好强加于子女,

而是鼓励他们自由读书,

“要允许他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

不带偏见地,

容忍不同于自己的行为和观点。”

这是父亲给他上的人生第一课: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冯端读书

而他们的母亲也同样十分强大,

她虽目不识丁,却能凭借惊人记忆力,

把父亲读的诗词也一字不落背下,

再背诵给孩子们听。

母亲对未来充满希望,

总是鼓励他们好好读书,

这是母亲给他上的人生第二课: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2岁时他考入苏州中学,

大哥冯焕常买科普读物送他,

物理、化学,

这些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玩意,

将他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是大哥给他上的人生第三课:

走出局限,看向世界。

从此,

他和科学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1941年8月父亲冯祖培去世,

国仇家难的关头,

姐姐冯慧毅然决定,

与他一起奉母前往大后方重庆。

妇孺三人从福建启程,

历关山阻隔万里跋涉,

穿越重重封锁,

5个月后终于抵达重庆。

每次提起这件事,

他都万分感激姐姐:

“她一路亲力亲为,

联系、接洽、托人、求人,

皆以一己之力独自承担,

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居功至伟。”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逃难路上

要知道那一年冯慧也才24岁,

只是个刚大学毕业的小青年。

一个弱女子,一路肩挑手扛,

照顾母亲幼弟,备尝一切辛酸,

姐姐就这样用行动,

给他上了人生的第四课,什么是担当。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左起,冯焕、冯慧、冯康、冯端

之后在大哥的帮助下,

他顺利考上了中央大学物理系,

但当时学习物理,

课业艰难,学成不易,

入学时班上同学有十多个,

最后能坚持顺利毕业的,

仅有三个人,他就是其中一个。

而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

因为一份孝心,

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在冯氏兄妹中,冯焕冯康冯慧,

全都出国留学,只有他没有,

不是因为他才学不够,

也不是没有留洋机会,

而是大学毕业时,哥哥姐姐均在海外,

家中母亲无人照顾,

于是,他毅然放弃留洋机会,

在国内随侍母亲。

这就是冯氏一门的逆袭“秘密”:

不单是诗书传家,尊亲尽孝,

更在于艰难困苦中的刚毅坚韧,

和责任面前的敢于担当!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冯端和母亲

此后,他一边奉养母亲,

一边和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学习,

这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

当属二哥冯康,

冯康是中国计算数学的奠基人,

在我国“两弹一星”的事业中,

冯康正是隐藏最深的大功臣。

冯康曾亲身参与新中国原子弹的研发,

利用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台计算机,

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子弹设计海量计算。

可以说,没有这些数据,

中国试爆第一枚原子弹,

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这也是二哥冯康给他上的人生第五课:

大丈夫学有所成,

必披肝沥胆,以身许国!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冯康

此后,尽受家庭文化熏陶的他,

满怀热血,开始在中华科学史上,

书写下最辉煌的篇章!

他研究的方向是为我国国防力量,

研发核心金属材料,

当时国内技术落后,

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

而他,硬是在一片空白中,

凭借不懈努力结出累累硕果,

他创造性发明了,

“浸蚀法和位错观察技术。”

他设计研制出,

我国第一台电子束浮区区熔仪,

研发出钼、钨单晶体,

而这些金属正是用于,

制造导弹等武器的最核心材料,

因为他,我国国防力量空前提高,

走出最关键的一步!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可就在他准备冲击更宏伟的目标时,

时间指针却指向1966年。

二哥冯康因为精通六国语言,

被说为“六国特务”,

姐姐和姐夫叶笃正也被批斗,

风雨飘摇之际,

他坚定地支撑起整个家族,

每日定要去看望二哥和姐姐,

他鼓励他们一定要坚强,

相信总会有迎来光明的那一天。

十年过去,终于拨云见日,

为了弥补过去损失的时光,

56岁的他重新上路,以惊人毅力,

肩挑起更重的担子!

他带领团队,

开创了我国晶体缺陷物理学科新领域,

并后来者居上,跻身国际前沿。

而此时谁也不曾料想,

曾出身贫寒的冯家四兄妹,

竟创造出传为佳话的“冯氏传奇”!

长兄冯焕作为高级工程师,

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姐姐冯慧入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他和二哥冯康,

1980年同时当选中科院院士。

一个贫苦之家竟走出三位院士,

这在中国科学史上还属头一次,

冯氏,从此成为中国科学界,

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1990年他又引领中国,

进入纳米科学技术领域,

经过15年的奋战,在中国科学界,

他已独树一帜,

而他前行的路,也是越走越宽。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70多岁的他撰写出了,

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

并主编了多部科学著作,

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

他一直写,写到了90岁还不停。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在他91岁之际,

他与合作者金国钧教授,

共同创作的长达170万字两卷本的

《凝聚态物理学》也问世了!

于渌院士评价说:

“凝聚态物理是一座迷宫,

年轻学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标,

而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准确、

详尽的地图。”

为我国科学著书立言,

是他所树的不朽事业,

还有一件事他同样也做到了极致,

那就是教书育人。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从教近70年,

他为祖国培养出了无数英才,

而学生们更为感佩的,

是他严谨诚朴的治学态度。

学生李齐说:“恩师记忆力惊人,

每次都能准确告诉我,

图书馆某一层的某本杂志有参考价值,

有时甚至精确到第几页。”

学生王广厚想建立团簇物理,

但当时既无实验室,又无仪器设备,

他多次奔走呼吁,

最后终于为王广厚,

争取到物理实验室......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这就是冯氏一门的逆袭“秘密”:

怀一份赤子之心,

献出我的青春,燃尽我的生命,

一身肝胆尽许国,哪顾名利是几何?!

2011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将编号为187709的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冯端星”。

天上的星,是我的名字,

而他这一生心中最亮的星,

却是妻子陈廉方。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他和妻子相遇在1952年,

他温文尔雅她温柔可人,

他为她写下最动人的情诗:

“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

1955年他们步入婚姻殿堂。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而婚后,他对她的爱更浓了!

每次因工作离家,

他都要写诗表述相思之情,

他写下:

异域风雨夜,客枕相思涌。

遂令闺中妇,潜入游子梦。

1990年结婚35周年纪念日,

他写下:

人海茫茫觅知音,欲寻佳丽结同心。

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识璞玉藏纯晶。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今年,

他已经96岁高龄,她也已经91岁,

回想起携手走来的风风雨雨,

二老相视而笑,

眉目间深情一如既往。

这就是冯氏一门的逆袭“秘密”:

63年风雨路,唯许深情共白头,

诗一样的浪漫,石一样的忠贞,

要做就做最深情最专一的人。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那是我们来时的路,

是我们去时的归途,

在冯端先生身上,

凝聚着冯氏一门的家风。

他们书写的,

是一份高远伟岸的强大志气,

是一份知行合一的勇敢担当,

是一份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是一份不为名利的坦荡风骨,

更是一份大仁大义的济世豪情!

冯氏一门,在中国历史上,

留下了荡气回肠、光辉灿烂的一页!

今天,就让我们,

向这样的风骨,致敬!

揭秘:这个穷苦家庭,何以成为中国空前绝后的“第一名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