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皇帝会战"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皇帝会战"

一、孤注一掷

1918年春,持续了将近4年的血腥撕咬似乎快要抵达尽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几乎精疲力竭,如同两个缠斗许久的拳击手,无奈地倚靠在各自的栏杆上,一面仍想在下一个回合去掐死对方,另一面却也只好有气无力地喘息。经历了最血腥的1916年和变幻莫测的1917年。这场几乎毁灭了欧洲的战争向终结大踏步而去。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站立者),"帝国双塔",他们在战争后期几乎架空了德皇

1917年对于同盟国来说,是难以言说的一年。一方面西线仍然停滞在死气沉沉的沟壕与铁丝网间,法国雄心勃勃的"尼维尔攻势"最终在德军的顽强防守面前贻笑大方;大洋彼岸逐步开来的美军为英法注入了最后一针强心剂。而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已经在1916年的"勃鲁西诺夫攻势"中油尽灯枯,最拉跨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东战场节节败退,土军从尼罗河畔一路溃败到巴勒斯坦。最终在1917年最后的12月11日,英军进占耶路撒冷,这座城市自1187年萨拉丁攻占以来再一次受到基督教力量的控制。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的盟友们都已经筋疲力尽,战争已经朝着向同盟国阵营不利的方面转向。

这样,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署等于给德国送来了一线生机。革命中新成立的苏俄政府退出了这场肮脏的帝国主义大战。德军总参谋部认识到,将部署在东线的几百万军队抽到东线,争取在更多的美军抵达之前给予协约国最后一击,便有可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取得胜利。

1918年初,德军已经不能与协约国军队不断地消耗下去,已经逐渐架空德皇,真正控制帝国的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元帅决定在西线孤注一掷,要么一波流带走胜利,要么被源源不断获得补充的协约国军队反推。即使德军不能像1871那样攻下巴黎,也要讨到一个体面的停战协定。

根据鲁登道夫的计划,东线停战之后,德军将能在西线集中192个师156万人(事实上东线新获得的土地消耗了大量的驻防兵力),超过了协约国的178个师124万人(德军西线兵力处于优势这还是唯一一次)。

按照计划,第一阶段攻势将从康布雷开始,突破此处之后向北转向阿拉斯,争取将英军压迫到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地带。第二阶段则将攻击交通枢纽亚眠,迫使英军分兵此地,从而消灭英吉利海峡地带英军。最后,第三阶段将在兰斯和苏瓦松展开,牵制法军,甚至向马恩河进军,遥望巴黎。

不过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德军统帅层的完全坚持,对于是否尝试向巴黎突击、是否拿下英吉利海峡港口等潜在目标没能得到确认。德军最高指挥层,包括鲁登道夫本人,对于攻势的后续计划并不清晰。

对于捍卫了协约国和法国内地领土三年多的漫长防线与战壕工事,德军积极学习了1916年勃鲁西诺夫攻势中俄军的革新战术。也就是将漫长低效的炮击改为精准短促的炮击,一方面加强炮火的精准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进攻的突然性。对于这一炮兵战术,德军命名其为"火炮华尔兹"。最著名的革新则是抽调精锐士兵,效仿俄军组建精锐突击队,为他们高比例地配备自动化的MP18冲锋枪、手持马克沁水冷式机枪、火焰喷射器、工兵铲以及大量手榴弹。突击小队中同时还配有37mm野战炮用于近距离支援。这种突击队的士兵往往是在以往作战中表现优异的老兵,其中许多人都获得过铁十字勋章。这样的部队,被称为"暴风突击队"。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

德军精锐的"暴风突击队"

之于战壕对面的协约国,并没有人意识到德军会展开如此疯狂的攻击。为了协调英法合作,英军延长了自己的防区;但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却将相当数量英军留在本土或派往中东,如此一延一收,西线的协约国力量受到了削弱。等待着大洋对岸美军前来增援的英、法等国军队龟缩在战壕中,全然没有意识到对面即将席卷他们的猛烈风暴。

二、霍亨索伦万岁

1918年3月21日的黎明4点40分。康布雷前线的德军炮兵突然向对面急促开火,在五个小时内发射了1,100,000多枚炮弹,弹幕覆盖了广达150平方英里的战场,精准地打击在英军的观察哨、指挥所上,长期经营的防御体系土崩瓦解。这场被命名为"皇帝会战"的巨大攻势打响了。

康布雷前线的第一阶段攻势被称为"迈克尔作战"。"火炮华尔兹"刚刚结束,暴风突击队便将手榴弹和子弹劈头盖脸地喷洒到英军阵地上。猝不及防,并且已经被炮击凶狠打击的英军损伤惨重,即便少量部队暂时击退了德军突击队,也迅速被接踵而至的德军大部队清扫。

攻势仅仅持续一天,英军便已阵亡将近2万人,并有3.5万人负伤。第二天英军就已经开始全线溃退,相当数量的败退士兵因被己方的强化工事阻碍,进而只能被德军消灭。但事实上鲁登道夫对突击队的使用出现了很大问题,突击队没能高效的逐个打击英军防线,反而被浪费在许多缺乏战略意义的地区,给予了英军稳固防线的机会。最终,德军没能进一步拿下交通枢纽亚眠,对阿拉斯的进攻也没能成功。4月5日,"迈克尔作战"宣告终结。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

德军的突击令协约国军队措手不及

4月9日,第二阶段"乔治特作战"开始,德军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地带的英军施压。即使德军没能在第一阶段拿下亚眠,这并没有消除德军将英国人赶出战争的希望与可能性。在德军娴熟的"火炮华尔兹"和暴风扫落叶式的突击面前,英军与葡萄牙军队迅速崩溃,德军攻占梅西耶岭,推进到了距离港口只有15英里的距离。但最终前线糟糕的交通系统与德军捉襟见肘的后勤能力没能助推德军实现这15英里的最后一推。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

皇帝会战后德军新占领的突出部

5月27日,第三阶段,:"布吕歇尔-约克"攻势开始。德军如法炮制,再次以旋风式的奇袭打击了防守薄弱的苏瓦松-兰斯的法军防区。英法联军一触即溃,德军在1914年的八月炮火之后,终于再一次来到距离巴黎只有37千米之遥的马恩河。但和1914年一样的是,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德军为数不多的精锐突击队已经在之前的不断推进作战中损失殆尽。

三、攻守易势

当协约国在前线接连溃退,德军仿佛重返1914年夏秋之交时锐不可当的神勇之时,鲁登道夫却完全感受不到胜利的味道。在不间断的三次不计成本的疯狂突进之后,精锐的德军主力已经损耗殆尽。所占领的底盘也都已经化作焦土,后勤业已陷入困境。尽管德军随后首次动用了庞然大物的A7V重型坦克(这种硕大的坦克需要多达十六名乘员!),在新占领的阵地上击退了英军匆忙调集的一百多辆坦克的反扑。但德军既没能合围或消灭英吉利海峡沿岸的英军部队,也没能拿下交通枢纽亚眠,更没能在马恩河更进一步逼近巴黎。总而言之,鲁登道夫打了一场1914以后西线德军最酣畅淋漓的一场进攻战,但这场胜仗对于赢得战争而言几乎没有多少作用,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回光返照的最后一搏:

A7V重型坦克

恰恰相反,"暴风突击队"的高伤亡极大地消耗了德军长期积累下来,经验丰富的老兵。庞大的弹药消耗和恶劣的前线交通也令德军后勤逐渐不支。另一边盟军不仅能得到源源不断登录的美军部队补充,也能得到来自大洋彼岸美国恐怖的工业战争力量的补给。这样,"皇帝会战"的收场,。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同盟国战败日期的临近。

最终,1918年夏天重新处于优势地位的协约国军队在"

米夏埃尔作战"中,将德军赶回了年初的战线,进而突破了"兴登堡防线"。在西线的全线溃败中,基尔港水兵起义成了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草。1919年11月8日,德皇威廉二世在混乱中仓皇逃亡中立国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和德意志第二帝国覆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