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一首歌謠,是人民軍隊來自人民的生動體現。

■國與家、忠與孝,在中國軍人眼中,並非一項單選題。保國,便是保家;盡忠,更是盡孝。

■大渡河冒著槍林彈雨衝鋒的十七勇士、狼牙山縱身跳崖的五壯士、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奮勇堵槍眼的黃繼光等,一個個英雄用行動詮釋了犧牲奉獻的精神……為了人民利益甘願獻出一切乃至生命,這是一代代革命軍人用行動踐行的錚錚誓言。

■那些可歌可泣的記憶,永遠在激勵著軍營;那些血肉相連的歷史,永遠在昭示著未來:脫離人民寸步難行,依靠人民無往不勝。人民就是那難不倒的“量天尺”、打不斷的“補給線”、摧不垮的“根據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這是一次令人回味的對話。

1936年,在陝北根據地,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問12歲的月娃子為什麼當紅軍?

月娃子答,“紅軍為窮人打仗,是抗日的,誰不想當一名紅軍戰士!”

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四川茂縣山體垮塌航拍圖

2017年6月26日中午,四川省茂縣山體垮塌現場,當搜救官兵面對二次坍塌危險暫時撤離時,一名戰士向著廢墟里的村子長跪不起。

戰士名叫王昊,就出生在這裡,在此次垮塌中,包括爺爺、父母在內14名親人失聯。而王昊一趕回家鄉便向指揮部請令:留下來參加救援!

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情懷。放眼世界,或許沒有哪一支軍隊像我軍這樣,把軍民關係比作“魚水”,喻為“血肉”。

人民立場是我軍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我軍區別於其他國家武裝力量的顯著標志。我軍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切來自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務人民——風雲激盪90餘載,人民軍隊與人民魚水情深、血脈相連,才從勝利走向勝利。正如習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會上所說,人民軍隊始終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完全徹底為人民奮鬥,哪裡有敵人,哪裡有危難,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

我是一個兵

根基血脈來自人民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

崢嶸歲月,鐵血榮光。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長征紀念雕塑

長征路上,儘管有重重敵軍的圍追堵截,儘管條件異常艱苦,仍然有千百萬工農加入紅軍。不斷有紅軍戰士倒下,也不斷有新的戰士加入。

當年僅有23萬人口的江西興國,有8萬人參加紅軍。位於鄂豫皖蘇區的紅安,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紅四方面軍中,每3名指戰員中就有1名紅安人,每4名烈士中就有1個是紅安籍。

在湖南,10萬桑植人,5萬投身革命,沒有幾個活著回來。

賀捷生回憶說,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自那以後,父親賀龍再也沒有回到家鄉,一個重要原因,父親無法面對那麼多失去親人的父老鄉親。這是他心裡永遠的結、永遠的痛。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習近平主席在“八一”重要講話中引用了戰爭年代廣為傳唱的一首歌謠,這是人民軍隊來自人民的生動體現。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鄧玉芬雕塑

在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有一尊婦女的塑像,這個人叫鄧玉芬,是密雲縣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八路軍挺進平北後,她相繼將丈夫和五個兒子送上抗戰前線,都為國捐軀。她除了一次次擦乾眼淚外別無所求,還經常冒著危險掩護和救治八路軍的傷病員,被譽為“英雄母親”。

“共產黨並不曾使用什麼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近距離觀察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寫下這樣的感嘆:他們“用他們的意志,用他們的口號從那裡喚起了國民黨以及日本人所不能想象得到的力量,這力量來自人民”。

這,便是人民軍隊的“基因原點”和 “前行路標”。

昨天的星火,點亮了今天的征程。今天的星火,孕育著未來的輝煌。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汶川地震時,程強舉著“長大我當空降兵”的橫幅。來源:空軍新聞網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中,空軍方隊裡有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臉龐,這就是當年舉著“長大我當空降兵”橫幅的“地震男孩”程強。2008年汶川地震時,他年僅12歲,眼見著頭盔上印有“空降”二字的部隊首先趕到災區,爭分奪秒搶救人民群眾,而長大當空降兵的願望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程強在閱兵訓練(圖中)王寶廷攝

如今,程強夢想成真。他不僅成為一名優秀的空降兵戰士,還當上了“黃繼光班”的班長。11年前,這支部隊拯救了他;11年後,這支部隊塑造了他。

是什麼讓我軍總能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推翻了正統軍事公式的因素”?是什麼讓我們一次次共克時艱、負重前行,在災難中挺起不屈的脊樑?答案生動地映射在“我看見,我記得”,映射在“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映射在“你在我的名字裡”。

面對新時代歷史使命,國家和民族正呼喚一個強大的現代化人民軍隊,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了裝備的重大更新、編制體制的調整重塑,這支隊伍能夠保持源源不斷的活力,根基血脈在於人民。每年的徵兵現場,都是一道熱鬧的風景,兵員的學歷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湧向部隊建功立業,這些新鮮的血液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注入進這支軍隊,年年如此,代代賡續,這就是人民軍隊生命力的源泉。

我是一個兵

聽黨指揮忠於人民

一個人的脊樑,不是骨頭,而是靈魂;一支軍隊的支柱,不是武器,而是精神。築牢人民軍隊的精神支柱,離不開聽黨指揮,這是人民軍隊的軍魂所在。

“歷史告訴我們,黨指揮槍是保持人民軍隊本質和宗旨的根本保障,這是我們黨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得出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在慶祝建軍90週年大會上,習主席作出這樣的論斷。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三灣改編

回望我軍歷史。三灣改編,確立“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的根本原則;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鮮明底色。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再到人民解放軍,不變的是軍魂。

聽黨指揮、忠於人民。這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需要真誠的付出、自覺的追求。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的一個黎明。打開家門的市民們吃驚地發現——經過一夜激戰的解放軍官兵懷抱鋼槍露宿在雨後溼漉漉的街頭。

氣象學家竺可楨在那天的日記中寫道:“下午3點,起微雨,子夜大風……解放軍在路邊站崗,秩序極佳。”

從這些秋毫無犯的官兵身上,人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聽黨指揮的人民軍隊,忠誠為民的大愛無私。

66年後的一個冬日,幾乎與“露宿街頭不擾民”相同的一幕,又發生在一座北方城市。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解放軍官兵懷抱鋼槍露宿街頭

2015年12月28日,當清晨的陽光喚醒石家莊的時候,人們沒有察覺到,與他們相伴了整整46年的英雄部隊,已經悄然告別。

作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當時的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萬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第27集團軍訓練場景。來源:中國軍網

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百萬人民軍隊為了人民利益,支持改革、投身改革。

“若以小利計,何必披征衣”、“若為人民計,何慮職與級”。機關,基層;將軍,士兵;老兵,新兵……改革觸及每一支部隊、每一名官兵。神州大地,上演著和平年代最大規模的部隊移防換防、轉隸,上演著前所未有的大調整、大融合。

一聲令下,幾十支在革命戰爭年代戰功赫赫的部隊高舉光榮的戰旗,改變番號,移防部署,開赴新駐地。

一聲令下,全軍團以上建制單位機關減少1000多個,非戰鬥機構現役員額壓減近一半,軍官數量減少30%。

一聲令下,從關中平原到西北大漠,從天府之國到雪域高原,從江南水鄉到嶺南山區,多少熱血軍人離開繁華都市來到邊陲小城,告別父母妻兒走向陌生遠方……

國與家、忠與孝,在中國軍人眼中,並非一項單選題。保國,便是保家;盡忠,更是盡孝。

當祖國呼喚的時候,從朝鮮戰場凱旋的一支志願軍部隊,征塵未洗挺進大漠戈壁,建設共和國尖端武器試驗基地;建深圳特區,2萬餘名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成為特區“拓荒牛”;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萬餘名官兵脫下軍裝、屯墾戍邊……

有什麼樣的境界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擔當就會給出什麼樣的答案。對人民軍隊來說,聽黨指揮、忠於人民,是我軍刻在骨子裡的宗旨、烙在腦海中的天性。那些難捨的個體之失,終將換來整體之得;那些難棄的局部之失,終將換來全局之得;那些難忘的一時之失,終將換來長遠之得。

我是一個兵

犧牲奉獻為了人民

為了捍衛人民的利益,我軍從歷史的硝煙中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浸透鮮血、染紅戰旗——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二渡赤水

時針倒回84年前。紅軍長征二渡赤水之後,遭遇十倍於己的敵兵圍困。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指揮紅38、39團掩護軍委縱隊。多次打退敵人的猛烈攻擊後,董振堂命令部隊撤出陣地,快速向前跟進。

剛剛走出三四里路,董振堂接到通知:一名產婦生孩子難產,一定要頂住敵人,等孩子生完。董振堂立即帶領部隊重返陣地。有人不解:不就是女人生孩子嗎,這又要犧牲多少紅軍戰士?

董振堂板起臉吼道:“我們打仗幹革命,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孩子嗎!”整整兩個小時,紅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阻擋敵人的瘋狂攻擊,直到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

“不就是為了孩子嗎!”多麼簡短樸實的一句話,折射出紅軍將士的英勇無畏和革命初心。

生命無價,刀山火海前視死如歸的衝鋒,是人民與子弟兵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締結下的血脈契約,人民養育的子弟兵,從不會讓自己的血肉至親失望,為了人民,何惜一死。

英雄的厚壯人生,多具有不可複製性。然而,身處不同時代的他們,卻在生死考驗面前作出了驚人相似的抉擇——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湘江之戰

1934年12月,湘江之戰,擔負“斷後”任務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為掩護主力過江,以血肉之軀捍衛渡江通道,師長陳樹湘腹部重傷不幸被俘,甦醒後乘敵不備絞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

2016年4月,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張超在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因戰機突發機械故障壯烈犧牲。在4.4秒的生死一瞬,他毅然選擇“推杆”挽救飛機,放棄了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29歲的生命定格在海天之間。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張超的女兒依偎在張超生前留下的飛行服上。來源:中國軍網

兩人都是29歲,年輕得尚未盡享人生之歡愉,卻在關鍵時刻甘願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顯然,他們的壯舉絕非巧合。這是英雄之樹抽枝發芽開花結果的血脈延續,這是歷經歲月洗禮而恆久不變的精神傳承。

“勇往奮進以赴之、癉精瘁力以成之、斷頭流血以從之。”那些很遠很遠的犧牲,彷彿就在昨天——

大渡河冒著槍林彈雨衝鋒的十七勇士、狼牙山縱身跳崖的五壯士、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奮勇堵槍眼的黃繼光等,一個個英雄用行動詮釋了犧牲奉獻的精神……為了人民利益甘願獻出一切乃至生命,這是一代代革命軍人用行動踐行的錚錚誓言。

據民政部門統計,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有姓名可查的犧牲革命者有370多萬人。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犧牲16萬多人,負傷29萬多人。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犧牲26.38萬人,負傷104.89萬人。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的志願軍戰士共36萬多人。

歲月荏苒,無數英烈用生命為我們打下了當前太平盛世的根基。戰爭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可危難關頭的那一幕幕最美“逆行”,總會提醒我們,這支軍隊從未忘記過自己的誓言。

1998年,29個省市自治區受到洪魔南北夾擊。面對百年不遇的洪災,人民子弟兵跳入肆虐的洪流,用血肉之軀築起保衛人民的鋼鐵長城;

2008年汶川地震,震中地域與世隔絕,十幾萬被困群眾生死未卜。“十五勇士”在無氣象資料、無地面標識、無指揮引導的不利條件下,從5000米高空一躍而下,創造了世界傘降史上的奇蹟;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2008年5月14日,15名空降兵從地震災區茂縣上空4999米的高空奮不顧身地跳下。劉應華攝

抗擊冰雪、撲滅大火、搏擊颱風、決戰洪峰……幾十年間,在一次次大災大難面前,人民子弟兵用無悔的“逆行”守護著人民的幸福。

只有當天平的另一端擺上人民,軍人的犧牲才會“比泰山還重”。

大地作證,山川作證,人民作證——

無數共和國軍人的奉獻與犧牲,彙集成橫貫夜空的星河,在深邃的天宇中綻放著不滅的光芒。

這光芒,輝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追夢之路,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

我是一個兵

敢打必勝依靠人民

歷史從不偏愛哪一個政黨,戰爭也從不眷顧哪一支軍隊。得民心者得天下。誰能贏得最廣大人民的支持,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著作《軍人與國家》中寫道,軍隊只有遠離民眾,才能建立良好的軍民關係。然而,中國人民和人民子弟兵用血脈相依、水乳交融的關係,用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生動實踐,讓亨廷頓的結論完全失效。

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里,人民子弟兵如魚得水。

1947年,在運城攻堅作戰中,得知部隊需要木料,方圓幾十裡的百姓幾乎家家卸下門板送到前線,總數達到17萬塊之多。

據統計,僅淮海戰役就有支前民工543萬人,用獨輪車運往前線的糧食達4.3億斤,若擺成5列,可以從北京一直排到南京。陳毅元帥曾動情地說:“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歷史告訴我們,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而不勝。

“小推車”一頭連百姓,一頭連戰爭,作為解放戰爭時期軍民融合的典範,它滿載著民意、民心,平穩地駛向未來。踏入新時代,“軍民融合”成了熱點詞彙。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

2015年3月12日,習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首次將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國家戰略加以強調:“富國和強軍,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依靠人民是我軍挺立於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是任何敵寇都難以擊破的銅牆鐵壁。

在廣袤的西藏邊疆無人區,往往“補給重於戰鬥”。雖然運輸路上常年有汽車部隊來回奔波,但運力仍捉襟見肘,而破解這道難題的關鍵,便是“軍民融合”。遠眺海拔4800多米的邊防某團詹娘舍哨所,只見一條細細的索道橫穿群山峻嶺,大大改善了哨所物資運輸保障情況。這條細細的索道,一面牽動邊防軍人的衣食起居,一面拉動起地方的經濟發展,正是這些軍地雙方合力構築的“利益相交線”,生動詮釋著新時代軍隊人民魚水相融的深厚情誼。

軍隊體制編制改革以來,人民軍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速度越來越快,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眾多高新技術應用於裝備中,而這些信息化武器的“助推器”越來越多地來自於民營企業。

沉浸式戰場態勢顯示系統、電子沙盤推演系統、陸軍兵種戰術對抗訓練模擬系統、海軍作戰實驗系統、空軍作戰指揮訓練仿真系統、火箭軍戰術訓練模擬系統、高精度移動指揮調度系統、小型手拋偵察機器人、要地無人機防禦系統、無人作戰高速艇、水下滑翔機……一大批先進的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產品公開亮相。

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眺望,中國夢、強軍夢的路標早已豎起。護航中國,人民軍隊有著清醒的認識——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中,巨浪-2導彈方隊受閱。張志強攝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上,一大批打贏利器豪邁受閱——

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傲視長空,具備遠程奔襲、大區域巡邏、防區外打擊能力,對未來的戰略巡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海軍某型艦載戰鬥機作為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綜合作戰效能達到世界同類型機種的先進水平,這次代表我軍第一代航母人豪邁飛來;

信息作戰模塊的登場亮相,可謂一默如雷:看不見的信息鏈路,牽引我軍昂首邁向信息化戰場……

劍決浮雲氣,弓彎明月輝。手持重劍、劍法過人的三軍將士滿懷豪情,牢記習主席囑託:“我們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來犯之敵!”

初心如炬,使命如山。

那些可歌可泣的記憶,永遠在激勵著軍營;那些血肉相連的歷史,永遠在昭示著未來:脫離人民寸步難行,依靠人民無往不勝。人民就是那難不倒的“量天尺”、打不斷的“補給線”、摧不垮的“根據地”。

過去如此,永遠如此!

這支“無法複製的軍隊”,蘊藏的制勝密碼,就是“人民”二字。而這兩個字,正是這個國家與這支軍隊共有的名字!

人民網美女記者雄文:中國人民解放軍憑什麼“無法複製”

黃子娟,女,湖南人,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從事軍事報道十餘載,人民網軍事頻道主編,記者、編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