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列简介——织金苗族蜡染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列简介——织金苗族蜡染

一、文琴戏基本情况简介

“织金苗族蜡染”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画蜡,即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绘成花、鸟、虫、鱼、兽、波纹及方、圆、菱等各式各样的图案;第二步,染色,画蜡结束后,要对布料进行染色,此过程需反复进行,直到布匹染成靛蓝色为止;第三步,漂洗,将染浸好的布匹用沸水进行漂洗,晒干即成。

织金苗族蜡染的内容多以自然山水、花鸟鱼虫、江河星辰为主题,表现出勤劳朴实的织金苗族同胞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同时也反映苗族同胞迁徙、斗争、生活的各种场景,记载了苗族从古至今的兴衰与变迁,神秘的花纹和图案记载和蕴含着他们对历史、自然、人生和宇宙的解读,整个构图雍容华贵,五彩斑斓,具有很高的人类学、美学、工艺学的研究价值。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列简介——织金苗族蜡染


目前,有现代第三代传承人3人、第四代传承4人,传承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共有蜡染公司、企业、作坊和个体户127家,从业人员多达4万余人,并与唯品会、新丝路、依文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扩大产品销路,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大力发展蜡染产业。

二、织金苗族蜡染历史渊源

织金苗族属于秦汉时期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一分支。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列简介——织金苗族蜡染


从大量的古籍、史料中不难看出,织金蜡染工艺已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工艺主要以苗族妇女继承流传下来。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织金县当地苗族同胞认为蜡染从他们这个民族诞生之初就已经产生这项技艺。用他们的话说:“开天辟地时就有了。”

从我国出土的单色蜡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已经盛行,因年代久远,工艺失传,就没有丝绸一类的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了。织金保存的蜡染工艺也主要是麻、棉之类。


毕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系列简介——织金苗族蜡染


从织金苗族蜡染所需材料追溯其发展的历史,最初为麻布蜡染,三十年代用粗棉布(俗称土布)蜡染,五十年代使用机织棉布(称洋布)蜡染,现在多用平纱府绸,当代有使用的确凉试染,有抗染和不耐温因素,效果较差,且用开水煮,蜡则变形。使用细棉质布绘染较好,能绘出精细的花纹图案。近年来,民间艺人不仅重新研制出了丝绸染,而且其染色色差也多达200余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