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9集09全文1768字,阅读需5分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义理非常地深刻。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根本是什么?是孝。但是在十年文革之后,我们把孝批成愚忠愚孝,人们连孝字都不敢讲了,认为讲孝是愚昧的。实际上,你看《孝经》上告诉我们,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它是德行的根本?譬如说我们看《弟子规》,我们现在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都是从这个孝产生出来的。

譬如说“兄弟睦,孝在中”,对兄弟的友悌是不是从对父母的孝生出来的?因为父母希望儿女个个都成长发展得很好,如果有一个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他都会很牵挂,所以你能去帮助弟弟妹妹,和弟弟妹妹和睦相处,这不就是对父母的孝了吗?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再看忠。“亲所好,力为具”,我们对父母能够有这种忠心,竭尽全力地去能够赡养父母, 到你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对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你也是会竭心尽力地去完成。

还包括“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过失了,你要怎么样?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讨好父母、谄媚父母,而是要劝谏他,使他更改。所以你看你把这种态度用于对领导,他有过失,你能看着不管吗?你让他一错再错,错得一塌糊涂吗?所以你也要想方设法地去尽到劝谏的义务。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再譬如说礼,“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我们对父母都有这种关心了,这种已经养成习惯了,这种礼貌就自然而然地来对待师长,来对待一切和我们有缘的人,都会讲究礼。

像这个义,“丧三年,常悲咽”,父母过世了,还要想着父母的恩德,常常地纪念父母,常常地缅怀父母的这些德行。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人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品格。你看你这个义,也是从孝父母培养起来的。

再说廉,廉洁的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你看我们对父母,有什么东西都不可以私自地藏起来,这种做法形成了习惯,当你当官的时候,怎么可以去随便地贪占公家的东西?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还有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如果我们品德上有损伤,让父母跟着蒙羞。如果你知道不能够让父母蒙羞,你去做官的时候,自然不能够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你这个羞耻心有了,你很多的事情就不敢去做了,因为怕给你的父母蒙羞。

再看仁爱,“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果你把对待父母亲的那种孝敬,推而广之对待和父母亲同辈的,或者差不多年龄的长辈,你这个仁爱之心不就生起来了吗?

和平,你看“怡吾色,柔吾声”。父母虽然做错了,但是你劝谏他的时候,你也是要欢怡的颜色,柔声下气,不能因为父母错了,你就对他厉声厉气。这种态度养成了,你对老板、对领导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态度?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还有“号泣随,挞无怨”。即使父母不能够接受你的建议,甚至对你误解了,把你打了一顿,打得痛,都流血了,你也没有怨言,你心里没有对他有对立,没有产生怨恨。产生怨恨是因为自己心里有贪瞋痴,有瞋心没有断掉。所以你看你和父母养成了这种习惯,你对待别人的误解、毁谤,你是什么态度?你就是和平的态度。

所以你看,为什么说孝是德之本也?它确实所有的德行都是从孝这个根本产生出来的。所以在二战前夕,欧洲一些学者他们在研究,说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承传下来绵延至今?最后研究来研究去,得出了一个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特别重视孝道教育的结果。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所以我们讲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然后也给人家讲孝道。《孝经》上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句话说得特别好。说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你这个道理一实行,就可以使上上下下能够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怨言,更没有上访的事件了。

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就是孝。大道至简。所以孟子说,道本来就在近处,但是我们非要到远处去求,人人亲其亲、子其子而天下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知道孝敬父母、慈爱儿女、教导儿女,这个天下就太平了。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个仁爱之心是从哪里培养起来的?现在我们都提倡仁慈博爱,这个仁爱之心是从亲亲来培养起来的,就是从孝敬父母、亲爱父母培养起来的。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的身上,这个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修福修慧,从哪里修?如何来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