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讀譚冠三、譚戎生家書集《將門家風》

這是一部記錄成長的圖書,是紅色家風傳承的故事。父親和兒子是共同的作者。

由於受“養不教父之過”影響較深,中國式的父子關係中承載了太多教化的要求和內容。但是有教化能力的父親又太少,“父之教”很容易變成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容不得孩子有違逆。對正處於叛逆期的年輕人而言,多少會激起些牴觸情緒,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對大多數父子而言,能夠在特定的時域,用書信溝通和交流,就是一件很難堅持的事情了。然而譚冠三將軍與兒子譚戎生卻從1952年至1965年,鴻雁傳書十三載。等待父親的來信,不僅成為譚戎生從少年到青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父愛永恆的期待中,兒子的成長留下了生動、豐富而深刻的啟迪。老將軍益父、益師、益友的形象更是深深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扉,不僅能帶給天下父母強烈的感悟和思索,而且能使正在長大的兒女們從中品味出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谭冠三、谭戎生家书集《将门家风》

圖為1954年,譚戎生、譚延豐與妹妹譚齊峪在北京第一次見面時的合影

本書中的父親譚冠三老將軍,戎馬生涯幾十年,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喋雪征戰,為建設西藏、穩定西藏、保衛邊疆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臨終前,他向黨提出了“我死之後,請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的請求,他的高尚風範和光輝業績以及他和“老西藏”們共同鑄就的“老西藏精神”,已成為不朽的豐碑和寶貴的精神財富,令世人景仰。老將軍肩負大任,工作繁忙,為了國家顧不上小家,幾個孩子都出生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一生下來就寄養在老百姓家裡,有的互相都沒見過面,但這沒有妨礙他對兒女們的關顧眷愛。他通過寫信的方式,就無數家庭共同關注的話題,與兒子展開了一場長達13年的父子對話。這些平和無間的對話,雖然是父母與子女的個人話語,但細細品來,卻不難發現,這些對話是父子間自然、自由、自主傾述而形成的真正的互動和交流,它彌合了父子之間地域的隔閡,潤物細無聲中傳承了家風的價值內核,以至於五十多年後,譚戎生先生在讀到父親寫給自己的信時,仍數度落淚,聽眾們也溼了眼眶。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谭冠三、谭戎生家书集《将门家风》

圖為1959年,譚冠三一家

在孩子人生之路上,父母第一層面是他們生活上的守護者,第二層面是人格上的引路人,第三層面是精神上的導師。大多數的父母僅僅停留在第一層面,真正做到第二層的也不多,而第三層面則更為寥寥。老將軍是令人欽佩的,他對兒子的愛從山腳到山頂步步登高且臻極致。作為父親,老將軍同樣卓越超群。

——生活上的守護者

人常說父慈子孝,老將軍作為父親對兒子是溫和慈祥的。在家書中,我們處處能感受到他對兒子的愛,兒子少年時,老將軍的來信都是一筆一劃,工工整整,那是怕兒子認不出字,影響理解。信的開頭,往往是“戎生,親愛的孩子”“戎生,好孩子,真是聽話的好孩子” 或“親愛的戎生”。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他對兒子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如同孩子就在身邊一樣。得知兒子入伍進行野營軍事訓練出汗多,衣服髒得快,軍人又要保持整潔,而肥皂又是定量供應後,就託同事帶給兒子幾塊肥皂,提醒他“收到節約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不忘告訴兒子“你的舊運動衣褲、游泳褲現寄來。新的待你媽媽好了以後再替你買。”對兒子信中提到的同學潘隆餘身體不好,將軍便給潘隆餘帶去兩瓶鼻淵膏,囑咐“要按說明書服,要堅持服,服了一瓶以後,將效果告訴我們,以便再買。”信中時常提醒兒子“你的病要注意抓緊治療,吃中藥為宜,身體好學習就不吃力。”“你的鼻子要注意,冬季可弄一點硼酸膏擦擦,使之不要乾燥”“藥不可亂服,無關緊要的一點小毛病要注意鍛鍊身體,善於工作、學習。”無微不至地、耐心地告訴他至愛的兒子,健康的身體、安定的心靈、理性的生活方式是降低精力內耗、全身心投入工作學習的重要保障。“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老將軍的鐵骨柔情,舐犢情深,令人動容。

——人格上的引路人

告誡兒子做好一個“謙虛、謹慎、踏實的人”,是老將軍家書的一大主題。“認真學習毛主席思想,虛心向領導向群眾學習,善於吸取經驗教訓,很好地團結全體同志,成為成熟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共產黨員,做真正的革命事業接班人。”這個循序漸進的發展培養層次意味深長。

在兒子上高中時,老將軍多次提醒兒子“你無論在工作在學習中都要聽黨、團組織的話,接受組織的領導與指示,經常與群眾在一塊接受他們的指教和批評,絕不要因為有一點成績就驕傲自負,那樣就會落後。你在工作中絕不要急躁,遇事要冷靜,但又要勇敢果斷,這一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望你在工作中注意。”

在兒子上大學後,將軍提醒兒子“你在學習中不要著急,不知道的多請教老師和同學。”“望你努力學習,更要進一步發揚你品學兼優的精神,更要虛心,不要把品學兼優當成包袱。”“多向老師、同學請教,千萬不要不懂裝懂,老老實實的態度一定學得好。”

在兒子參加工作後,將軍提醒兒子:“這僅僅是開始,還需繼續努力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很好的學習毛主席的思想,在實際鍛鍊中去體會,去靈活地運用,特別在取得的初步鍛鍊的成績基礎上,切戒驕傲自滿情緒,更要虛心。向領導向群眾學習,探討自己在取得成績中所產生的缺點,也就要善於吸取經驗教訓,這是非常重要的,希切記住。”

在兒子因表現優秀當班長後,將軍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兒子“當班長要很好地團結班裡全體同志,以遇事商量、互相學習和互相幫助的精神來進行工作,對每個同志的思想情形,每天都要了解,耐心幫助同志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多采取個別交談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易於接受,不要輕易採取指責批評,更不要輕易採取班務會議的批評鬥爭的方式,如個別同志需要開班務會解決時應請示支部連隊首長取得指示後進行,亦應是和風細雨的擺事實、講道理,幫助其解決問題。”

當知悉兒子入黨後,老將軍難掩心中喜悅,專門致信勉勵:“向你表示同志的祝賀!祝賀你光榮地成為中共預備黨員,對做父母的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安慰,望你戒驕戒躁,繼續努力,早日成為中共正式黨員”。

當組織批准兒子為正式黨員時,老將軍又及時去信祝賀:“望你成為成熟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共產黨員”“忠心服從黨的領導,堅決執行黨的方針政策”。

老將軍的信中有提醒、有溫暖,更多的是期盼。父子倆這種朋友式的關懷、尊重、理解和平等探討、提醒,是許多人的夢想。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就不惜重墨書寫了父親與兒子處成兄弟、朋友一般的關係是人生的較高境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這給那些已經或者正在因親子關係而困惑的父母一個很好的啟發:父母的責任在於引導。老將軍給兒子的那些建議和勸導,成功地切入到了兒子的選擇和判斷思維過程中。譚戎生之所以少了同齡人的那種茫然和躁動、越發成熟和從容,與老將軍尊重、理解和用心引導是分不開的。

——精神上的導師

家書中,老將軍時常與兒子探討“接班的人是你們這一代,如何做真正的接班人?!”彼時彼刻,老將軍沒有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把他們放在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高度在考量。老將軍說:“這個革命事業接班人絕不是當多大的官,而是教育培養他們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不能丟了革命戰士的本色,不能忘記共產黨人的使命。”這些諄諄教誨,是將軍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一心為黨、終身護黨的真實寫照。他留給後人的是一名“足秤”的共產黨員至真至誠的信念、家國天下的情懷和大公無私的精神。

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深沉博大,但不少父母愛孩子,多是從兒女安身立命的功利出發,卻忽略了“要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這個前提。老將軍的父愛,不僅是一位父親對兒子天然親情的愛,還是一位老革命家對年青人的關心、鼓勵和喜愛。他支持兒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囑咐兒子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學習方法、工作藝術,不是因為兒子了不起,而是因為他是祖國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這種父愛,已經將對兒子的血肉親情昇華為對國家的摯愛。

不僅如此,老將軍還把兒子當成一面鏡子,從中對照出自身還存在的一些不足,毫不掩飾地說:“思想上總趕不上黨中央、毛主席的遠大戰略和策略思想,還要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不斷學習成長。”這是一種怎樣的胸襟與氣度!

天下做父親的,如果能學學老將軍,那麼世界上就會多一些大寫的“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谭冠三、谭戎生家书集《将门家风》

圖為1963年,譚冠三一家

現在該說說本書中的兒子譚戎生了。

初觀本書的讀者,關注點可能集中在父親身上,急於想從父親那裡學到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範,以及他立下的崇德修為、行穩致遠的家教家規,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

但我要說的是,真正讀懂將軍的來信、接受信中信息和信外意涵的是兒子。《將門家風》中,老將軍的每封信後都有譚戎生的追憶,介紹了老將軍寫信的背景,以及自己的理想、奮鬥和成長曆程。在父親的引導下,年輕的譚戎生不僅學會了如何學習,掌握了獲取知識的本領,而且還學會了處事和為人。更重要的是,老將軍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影響了譚戎生和弟弟妹妹們的一生。他們雖然是將軍之後,但都甘於平凡和平淡,甘心做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建設者。長子譚戎生繼承父親遺志,主動進藏、戍邊衛國;次子譚延豐是一名普通工人;女兒譚齊峪為空軍醫院護士;幼子譚戎豐在農村當了一輩子農民。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聽從組織安排,叫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要幹好、幹出成績。

父親傾注所有的期盼,兒子融入所有的感恩,心手相牽,情感相依。這也許是老將軍和兒子心路相通的奧妙吧。(中國西藏網 文/南加才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谭冠三、谭戎生家书集《将门家风》

圖為著作《將門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