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10月1日,文职人员方队身着“孔雀蓝”礼服,头顶“文”字军帽,气贯长虹,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成功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其中就有唐晨铭的身影。唐晨铭,山东济宁人,2018年,怀着对军营的向往,他报考了军队院校文职人员,最后,如愿成为陆军步兵学院军事体育教研室的一名军体教员。2019年4月,参加国庆阅兵文职人员方队选拔;5月,进入文职人员预备方队;6月中旬,正式参加合练,成为第二排面的一员;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文职人员方队在进行训练

刚刚穿上军装,在岗位培训期间就接到了阅兵选拔的通知,唐晨铭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有机会能够参与无上光荣的阅兵任务,忐忑的是作为部队新吸收的社会青年,队列素养零基础、一日生活制度不习惯、部队情况不熟悉,自己恐怕难以出色地完成任务。来不及犹豫,唐晨铭便踏上了阅兵路。

阅兵路上充满了坎坷,队员们与朝阳为伴和新月共眠,每天要面对11个小时的队列训练。进行军姿定型训练时,汗水沿着指缝滴落,在脚边留下一道道明显的“水圈”,一天下来,光正步就要踢上50000步,常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的饮水量大约15升,面对高温酷暑以及大量的盐分流失,榨菜配藿香正气水成了训练场上标配的“阅兵餐”。在训练时,腰板不够直,就用T字架进行固定训练;排面不够齐,就用背包绳拉出帽线、腿线、胸线。一个月下来,唐晨铭的常服袖子和裤袋被磨开了两道口子。

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唐晨铭在阅兵村训练

初到训练基地时,唐晨铭对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可几周下来,高强度的训练、膝盖的旧伤复发、严格的管理、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他身心俱疲,望着遥遥无期的倒计时,唐晨铭萌生了退意。

八月份的北京,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一天晚上,刚刚走出洗漱室,他看到两位50多岁的将军领队,衣服已经全身湿透,还在加练正步,踢腿摆臂的训练标准丝毫不比队员们低。敬畏感瞬间涌上心头,将军尚如此,士卒何所惧!他硬是靠着一口气撑过了剩下的100多天,“我们没有权利和义务生病,内心对于走过天安门的渴望,支持我们走到了最后。”唐晨铭如是说。

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阅兵队员正在进行训练

10月1日,文职人员方队走过天安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把最好的“孔雀蓝”展现在党和人民的面前。经过阅兵任务的洗礼,他看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真正体会到人民军队的强大,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表示,阅兵任务结束了,但阅兵精神不能丢!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自己更要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一名军体教员,把青春奉献给军营,为祖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军事人才。

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唐晨铭和战友们在优胜方队锦旗前合影

(摄影:闫庆科)

共享荣光!听听这位“孔雀蓝”阅兵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