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培榮:記先師孟小冬夫人

 按:錢培榮先生,香港人士,自1917年起即研究京劇,先學譚派,後學餘派。40年代去港、日經商,從孟小冬學餘派藝術。1952年正式拜孟小冬夫人為師,天天下辦公室後即到孟家

學戲,由王瑞芝操小聲琴伴奏。每晚6時學到深夜12時,每段聲腔至少要唱數百次,必須將聲腔內的演唱技巧,如情緒、抑揚頓挫、徐疾勁頭等收放適宜以後,再大聲演唱數百次,以達盡善盡美為止。天天學習,天天吊嗓,有十餘年之久。拜師數年後,孟小冬讓錢演義務戲《武家坡》一劇,為醫院募款,孟親自為錢排戲月餘。孟小冬於1967年遷居臺北後,錢培榮每年由日返港路經臺北時,每天必往孟處繼續學習,在臺北居留數月返港,每年如此,直至孟去世為止。前後學了《御碑亭》、《二進宮》、《戰太平》、《失空斬》、《捉放宿店》、《烏盆計》、《搜孤救孤》、《定軍山》、《武家坡》、《珠簾寨》、《罵曹》、《洪羊洞》等戲。孟為錢說戲非常嚴格,採用了餘叔巖的教授法。錢培榮先生長期從孟學戲,得其精髓。現錢培榮先生在港、臺、日等積極倡導京劇藝術,為振興發展我國的京劇藝術不遺餘力。 

 先師孟小冬於1977年逝世。 

 先師孟小冬是三代梨園世家。原籍山東。祖父叫孟七(藝名,本名不詳),工武生、武淨,避亂遷居上海。孟七生子6人,孟小冬的父親行四,名鴻群,工武老生兼武淨;三伯鴻榮,工武生,有名於時,後改名小孟七,六叔鴻茂,先工文武花臉,後改丑角,馳譽滬上。 

 孟師生於上海,可以算得上是“上海人”。乳名若蘭,本名令輝,藝名小冬。9歲從仇月祥學老生,12歲在無錫新世界登臺演出,14歲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同臺演員有老旦張少泉(李麗華之母)、武旦粉菊花等。

錢培榮:記先師孟小冬夫人

孟小冬便裝照片 

 孟師18歲赴北平深造,拜陳秀華為師。北平梨園行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外來的伶人,不管在外省已坐過科、拜過師,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師,方可取得梨園公會的會籍,才能出臺演戲。宗餘的角大多拜陳秀華、鮑吉祥、張春彥等為師。外來的伶人拜師,少數是為了真心學藝;大多數只是為了取得北平梨園公會的會籍,以便可以在北平演唱。

 孟師是為了真心學藝,她矢志學習餘派藝術,她遇到餘先生演出時,必往觀摩,細心觀察餘先生演出時的身段等等。她一方面向陳秀華、孫佐臣學習字眼、唱腔,對餘派票友也常往請教。北平名票李適可對餘派聲腔有相當研究,孟師也常往請教。她多方學餘、虛心求教的精神,和當初餘先生的學譚精神完全相同。所以在私淑餘先生的時期,就比一般學餘老生高出一籌,拜師以後更升堂入室,盡得精髓,成為餘派的嫡傳者了。 

 1925年,孟師拜陳秀華後專演餘派老生戲,先後在北平前門外三慶園、城南遊藝園、新明大戲院等處演出,那時孟師已唱大軸,掛頭牌了。

錢培榮:記先師孟小冬夫人

孟小冬遊戲照片 

 孟師常演劇目有《四郎探母》、《失空斬》、《捉放曹》、《奇冤報》、《打鼓罵曹》、《珠簾寨》、《御碑亭》、《盜宗卷》、《武家坡》、《黃金臺》等。天津法租界新新戲院有一次約孟師和郝壽臣合作演出《失空斬》、《捉放曹》,有一天,孟師演大軸《奇冤報》,郝壽臣的壓軸《荊軻傳》。那時郝壽臣已成氣候,但自願把《荊軻傳》放在壓軸唱,可見孟師當時的聲勢和地位了。天津有一次演義務戲,孟師與尚小云在春和大戲院演出《四郎探母》,相當轟動。在北平的小型義務戲中,孟師與尚小云也常演《四郎探母》大軸戲。這也可以說明孟師在拜餘先生為師前在老生界的地位。 

 1938年,餘先生收李少春、孟師為徒。餘先生授藝是因才施教。如果學生領悟力強,肯用功,餘先生就不保留地傾囊以授,極為認真。學生在沒有得到餘先生認為滿意的程度時,絕對不許上臺演唱。李少春有武生功底,餘先生教他《戰太平》、《定軍山》、《洗浮山》等戲。孟師長於唱做,餘先生教他《洪羊洞》、《搜孤救孤》、《失空斬》等戲。餘先生能因才施教,實在是一位好老師。孟師能配合餘先生的教戲條件,所以也盡得真傳。

 餘先生說戲要在他情緒好、興致高的時候,往往是在深更半夜抽足大煙以後才開始說教。你沒有完全學會,餘先生就不往下教。所以,跟他學戲的人一定要有長長的功夫、耐耐的性兒,以鐵杵磨針的毅力,才能學到玩藝兒。孟師私淑餘派多年,並從陳秀華、孫老元那裡已學到相當基礎,又加上天資聰穎,又用功,所以一點就透;天天同琴師王瑞芝往餘家學戲,王瑞芝以小聲胡琴助孟師學習。孟師侍奉餘先生有如侍奉雙親,與二位師妹(餘先生的二位女兒)情同骨肉,對餘府老媽、門房等時有賞賜,因此人緣極佳。

 孟師拜師得到真傳後,在北平演出《洪羊洞》、《搜孤救孤》,各演了二次,配角有裘盛戎、李春恆、慈瑞泉、鮑吉祥、魏連芳等。孟師露了這兩出戏以後,因為劇藝精湛,聲譽日隆,大家目為餘先生重現,這是孟師演戲史上的最高峰時代。

錢培榮:記先師孟小冬夫人

孟小冬之《法門寺》 

 1949年孟師赴港定居,深居簡出。我和王瑞芝、任莘壽、郭曉農等天天到孟師處學戲、吊嗓。孟師吊嗓時,由我用鋼絲錄音機錄音。孟師開始為我說的第一齣戲是《二進宮》,當時也曾錄了一小部分。 

 1952年,我正式拜孟師為師。當時趙培鑫早已定居臺北,我函告他來港觀拜師禮。當時我勸趙培鑫乘此機會同時拜孟師為師。拜師後我天天到孟府學戲,由王瑞芝操小聲胡琴助學。孟師天天說戲有六七年之久。趙培鑫因寓居臺北,失此天天學戲的黃金機會,實太可惜。孟師因親友均在臺定居,為避免孤寂,於1967年遷居臺北,她因身體虛弱而閉門靜養,過隱居的生活。孟師到臺後從未吊嗓,港臺票友前往孟府求教者頗多,國劇界後起之秀及電視演員常為她家座上客,也頗熱鬧。我每由日本返港途經臺北時,亦必停留一二個月,天天往孟府求教。

錢培榮:記先師孟小冬夫人

1952年孟小冬收趙培鑫、錢培榮、吳必彰為徒

 1976年,孟師時年69歲,由於“慶九不慶十”的習慣,大家於11月16日(陰曆)向孟師祝壽,港臺弟子及親友等都來拜壽,熱鬧非凡。就因做壽二天,孟師感覺太累,又興奮,一直到年底身體都不好,又鬧感冒,精神委頓,哮喘更見厲害。孟師因吸菸年久,又患了肺氣腫的病,這一次就感覺不能恢復。過年後,1977年5月25日,在一陣劇烈哮喘之後,人昏迷過去。家人立即把她送往醫院,剖開喉管,把痰吸出,但仍昏迷不醒。延到26日午夜,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去世,享年70歲。 

 孟師生前錄音均在交際場中所錄,此等錄音,我認為不能代表孟師的藝術。孟師生前吊嗓錄音,大部分由我所錄,當時不過是隨便吊唱的,絕不願流傳出外。孟師逝世後,各界要求將孟師遺音供之於世。因此,不得已只能從遺音中挑選比較好的提供流傳。 

 1947年,孟師在上海中國大戲院義演《搜孤救孤》二場,當時有從北平、四川等地乘飛機來滬觀劇者,票價黑市漲逾10倍,可見當時孟師藝術風靡全國,此乃最後一次義演,從此她謝絕舞臺,以迄逝世。 

 1987年10月,錢培榮寫於日本橫濱,時年84歲。

(《文史資料選編》35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