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说到如今的华语电影,周星驰是一个无法取代的存在,江湖上传言“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便是影迷对周星驰发自心底的认可。周星驰又被称为华语影坛的“喜剧之王”,而在世界影坛上能够被称为“喜剧之王”的另外一位电影大师是默片时代的卓别林。穿越光影百年,周星驰虽然没有卓别林全面的才艺,但是他们都有对喜剧最独到的理解,看看他们在银幕上所扮演的小人物的“尴尬”笑容,“娇羞”姿态,总有那么几分的相似。而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喜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让观众们的欢笑并不脱离生活,他们的喜剧总是用一种自嘲的态度,从精神内核上疏解观众们生活中的烦恼。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但是近年来,周星驰的电影不仅仅迅速减产,而且质量也每况愈下,一时间在观众中有了周星驰“江郎才尽”的论调,但是周星驰究竟是如何跌落神坛的呢?是他自己的创作能力的下降,还是他表演方式的老套呢?其实不仅仅是周星驰,在电影史上,很多伟大的导演和演员到了职业生涯的后期,都会面临周星驰类似的窘境。如早前的邵氏四大导演:李翰祥、张彻、胡金铨、楚原,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均遇到了创作上的瓶颈。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创作精力上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创作模式的固化。这些著名导演,他们均已经成名多年,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不断地给观众带来各种题材的影片,但是也难免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这个时候老影迷还好,新的影迷就很难买账,因为他们没有过和导演一起成长的经历,所以很多的时候,新的观众很难感受到老故事的魅力,这就造成了影片和观众的沟通存在很大问题。而作为老影迷,他们已经被这些电影人之前的经典作品所吸引,所以当他们新的作品诞生时,影迷难免会发现味道不对,而对新的作品排斥。这就造成了导演创作上的两难境地,不创新无法吸引新生代观众,创新却很难满足老一代观众的口味,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影迷们在多年的工作之后,已经严重的丧失了最初创作时的光影灵感,以上各种元素的叠加,造成这些伟大导演两难的尴尬境地。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而如今的周星驰,就遇到了创作上的瓶颈,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周星驰创作影片才华的耗尽,而是整个时代的影迷里,对周星驰不同的感受。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是周润发和成龙、李连杰的天下,他们凭借着各自在影坛的建树,均受到观众们的喜欢,而随着香港电影的名气越来越大,这时候香港就特别喜欢丰富和扩展电影的类型,而这个过程中在香港被称为“冷面笑匠”的许冠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逐渐远离银幕。而这时候香港影坛就急需一位富有才华的喜剧演员,而多年摸爬滚打的周星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大银幕上展现出了他过人的喜剧天赋。而正是因为他对喜剧深刻的理解,以及他表演方法的独特,使得周星驰和他的“无厘头”风格,迅速风靡香港影坛。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因为差异化竞争的原因,周星驰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名,而在几年的功夫里,周星驰在香港的票房号召力,便和老牌巨星成龙、周润发旗鼓相当,以至于他们共同有了“双周一成”的称号,这个称号说明,至少在票房号召力上,周星驰和成龙、周润发有了同样的地位。时间也迅速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中期,这个时候成龙和周润发相继前往好莱坞发展。其实在这个时间里,周星驰也同样有机会到好莱坞发展,但是被他本人拒绝了。不前往好莱坞发展的周星驰,却在21世纪初的时候前往内地发展。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那便是香港电影的整体式微。这种情况,造成了有”东方好莱坞“称号香港影坛中,很多的电影人前往内地或者国外发展。

周星驰之所以选择到内地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香港影坛中,票房体系里金字塔尖的人物,在香港影坛的发展已经探到了天花板,而他独特的喜剧方式,虽然也被好莱坞所接受。但是众所周知,周星驰对他导演的电影拥有着天生的控制欲,这种控制欲也使得他和众多的合作者的私人关系闹的非常不愉快。而如果去好莱坞发展,好莱坞的体系很难能够满足周星驰的这种对影片的控制欲。而内地呢?在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其实已经试图到内地发展,这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大话西游》系列的电影,其实便是内地和香港合拍的一部影片,这部相对于当时观众较为前卫的作品,在上映之初并未取得轰动。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但是后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大话西游》又迅速得到了新一代影迷的重视,这部影片的影响力也不仅仅是在电影的范畴内,而是通过解析,迅速被影迷们升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而自此周星驰的“文化偶像”的身份,迅速在内地得到确立。这种人设高度,使得周星驰后来转战内地发展时,在电影领域一度是所向披靡,并且凭借《美人鱼》、《西游:降魔篇》多次打破内地票房纪录。当时在影迷中流传着一句“欠周星驰的一张电影票”。其实这个传闻的形成,并不单单是因为周星驰在华语电影领域的成就。更多的是他的电影中,让每个观众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所以影迷们到电影院不仅仅是还周星驰的一张电影票,而是想着圆自已年轻时在电影院欣赏一部周星驰电影的期望。当观众们走进电影院去圆梦的时候,其实真正的歉意并不是表达给偶像周星驰,而是表达给曾经被偶像感动的自己。这种群体性的观影热情,成就了周星驰最后的辉煌。但是随着这种热情的褪去,随着老一代观众变得更老,随着新一代观众有了新的观影需求,周星驰便和曾经的电影大师一样,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遇,他已经成名多年,也早已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创作模式。不去创新很难吸引新生代的观众,继续创新呢?一是他自己的精力已经很难跟上,二是老一代的铁杆影迷很难接受。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所以周星驰后来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对老的经典故事,进行新的翻拍,这种创作思路在电影史上司空见惯。而且周星驰的创作模式特别适合这种方式,就如同卓别林的诸多影片一样,其实在所有的影片中,卓别林只扮演一个装束都不发生变化的流浪汉。而周星驰其实也总是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落魄的小人物,或者用他的影片塑造一个市井中的小人物。周星驰多数的电影创意,很多都是取材自香港的老电影,如他的经典作品《功夫》和《西游.降魔篇》中,明显有香港的老电影《如来神掌》的影子。这些影片中的很多神奇的功夫创意,都和《如来神掌》有关。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再说到故事主题上,周星驰的电影故事题材,多少也借鉴许冠文的市井人物的人设。而他的无厘头搞笑方式,却随着他自己年龄的增加,使用的越发的老辣,更显现出这其中对人生、对社会、对梦想、对生活的自嘲。但是因为香港电影的日渐衰落,周星驰赖以创作的环境也逐渐的恶化,这使得周星驰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而近年来,为了迎合内地市场,周星驰启用了很多内地演员,而在故事和对白的选择上,周星驰也开始逐渐的内地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周星驰很难找到内地语言的魅力,这就造成他设置的很多包袱,让观众感受起来并不好笑,更不要说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了。

这时候,影迷们再看周星驰的视角也有所变化。在90年代的时候,周星驰作为一颗影坛新星冉冉升起,这个时候周星驰的表现超出了当时观众对他的期望,并且总能在他看似粗俗的表演中,发现新的感受。而如今呢?周星驰已经成为了影迷心中的大师,影迷们对他的期待自然要提高很多倍,但是周星驰把他的创作精华已经在多年的从影生涯中展现殆尽,很难再找到新点子让影迷们眼前一亮。这就造成了观众的期待和周星驰的表现不对等,所以也使得周星驰有了“江郎才尽”的假象。

不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而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如果非要说是周星驰的“江郎才尽”,倒不如说是时代的“物是人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