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祕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每每談起原子城,我們的腦海裡總會出現這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一群神秘的“戈壁人”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敲打著古老的算盤和手搖計算機,緊接著是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震撼場面,最後他們突然歡呼雀躍、沉浸在無比興奮的喜悅之中⋯⋯

然而,大家可曾知道,原子城到底在哪裡?原子城經歷了怎樣的崢嶸歲月?為何原子城神秘塵封了數十載?為何原子城選址在大西北的金銀灘?是什麼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英雄們奔赴原子城捨身山河?他們是如何從開始的“三頂帳篷”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業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數據是通過算盤還是計算機算出來的?溫情浪漫的青海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與莊嚴肅穆的原子城為何會不期而遇在金銀灘?“兩彈”精神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原子彈研製,為何選址於偏遠落後、高海拔、缺氧寒冷的金銀灘草原?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研製之前,這裡並不是西海鎮,也不是青海省海北州所在地,更不是現在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著名的中國原子城旅遊區。在開始的時候,這裡只是一片海拔3100米、方圓1110平方公里、一望無際的高原大草原——金銀灘大草原。

這裡遠離大都市、高海拔缺氧、土地貧瘠、物產缺乏、人煙稀少,這裡沒有道路、沒有房屋、沒有校舍,甚至沒有我們習以為常的最普通的設施設備⋯⋯但就是這麼一個一窮二白的地方,竟然後來成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研製基地,成為了現在的中國原子城,成為了後來的青海省海北州所在地,這是為什麼?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受到西方列強的極力排斥打壓,國際風雲變幻莫測,世界形勢極其惡劣,在當時嚴峻危急的緊要關頭,黨中央毛主席不得不從戰略高度審視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性和安全性,擁有核武器才是新中國真正獨立的最根本保障。

於是,核武器研製這個國家戰略,對剛成立的新中國而言,成為箭在弦上。這個攸關國家命運的重大工程,不能失敗,只能成功。尤其是在當時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教育、科技等普遍落後的背景下,科技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和緊缺!

然而,原子彈研製——這個連現代科技人都深感高端莫測的複雜系統工程,更何況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原子彈研製一是投資巨大,涉及面廣;二是危險性大、放射性高;三是技術性強,世界頂尖;四是要求絕對保密。這對當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其艱鉅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基於上述考慮,原子彈研製這項中國前所未有的艱鉅事業,首當其衝的就是要科學選址。通常這種研製工作需要在相對偏僻、絕對安全的地方進行。所謂絕對安全的地方,要考慮的方面錯綜複雜,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質安全;二是信息安全;三是實驗過程安全。

首先關於地質安全問題。原子彈在當時作為人類歷史上威力最大的炸彈,選址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地質最安全之地,絕對不能發生地震、山地災害等自然安全事件,而且在將來的試爆過程中,力保不出現“地動山搖”。

試想,如果所選之地,隔三差五,大小地震不斷、山地災害頻發,哪有心情研製。尤其是核武這種高精尖的東西,絕對來不得一點馬虎!就是在這種絕對安全的地質背景下,研製實驗現場的“安全門”是多層巨厚的,“安全牆”鋼板都是特製的,據說當時是從德國進口的。試想,如若在試驗、試爆的時候,來了地震或者山地災害,其後果可想而知!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其次關於信息安全問題,這是涉及到整個國家安全的問題。剛解放不久,社會主義新中國遭到西方列強的極力排斥和打壓,既有經濟封鎖又有軍事威脅。如1951年朝鮮戰爭爆發,1955年美國通過《美臺共同防禦條約》,1958年蔣介石布兵企圖反攻大陸等。

一方面是百廢待興、國防虛弱的新中國,一方面是面對西方列強接二連三的核威脅和險惡的國際形勢,怎麼辦?“瞞天過海”,方為上策。因為一旦中國擁有了核武器,同樣也是對他們的震懾和潛在威脅。所以,他們不可能容忍剛成立的新中國,搞原子彈研究甚至擁有核武器。

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原子彈研製被西方列強偷窺或者懷疑甚至知曉,那麼他們之前再三恐嚇的“動外科手術”,那可不只是說說而已,肯定千方百計對我核武研製基地進行致命性轟炸,從而把“潛在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可見,如何確保絕對保密,這是核武研製的重要前提。為了絕對保密,必須選址於遠離大都市、人煙稀少的地方。

三是關於試驗過程安全問題。核武研製不是一般的科研和一般的實驗,而是不同級別、無數次“核武級”武器“真刀真槍”的試驗和試爆,即使做的前期工作準備得再好,也很可能有疏忽、想不到的時候,既然是“試驗”“試爆”,那都會出現“意外”的可能性的。

那麼這種“試驗”“試爆”過程中可能的意外以及疏散等一系列問題,是一定要考慮到的。尤其是基地選址的時候,必須考慮到,是否在人口密集、經濟發展的大城市及其周圍,是否選址在狹小、道路不暢的高山峽谷之中,是否選址在四周空曠、沒有屏障的平原區域等。通過綜合考慮,符合這種苛刻條件的,就是我國的大西北地區,而最好的是金銀灘大草原。

金銀灘這片美麗的大草原,所以成為基地最終選址,主要基於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坐落在祁連山南麓、青海湖北岸,面積1110平方公里,地域寬闊,便於疏散。東北、西、南有高山屏障,東南為草原的延緩地帶,東有哈勒景河、西有麻匹寺河,四面環山,隱秘性極強,地勢平坦,適合建廠。此外,這裡與西寧、蘭州、成都之間,不近不遠,形成犄角之式,相互照應。

據相關資料記載,隨著中央決定在我國大西北選點興建核武器研製基地,1957年5月 ,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的李覺少將等,與吳際霖、郭英會、何廣乾以及外籍專家等十餘人,在飛機盤旋了甘肅、四川等地許多高山叢林之後,幾經周折,終於選定金銀灘為原子彈研製基地的廠址。當時的選址理由初步認為,一是這裡四面環山,中間平地,宜於建廠;二是這裡人口稀少,地域寬闊,便於疏散;三是這裡邊遠閉塞,利於保密。

是什麼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英雄們不約而同地奔赴金銀灘,情願始終堅守著關於忠誠的秘密?

在展廳一個並不顯眼的角落,展出了當年基地車間的“保密守則”,以及當時基地職工及其家屬使用過的各種證件,包括工作證、出入證、購物證以及家屬出入基地使用的通行證。這些極其普通甚至在很多人眼裡不起眼的物件,向我們訴說著這些英雄們當年親歷的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崢嶸歲月史⋯⋯⋯

一對新婚夫婦剛來,被分配到了221基地不同部門,因為保密協議要求,他們不能告訴對方自己究竟在哪裡、在幹些什麼,即便是寄信,信件上也沒有寄出地址。直到原子彈慶功宴上,這對夫婦才發現,原來兩個人的車間相距很近。

也是一對夫妻,都在221基地工作,出於保密需要,沒有安排他們住在一起。所以相互之間,誰也不知道對方在什麼地方上班。有一次,夫妻倆在路上巧遇,兩人面面相覷,這才知道對方就在同一個分廠上班,而且車間相隔只有幾十米。

據一位曾在這裡參軍的當地遊客介紹,上世紀70年代,他有幸來到221基地,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在221基地參軍。他開始隨著戰友先是乘火車走了一天一夜,後來又轉坐汽車,然後又步行,走了幾天幾夜,最終才到達目的地。

他在這裡工作了幾十年,從基地退役後,這位當地遊客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工作的地點,竟然離家只有幾公里。當年入伍時與戰友乘火車、坐汽車、走山路,繞來繞去,都是為了“掩人耳目”,為了絕對保密。

曾在這裡工作了數十年的一位老兵說,就連同住在一個宿舍的戰友,彼此都不知道對方是幹什麼的。當時基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穿一樣衫,吃一樣飯,知道你姓啥,卻不知道你幹啥。”以致當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一位曾在此堅守多年的職工竟然問:“威力這麼大的武器,是在哪裡製造的?”

為了保密和安全,為了祖國核武事業的發展,1700多戶淳樸的牧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此後,金銀灘草原成為了一片絕密的軍事基地和塵封30多年的神秘禁地。英雄們情願過著一輩子堅守“秘密”的生活,為了共同的革命目標,“我願以身許國”。

為了絕對保密,職工證件上除了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工作單位、職務及貼有持證人照片外,每個證件都寫有一個秘密代碼。由於持證人長期養成的職業習慣,始終守口如瓶,展館講解員至今也搞不清這些秘密代碼的真正含義。

現在,許多遊客對大美青海耳熟能詳,也曾聽說過在遙遠的大西北有個金銀灘,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金銀灘大草原上,竟然還分佈有一座原子城!就是這個神秘的原子城,讓這片1110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從中國地圖上神秘消失了近半個世紀,從而使得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充滿了傳奇色彩和魅力!

1957年5月,根據中央國務院的決定,將原子彈研製基地稱為02工程,代號為XXZ或221廠。在研製原子彈的30多年期間,這片代號221的神秘土地,對外稱青海礦區或稱青海省綜合機械廠。為了絕對的保密,甚至把搞原子彈研製的叫二機部,把搞火箭研製的叫七機部,亦即後來的706所。

大家從五湖四海,匯聚金銀灘,走到了一起,但到底是幹什麼,很多人並不知曉,直到“兩彈”都爆炸了,還不知道這居然與自己有關。這一龐大系統工程所以取得最終勝利,離不開當年基地嚴苛的保密制度,離不開眾志成城、為國奉獻的精神。

難怪古人發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可見,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一心專攻自己的事業,是多麼的單純可愛,是多麼地珍愛自己的工作,是多麼的堅守國家的秘密,是多麼崇高的奉獻精神!

憑著“我願以身許國”的赤膽忠心,成千上萬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為了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一輩子始終堅守關於忠誠的秘密。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數據是用算盤“打”出來的,還是計算機“敲”出來的?

眾所周知,原子彈研製涉及到的計算量非常龐大,就連美國、前蘇聯曾經的兩個超級大國,在研製原子彈之前,為了解決大量的計算關鍵技術問題,都是先研究和開發了計算機。然而,對於中國而言,自然不能像美國或者前蘇聯那樣,首先研製出了計算機然後再開發研製原子彈,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這個條件,更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等待。

那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數據是用“算盤”,還是通過“計算機”算出來的呢?這是一直困擾著所有國人心中的神秘的問題。原子彈數據計算如此複雜的東西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是算盤這個古老的工具,還是機械計算機這個古老的設備,抑或是104計算機這個國人引以為豪的國產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呢?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機械計算機由槓桿、齒輪等機械部件而非電子部件構成。機械計算機繼續在1960年代使用,但很快被1960年代中期出現的使用陰極射線管輸出的電子計算器取代。上世紀70年代,隨著低廉的手持電子計算器推出,機械計算機在1970年代逐漸消失。

現在的展廳裡,大家看到的那臺類似音樂調頻設備的儀器,就是我國史上最特殊的第一臺計算機——電子管手搖計算機!就是她,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立下了赫赫戰功!如同這臺手搖計算機一樣,許多昔日為成功研製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立下汗馬功勞的精密儀器、科研設備,如今都已成為見證首枚核彈誕生、傳奇的珍貴歷史文物。

電子管手搖計算機屬於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從1946—1958年間。主要採用電子管結構以及二進位制與程序存貯等基本技術思想,奠定了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基礎。其特點是造價高、體積大、功耗高、操作困難,可靠性差,計算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

當年用這臺手搖計算機運算一組核武科研數據,大約需要半年時間。而現在運用當今先進計算機運算同樣的數據,只需不到1小時即可完成。雖然這臺電子管手搖計算機與當今高科技電腦,已無法同日而語。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據資料介紹,當年“兩彈元勳”鄧稼先帶領著從北京剛畢業的十幾名大學生,用手搖計算機進行原子彈總體力學計算。他們一天三班倒,每人每天工作10多小時,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共對原子彈內部物質運動的全過程進行了9次計算,為原子彈理論設計和力學計算打下了堅實基礎,並於1963年3月提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非常有趣且值得驕傲的是,就是基於這些陳舊落後的設備和技術,居然發現並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較大的理論錯誤(原子彈結構設計數據)。

現在我們看來,其貌不揚,一點不起眼,看似極其普通的玩具,可就當時來說,簡直是熊貓級的寶貝!你再有錢也買不到,更何況當時還沒多麼多錢!這些可是秘密武器喲,是主要應用於軍事和科學計算的。

雖然當時西方基於第一代計算機(電子計算機)基礎上,已經發明瞭第二代計算機,即晶體管計算機,提高了速度,運算速度每秒可達幾十萬次,且可靠性明顯提高,可是人家不可能賣給你,你不可能買得到!

從時間進程上講,當時(上世紀50年代中晚期—60年代中期),西方國家的計算機發展已經進入第二代,即晶體管計算機時代,每秒運算可達幾十萬次,雖然與現在的相比,還是很落後。但對當時來說已經很先進了。然而,當時就連這個我們都是可望不可即的。

現在的計算機屬於第四代,即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20世紀70年代初至今),運算速度可達每秒百萬次至億次。現在的普通家用PC,對應的浮點運算速度是每秒兩億五千萬次到三億五千萬次之間。

儘管如此,當時在緊鑼密鼓進行核武研製以外準備工作的同時,同時1956年9月開始,進行了緊鑼密鼓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儘管那只是代表當時第一代計算機水平的104計算機!我國104計算機於1957年底開始研製,主要由中科院計算所和738廠共同研製,直到1959年4月,國產104機才逐漸調試成功投入使用。

我國於1958年8月1日,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其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後來經改進,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1959年10月1日,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即104計算機從此誕生,平均每秒運算1萬次,接近當時英國、日本計算機的指標。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計算機科學在西方開始確立為一種獨立的學科。1962年普渡大學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學位。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很多計算及其應用慢慢變成了研究的不同領域方向。

第二代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即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後期。主要採用晶體管為基本元件,體積縮小、功耗降低,提高了速度,每秒運算可達幾十萬次,可靠性明顯增強。在軟件方面還出現了操作系統。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有人說,那時候沒有電子計算機,只有機械計算機,更多的只能靠手算。當時第一顆原子彈的大量數據計算,估計至少有80—90%都是手工計算的,也就是用古老的算盤計算的,因為那個時代根本沒有PC,沒有微型計算機,即使外國的計算機,也都是很落後的老式的。大量計算都是用中國最古老的算盤來計算的(程浩瀚,2018)。

也有人說,雖然當時我國已經有了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但是在原子彈的計算中,還是主要使用手搖計算機。而以手搖作動力,只能計算最簡單的四則運算、乘方開方,如果遇到三角函數和對數等,當然少不了計算尺、對數表、三角函數表。

當時中國只有兩臺大型計算機,一臺在北京中國科學院,一臺在上海。據說一臺計算機的佔地面積就好幾十平米大小,要想開機需要提前預熱一天,都是電子管的,開機計算一天的電費很昂貴。研製小組都是把最後最關鍵的數據聚到一起,彙總去上海進行計算。在原子彈研製過程中,部分數據交給了小型計算機處理,但整個原子彈設計模型都是在104型上完成的(潔白思懷發慌飛,2018)。

有關國產104計算機在我國首枚原子彈研製過程中到底曾經發揮過怎樣的作用,各有不同的表述。據一位曾經參加過當年核武研製的老專家表述,“⋯⋯在當時那個艱苦的環境下,手搖計算機參與了計算工作。有的人不習慣手搖,也有用算盤的,那只是很小一部分。主要的工具還是104型計算機。”(據陽新,2018)

而最為官方的觀點和比較準確的表述,是1959年9月新華社稿件所陳述的:“我國第一臺大型快速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一機部及其他有關部門合作試製成功。中國104大型計算機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中國首枚原子彈的一些科學計算就是在104計算機上完成的。”(諍聞軍事,2017)

綜合各方面資料分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相關數據計算,整合了當時全國科研、教學、工廠等各方資源,集中了全國科研機構的精幹力量。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數據計算攻克難關的,除了古老的算盤、手搖計算機、烏拉爾電子計算機,更有我國自己研製的104計算機。不同的設備、方法和技術,分別在各自適宜的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據說還有一種叫計算尺的“計算神器”,對數函數、指數函數、三角函數、雙曲函數、開根、求冪等要方便的多,甚至可以精確到三位有效數字。正是以上古老、傳統而陳舊的設備和技術的鼎力相助,才創造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數據計算歷史的奇蹟。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憑藉著算盤、計算尺、手搖計算機、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等這些古老而陳舊的設備,硬是創造出了突破原子彈模型數據關鍵技術這一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蹟。

從一窮二白開始,僅憑“三頂帳篷”,他們是如何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豐功偉業的?

在參觀過程中,有幸遇上了特殊的“老年團”。打聽才知道,他們是闊別已經數十載的當年的“老職工”,他們到這裡來舊地重遊,回來看看20多年未見的曾經的家園。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些退休老人們被安置分流,在河北、山東、青海、安徽等,安起了新家。

從老人們的身上,看到了各種各樣、具有“明顯時代印記”的陳舊的物品,有工作證、通行證、照片、書籍、生產工具等。雖然離開這裡已經多年,他們都始終珍藏著這些在外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物品,因為正是這些,把他們與曾經在這片神秘土地共同度過的艱苦歲月緊緊連在一起。

數十年的風風雨雨,今日舊地重遊,感慨萬千,不知激起他們對往事的無限回憶,他們對這裡注入了太深的感情。看到我們走過來參觀,他們便滔滔不絕地向我們講起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故事。雖然闊別已經數十載,但他們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非常熟悉,如數家珍。對每一個看起來在普通不過的東西,他們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他們激動地“指點江山”,哪裡是曾經工作的地方,哪裡曾是居住的地方,哪裡是原子彈總裝廠,哪裡是轟爆試驗區,哪裡是運送原子彈的火車,哪裡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火力發電廠.....,以及彈頭在哪裡加工,組裝車間在哪裡,原子彈成品怎麼運輸,以及轟爆試驗怎麼做.....。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他們當年都是最早一批來此的大學生,從他們各自不同的口音,聽得出有四川綿陽的,有東北的,有上海的,有武漢的,有安徽的,有東北的,反正全國各地。為了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他們義無反顧來到大西北,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在這裡,不少在這裡定居、成家.....

從老人家不厭其煩地“喋喋不休”和如數家珍,明顯感覺到他們發自內心深處的無比自豪感,因為這是他們一生中最值得炫耀的事情.....,由此我們對這些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老人們的肅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

走進基地展覽館,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三頂帳篷”、“防寒四大件”和“我願以身許國”等寶貴鏡頭,展廳佈置的300多幅珍貴歷史資料照片,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科技工作者,在戈壁灘上艱苦奮鬥的工作場景和生活境況。從這裡,可以聯想到第一顆原子彈是如何在“最困難時期”、“最艱苦條件下”研製、試驗成功的。

在基地建設的初期,我國正遭遇“三年困難時期”,物質條件極端匱乏。地處海拔31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區,一年有八、九個月都要穿棉衣,就是夏天也得穿毛衣。在建廠初期,人們住的都是帳篷,自己動手挖防空洞、拔茅草苫房頂、造半地下的乾打壘式房子,吃半生不熟的青稞面饃,喝溶化的雪水和河水。

今日已成為旅遊區的金銀灘,當年可是一片一望無際的高原、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戈壁草原。這裡氣溫低,太陽輻射強,日溫較差大。乾旱少雨,乾燥少雲。由於地處高原,氣壓低,缺氧,開水只有80多度,煮飯半生不熟,霜凍期長,西飛風盛行,風雪交加、冰雹大作。

尤其是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這裡不說,大家也都想象得到,剛成立不久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哪裡談得上什麼生活生活待遇!哪裡談得上什麼科研條件!其中的艱辛,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英雄的科技工作者們,他們做到了!

三年自然災害,亦稱"三年困難時期",係指中國從 1959—1961年期間,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給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了重大威脅。

最先進入基地的首批“開拓者”,在茫茫戈壁灘上支起三頂帳篷,開始了他們艱苦創業的征程。為了應對這裡的惡劣環境,凡參加攻堅的科技人員均配發了棉帽子、棉大衣、大頭鞋和羊毛氈,這就是“防寒四大件”。這些現在年輕人認為不入流的“四大件”,在當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東西,在寒冷的高原、缺氧的環境中,這是多麼好的東西。

由於基地海拔高,冬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活異常艱辛,物資極度匱乏。首批到達的職工只能睡牛羊圈,吃青稞面,喝水要去十幾公里外的河溝挑。糧食不夠,自己開荒種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種。實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蘿蔔、蕨菜充飢。

那個年代,基地只有幾棟紅磚樓和筒子樓,大多數人住的都是帳篷和半地下的乾打壘式房子,冬天睡覺時都要戴上口罩保暖。1963年張愛萍將軍到這裡時,卻主動將自己的房子讓給了科技人員,自己住進了帳篷。

由於當時沒有路,很多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都是步行十幾公里到試驗現場工作。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常常坐在卡車上沿一條泥濘的小路去試驗現場。到了晚上,還披著大衣,計算各種數據。

核武研製的重要關鍵技術是有關爆轟物理試驗研究,這項現在想起來都頭痛的複雜、重大項目,就是在臨時搭起的工棚裡通過落後的傳統“小作坊”慢慢實現的。

通過用普通鋁鍋熔化炸藥,手工攪拌炸藥,用馬糞紙做成圓筒代替金屬模具,終於澆鑄出第一個炸藥部件。在分別完成炸藥澆鑄件和點火裝置的試驗後,又在爆轟試驗廠進行兩個部件組裝在一起的“縮小版”的聚合整體爆轟試驗,以檢測點火裝置在炸藥澆鑄件內點燃的精確時刻。

而令人難以想象和置信的是,這些艱苦的工作是在巨大的壓力下進行的,這個壓力就是擔心和預防隨時都有可能遭到美國和蘇聯的飛機轟炸。據相關資料,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後,為了預防不測,基地的部分設備從金銀灘轉移到了湟源縣,但工作人員依然堅守崗位,除了艱辛的工作,每天都多了一項工作——防空演練。

從一窮二白開始,憑藉“三頂帳篷”、“防寒四大件”,就是在方面1000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戈壁灘上,創造出全球海拔最高、建設環境最惡劣、最震驚世界的原子城。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溫情浪漫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與莊嚴肅穆的原子城,為何會不期而遇?

一提到《在那遙遠的地方》,好多人以為是新疆民歌,而且是百分之百的新疆民歌。然而,事實上這是王洛賓在青海創作的,幾十年來一直被當作“青海民歌”傳唱至今,一直深受全世界大眾的喜愛。為了感謝王洛賓給這偏遠的地方帶來的榮譽,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當地政府在金銀灘草原上修建了王洛賓音樂藝術館。

有人說,它的曲調源於哈薩克族民歌,是根據哈薩克民歌《潔白的前額》(又名《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改編的。也有人說,是融合了藏族民歌《亞拉蘇》、哈薩克族民歌 《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歌曲《牧羊人之歌》等的精華。總之,這首歌是王洛賓一生中最刻骨銘心、最為珍視的歌曲,被贊為“藝術裡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譽。因為這首歌,使王洛賓成了“西部歌王”。

然而,這首全世界廣為傳唱的華人歌曲,從何而來呢?創作背景如何?與原子城到底有啥關係呢?

據說在1939年,電影導演鄭君裡帶隊前往金銀灘,拍攝題為《民族萬歲》的紀錄電影,王洛賓隨隊採風。在一次當地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能歌善舞的美麗姑娘——時年17歲的薩耶卓瑪進行了表演,深深地吸引了王洛賓。因為這次表演,薩耶卓瑪被導演選中,成為紀錄片主演,王洛賓便主動出演卓瑪趕羊的幫工,在這過程中王洛賓徹底地愛上了這位迷人的卓瑪。

後來,電影殺青離開金銀灘,王洛賓不得不離開卓瑪、離開金銀灘,王洛賓坐在返程的駱駝背上,一首哈薩克族民歌始終旋繞在他的腦海裡——這是卓瑪為他清唱過的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這時卓瑪姑娘迷人的笑容和那片美麗的大草原在他心中升騰,於是產生了創作歌曲的慾望。

返回內地後,王洛賓立即花了三天時間,融合藏族民歌《亞拉蘇》、哈薩克族民歌《羊群裡躺著想念你的人》、維吾爾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傾注了無限的思念和情感,終於創作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據解放日報,2010)。從此,這首歌傳遍大江南北。

後來,這裡迎來了一群神奇的隊伍,他們敢於戰天鬥地換新天,創造出了上世紀50年代中晚期—60年代末那段不平凡的歲月。就是這個激情燃燒的偉大歲月,創造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驚天地泣鬼神的原子城。就是這座原子城,讓金銀灘草原充滿了無限遐想和傳奇色彩,因為這片土地曾經從中國地圖上神秘消失了將近30年!

再後來,1987年6月,隨著國家做出撤消國營221廠的決定,原子城逐漸揭開了莊嚴而神秘的帷幕。原來——驚天動地、震撼全球的中國原子城,就是這首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的誕生地——青海金銀灘,正是同一片土地,創造了世界上最美的歌曲。同時也創造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偉大的奇蹟!

很多人都曾傳唱過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的誕生地金銀灘,而同時知道原子城以及原子城所在地的,就更寥寥無幾了。歌唱美好愛情、歌唱大美西北的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與莊重肅穆、神奇神秘、令人敬仰的原子城,就這樣穿越時空、不期而遇在這片偉大而神奇的土地上——金銀灘。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歌唱美好愛情、膾炙人口的《在那遙遠的地方》,與莊重肅穆、神奇神秘的原子城,穿越時空、不期而遇在金銀灘這片偉大而神奇的土地上。

“兩彈”精神是如何煉成的?

“兩彈”精神是一段不平凡的歷史,是一段塵封已久的崢嶸歲月史,是中國科技界值得自豪和驕傲的歷史,是讓中國挺起脊樑的根基和支柱,是中國歷史的偉大奇蹟和豐碑。原子城不僅只是我國高精尖科技發展的崢嶸歲月史,更是我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留下的驚天地泣鬼神的精神遺產。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中國不能沒有原子彈。1965年開始,金銀灘成了研製原子彈的神秘基地。1964年和1967年,分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1987年,國家決定撤消這座核武研製基地。

1995年基地退役後移交地方政府,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西海鎮,現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200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在青海旅遊業發展中發揮瑜伽重要的作用。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不僅關係到世界秩序和國際關係的國家戰略,更是關係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系統工程。世界上不但絕對沒有可借鑑的東西,而且受到敵對國家的無情排斥和打壓!一切都要從一窮二白、一張白紙開始幹起,自力更生,艱苦卓絕。

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精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涉及到國家戰略的重大系統工程,一開始就預示著要走一條無比艱辛、艱鉅和艱難之路。要發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乾的精神、從“三頂帳篷”開始敢想敢幹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的精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將自己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面對執意要回國參與兩彈研製的諸多問題,程開甲院士的回答就是很好的表達:“如果我不回來,絕不可能像現在這麼幸福,因為我現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著。”

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作為一項複雜綜合、高精尖的系統工程,這項偉大事業的完成不僅需要各個領域、不同行業的鼎力相助,而且需要成千上萬來自五湖四海的科技工作者的勇攀高峰。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為了兩彈一星偉大事業,成千上萬的建設者在這裡一起隱姓埋名30多年,無私奉獻著青春。1700多戶淳樸的牧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工作者鞠躬盡瘁。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原子城——多麼神秘、神奇、激情、燦爛、響亮、崇高、偉大的名字?!

原子城——一個塵封已久的神奇禁地!一個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一個讓國人魂牽夢繞、憶崢嶸歲月的地方!

今天終於有機會,終於有幸親臨原子城的現場,一種敬佩、仰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無數的科學家先輩們,您為了強家國、壯國威、民族興,捨身山河數十載!

向您致敬!敬愛的“兩彈一星”卓越功勳的科學家們!

——鄧稼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敬愛的先輩們,您不畏艱險、艱苦創業、勇攀高峰的“兩彈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謹以此篇,紀念曾在這裡“許身山河壯國威數十載”、我們無限懷念和敬仰的偉大的兩彈元勳們。


解放日報,2010.《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怎樣誕生的.

鳳凰衛視,2013. 鄧稼先研製原子彈因蘇方錯誤資料用算盤算1年.

程浩瀚,2018. 原子彈涉及精密計算量大?中國設計第一顆原子彈竟然純靠這個玩意,個人圖書館.

陽新,2018. 104計算機橫空出世(1).

潔白思懷發慌飛,2018. 新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加神秘計算工具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數據計算.

諍聞軍事,2017. 中國仿製前蘇聯大型計算機,調試除了用程序竟然還要用鐵棍榔頭.

Aloha,2016. 西北行記之一:原子城的訴說.

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新發現之祣:中國原子城——令人魂牽夢繞的神秘禁地,讓國人挺起脊樑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