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祕”訓練術

出生於1908年經歷過民國國術擂臺賽的著名武術家趙道新先生曾經說過,太極拳訓練門內搞一套,門外教一套。

[1]這不禁讓人回味,太極拳門內搞的一套與他們普及大眾的一套東西在訓練中最重要的差別在哪裡?還是從楊氏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自我訓練說起。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秘”訓練術

身材高大魁梧的楊澄甫,三十多歲時的照片

民國七年(1918年)父親楊健侯去世,楊家功夫的頂樑柱塌了。此時已經35歲的楊澄浦頓時覺悟,發奮苦練。“兆清字澄浦,後人呼為三先生,生於光緒九年。性溫和,幼時不甚喜拳擊。年將弱冠,始從父學。父在,亦未深研拳中奧妙。父逝後,頓起覺悟,日夜苦練,終負盛譽。各種功夫,卻由自研而得,誠絕頂聰慧之天才。如能在幼時悉心從父學,則其造就當不在乃祖下矣。身材魁梧,外軟如棉,內堅如鐵,引人發人,均臻上乘。”[2]這個小傳裡說楊澄浦主要是靠自身的天賦和苦練成長為一代太極拳大師的,楊澄浦習武有天才之處,他身材魁梧高大又聰慧過人,這自是他日後有所作為的原因,暫且不去談論。

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楊澄浦如何具體實施訓練的?對武術訓練有一定了解的人,當會知道,訓練太極拳架時,一個人足以把架子練得功夫老到,爐火純青,可是武術技擊訓練是需要大量的實戰格鬥訓練才能夠成長起來的,那麼楊澄浦是如何訓練自己的技擊呢?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秘”訓練術

楊澄甫在廣州授拳時,左為傅鍾文,右為傅振嵩。傅振嵩1928年擔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比較他們的身材。

這裡就涉及到楊澄甫隱秘的訓練方法——樁功訓練。

練拳者以木樁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稱為“打樁”,比如:楊家練大捋之靠勁,要練靠打木樁或樹樁;練槍術之粘勁用大槍在樹樁上面左右反覆粘刷,大家耳熟能詳的的詠春拳的“木人樁”是同樣的道理。不過,現代人練太極拳已經很少看到這種重要的輔助練習方法了。

但是,樁,都是沒有情感的死樁,可是技擊的時候人是會躲閃、跳躍、反擊的,所以無論什麼的固定“樁”都是武術輔助訓練手段,不是技擊訓練的本身,技擊訓練必須在真實的對抗中才能真正完成最終的訓練。所以,中國古代武術就有了以人為目標的訓練方法,“活樁”。

《太極往事》中提到“楊澄甫樁功極深,勤練活樁……”[3]楊澄甫以六塊大洋的月薪僱用一名身強力壯的大漢,作為“樁”,苦練實戰。“活樁”,這是古代的說法。現代對抗類競技項目有一個專門的職業叫“陪練”,與古代訓練中的“活樁”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說法。

技擊能力的培養必須在實戰中養成,“陪練”就是一個武者獲得實戰能力的根本途徑。當然你也可以在不斷的與人較量中獲得實戰能力,所謂功夫是“打架打出來的”就是這個道理。實戰中對手的訓練水平、所掌握的技術及擅長的招式都構成了較量中的千變萬化,有規定之格的技術必須化成隨機應變的技術。“陪練”就是完成這一轉變的重要途徑。柔道名將佟文說自己的奧運冠軍很大程度是這些陪練陪出來的。而著名排球教練陳忠和,在成為女排教練之前為女排做了20年陪練。“陪練”者,相對於功成名就的光環人物,永遠是默默無聞的,但他們的作用卻是無可替代的。

“陪練”通常有以下幾種種方法。

一是純粹做活動靶。這個是基本的訓練,全面地訓練武者的各種技擊技能。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秘”訓練術

圖中左邊的運動穿著各種防護裝備,就屬於這類陪練。

二是遞招(或者稱喂招、破招等),著眼於技擊招式技術的嫻熟應用,現代各類對抗項目仍然在廣泛使用。“令隊兵中習此功最善者,田兆麟、尤志學等二人,為餘遞手作樁,先生從旁隨時指點其謬誤。”[4]田兆麟、尤志學二人,為許禹生遞手作樁就屬於這類情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武術在套路高度成熟,向大眾傳播過程中“遞招”訓練方法出現了異化現象。“兩個人之間的‘喂招’‘接招’和‘破招’要求必須使用本拳種的動作,必須保持本流派的風格。”如此以來,“(武術散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表現動作而不是衡量人的格鬥能力。”[5]1979年國家為了恢復武術技擊進行大規模對抗實驗中發現了這個嚴重問題。出現異化的時間極可能是1900年之後民間武術大發展,武術家大量進入城市謀生為了區分門派出現的。所謂門派其實是民國時武俠小說造勢,人們信以為真,古代並不存在,這將在另外的文章中論述。

三是模仿某種打法的針對性陪練。這一種在今天職業運動員中比較常用的技擊訓練方法,主要對付擅長某種技法的對手。清代由於缺乏職業擂臺比賽武術家技擊訓練通常不具體地針對某一個人,這種方法就較少使用。

四是真實地自由搏擊陪練。這個不多說,任何人想要擁有真實的對抗能力,必須經過這一關的訓練。

沒有確鑿而詳盡的資料證實,楊澄甫大師在“活樁”訓練中具體的訓練方法,這是人家真正不對外展示的東西。以今天的訓練方法觀看,除了第三種方法不大使用,其它方法都可能在“活樁”訓練中使用。民間武者通常認為招式的使用方法是古代大師秘不傳人的東西,這樣的思想在民國時期文人中也普遍地存在,其中包括楊澄甫的弟子陳微明、鄭曼青等人。其實訓練方法才是,一個人即使知道招式的使用也沒有辦法在技擊實踐中靈活使用,訓練手段方法將把招式使用法轉變成真實的個人能力。

楊家隱秘的“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是今人的說法,訓練學中也稱為“身體素質訓練”,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等。古代武術中沒有形成現代訓練學中使用體質分類名稱,可是對於“勁”的分類卻十分詳細。“勁”不完全等同於力量素質,有一些與力量有關的可以模糊地歸類為“相對力量”或者“爆發力”等。儘管在武術訓練理論上對身體訓練形成一個體系,但是古代武術家在具體實施訓練中與今天的訓練手段方法類似。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秘”訓練術

古代的“石擔”就是今天的槓鈴

楊氏太極拳擅長於“拋放”[見註釋6]技巧,這些技擊絕招來源於身強力壯的楊露禪,楊家的絕技是以力量為基礎的,這構成了楊氏太極拳技擊的技術特色。我們從楊澄浦三十多歲的拳照中看得出粗大壯碩的身軀,以他的體格或許是能夠把楊家拳術的“拋放”技巧充分發揮出來的身體基礎。陳家溝有傳說是楊露禪練功的“石砧”,他的家鄉也有據說是他練功的石鎖。楊露禪時代是要進行身體素質訓練的,他的拳術訓練與我們今天太極拳訓練方法根本不同。

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的“神秘”訓練術

清代練功石。陳家溝也有相似的練功石,據說是楊露禪使用過的。

今天很多太極拳愛好者都只是站樁而不練習力量,這對於推手(推手是技擊的輔助練習而不是技擊本身)或許是湊效的。因為太極拳愛好者訓練並不著眼於實戰,所以他們也就用不著練習力量了。對於楊澄浦具體訓練手段和方法如果用我們現代人太極拳訓練手段和方法去衡量和分析有著顯而易見的偏見。現代太極拳體系是以包括推手在內的“套路”為中心的功力訓練,而楊家太極拳訓練從資料上分析是以“技擊”為中心的訓練體系,楊澄浦承接了父親和長兄的訓練方法,在獨自訓練時不會偏離傳統方法過於遙遠。

不過,對外為了突出太極拳的特徵,誰也不肯說出來這種訓練手段。沒有速度、沒有力量、沒有靈敏,再好的“拋放”技巧都不過是空談。壯碩的楊澄浦能夠與人推手中發放自如正是得益於身體素質訓練出來的“隱性能力”,不為普通習練太極拳者覺察到的底蘊。這也是追隨他的太極拳練習者在與他較量的時候難有勝算機會的原因之一。

從現代武術技擊訓練分析趙道新先生說的話,太極拳家在門內訓練的時候,身體素質和對抗訓練一樣也不會少;對大眾教學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們習以為常練習的樣子。太極拳技擊是與中國跤在本質上頗為類似的技擊方式,恢復太極拳技擊應該從本質上著手,從恢復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著手。

註釋

[1]趙道新《道新拳論》.

[2]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楊家小傳,上海國光書局,1949.

[3]季培剛.太極往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28

[4]許禹生《楊健侯先生傳》《體育月刊》第五卷第四期,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4)

[5]曾於久.武術散打訓練新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6]楊式太極拳最擅長擲放術,其代表性動作是如封似閉。封是封鎖,用橫向力阻斷對方的攻擊力;閉是逼迫,用正勁逼迫對方在被動狀態下出力反抗。當逼迫成功後,雙手向上引導,腳步踏進,待對方腳跟浮起後,將其擲放出去。其它的技術動作都要轉化為這種用力方式。楊澄甫描述此技:“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 田金龍《太極拳技術原型的提煉與推手技術體系的構建》,《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