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为什么拒绝帮助清朝打甲午战争?


刘铭传是台湾首任巡抚,亦是清朝名将,早期身为李鸿章淮军四大将军之首,率领所部“铭字营”接连战胜太平起义军和捻军,曾因军功获得戴花翎的荣誉(我曾在昨天的问答中解答过关于清朝顶戴花翎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一个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能获得顶戴花翎的荣誉是非常难得的,由此可见刘铭传确实很厉害。



太平天国起义被剿灭后,刘铭传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年仅28岁的刘铭传,一步步登上清朝军队的最高军阶,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后来刘铭传率部参与镇压捻军,然战争过后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对此他也心灰意冷,回到家乡闲赋了十几年直到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不得已再次起用他,后他率部在台湾基隆击败法国舰队,并取得淡水大捷。

1885年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1890年遭到朝中守旧派大臣的弹劾,后忧愤交加下被迫辞职,就这样刘铭传离开经营了七年之久的台湾。

以上就是刘铭传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经历,不难看出刘铭传算是李鸿章的嫡系爱将,而且自身军事水平也极高,几乎未曾一败,所以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首先想到的军队统帅是刘铭传,而且刘铭传也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然而当李鸿章给刘铭传发电希望他能担此重任的时候,刘铭传拒绝了,且是多次拒绝!

那么刘铭传为何如此坚决呢?也许刘铭传因为两次离职而对朝廷心灰意冷,也或许他和北洋将领丁汝昌不和,更看不起能力平庸的叶志超,所以才不想出山,但我认为这些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



刘铭传不仅是一个很爱国的人,更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不会因为一些个人原因而至国家危亡于不顾,就像当年中法战争爆发之前,已经闲赋十几年了的他接到朝廷指令后依然毫不犹豫的重返沙场一样,如果他真的能再次为国杀敌的话,他一定不会拒绝,所以刘铭传多次拒绝抗击日军只有一个原因—身体真的不行了。

刘铭传曾在回复李鸿章的电文中如此说道:“传两耳聋闭,左目早废,仅剩右目一线之光,左边手足麻木,难以行动……”,所以甲午战争前后的刘铭传生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样一个被疾病缠身的刘铭传如何再能披甲上阵呢?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去世,此时距离甲午战争结束仅过去八个月,据说他是听到自己当年苦心经营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之后,悲愤之下吐血而亡的。

所以刘铭传不参加甲午战争不是个人闹情绪,而是身体真的不行了……


咸鱼闲聊


刘铭传不参加甲午战争,不是他不爱国,也不是他高傲,而是此时的他已经躺在病床上靠着药物续命,不能为国效力了。

他给李鸿章的电报是这样写的:“传两耳聋闭,左目早废,仅剩右目一线之光,左边手足麻木,难以行动……”。

为将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思想的敏锐、身体的强健,才能指挥军队作战,但此时的刘铭传,因为重病缠身,已经不具备作为统帅的条件了。

这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英雄,最终还是等来了英雄迟暮,相必当他把电报发出去的这一刻,心中也是泣血的吧。

汪郎相信,如果身体允许,刘铭传一定会主动挺身而出,为国请战,这一点在中法战争中就已经很明显了。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经解甲归田,在合肥乡下老家隐居十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重新出山,杀敌报国。

为此,他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并摒弃了自己对湘军的偏见,先后得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位重臣的支持,于1884年奔赴台湾抗法。

1885年,台湾单独设省后,作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功绩就是,一直到1895年的《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时,台湾已经是大清国当时最先进的几个省份之一。

刘铭传一直就有忧患意识,也是洋务运动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了台湾。

他认为在台湾修建铁路,不仅可以加强海防,还可以提高国人的自信心,满足近代化的工业需要,并在1891年建成了台湾第一条铁路,台北至基隆线。

在铁路修建的过程中,刘铭传认为洋人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但拒绝洋人垄断,这也使英国人试图利用铁路控制台湾经济命脉的想法被打破了。

当然,在晚清那个时代,顽固、守旧势力还是很大的。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 年,因为涉及到台湾通商口岸税务,以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他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又被清政府严厉申斥,无奈之下不得不在第二年辞去了台湾巡抚的职位,回到了安徽老家。

但即使离开了自己苦心打造的宝岛台湾,但他还是始终关注着台海的一切。

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得到这个消息的刘铭传,一怒之下口吐鲜血,晕撇了过去,于1895年底与世长辞,留下了一生中最大的忧愁!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哪里是拒绝哈?甲午战争爆发时李鸿章早年组建“淮勇”时的宿将班底已经凋零了,潘鼎新吴长庆等人先后去世,刘铭传体弱多病无法出征,李鸿章委派资历老一点的叶志超率领聂士成左宝贵这些后起的淮军悍将去朝鲜。因甲午战败,清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澎列岛,遭到了台湾省军民的强烈抵制和反抗。1895年,日本鬼子血腥残暴的镇压屠杀台湾军民的抵抗占领了台澎列岛。这位在1884年保卫台湾重挫法军的名将,素有“淮军诸将之冠”和“台湾近代之父”曾经的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得知消息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1896年年初含恨去世。


立志成虫


首先,甲午海战时,清朝的铁甲舰太过老旧,虽然护甲强,但火力较弱、射速慢、航速慢,和日本的快速战舰存在速度差距。真是打不过跑也跑不掉。其次,因为北洋舰队舰船火力较差,不得不采用舰首对敌撞角迎击的战术。海战时抢占T字阵位这种方式并不算落后,直到二战时还在使用这种方法。而北洋舰队因为火力原因无法运用这种战法,反倒是日本舰队可以从容应对。再次,战时北洋舰队炮弹不灵。实际上,北洋舰队不止炮弹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好。有很多炮弹射到了日本船上却并未爆炸。这对于火力弱射速慢的北洋舰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再次,北洋舰队不能同仇敌忾。战争中临阵脱逃、谎报军情、对友军遭攻击置之不理等情况都有发生。这些都不是临时启用一个刘铭传就能够解决的。


闽乡小志


最高统治者慈禧不想打,实权大臣李鸿章想保存北洋水师和淮军实力,敌人是如狼似虎的日本,这样的战争,诸葛亮都打不赢


梅花五弄


明知会失败的结果,谁愿意丢人


学海无涯图个明白


心知肚明巳是失败者,但还要想保保名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