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吳三桂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明末時期他親自打開了山海關引清兵入關,而清兵入主天下之後他又親自掀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引清兵入關這個不難理解,歷史上不乏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事情發生。但是當他已經被封為平西王之後為什麼還要豁出性命反清復明?真的是忠於大明嗎?如果真的是忠於大明那麼就不會引清兵入關,很顯然他反清復明是另有原因。吳三桂叛亂初期情勢一片大好,不說把清兵攆出山海關起碼能和清朝分庭抗禮,但是最後卻被康熙所擊敗。為什麼會這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三藩之亂。

吳三桂反叛的原因

從來沒有單純的軍事問題,戰爭本質上就是政治的延伸,吳三桂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就是朝廷與地方的矛盾。清朝初期只靠八旗兵是無法在短期內消滅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殘餘勢力的,為了儘快完成統一大業清朝重用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漢人。清朝統一之後,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清朝將吳三桂等人封為地方藩王。在吳三桂等人被封為藩王的那一刻開始,三藩之亂的種子就埋下了。為什麼?因為當清朝坐穩江山之後就會加強中央集權,圍繞著權利中央和地方會展開激烈的爭奪,當政治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通過戰爭的形式解決。歷史也多次驗證了此事,比如:漢朝時期中央與地方之間爆發了七國之亂、唐朝時期中央與地方爆發了安史之亂、明朝時期中央與地方爆發了靖難之役。


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順治時期雲南省的支出相當於全國一年的總收入,而康熙時期朝廷所收的稅賦三藩耗其二,龐大的軍費開支是清朝負擔不起的,所以削藩是不可避免的。當然肯定會有人問為什麼開支這麼大?要知道吳三桂負責對付南明永曆政權、尚可喜對付張獻忠餘部、耿仲明負責對付鄭成功,他們也需要軍費犒賞三軍。一旦朝廷削減軍費,那麼很有可能導致農民再次反叛。所以在清朝初期無論地方權力有多大,無論地方軍費開支有多大,朝廷都不會去管。而當永曆政權、張獻忠餘部、鄭成功等勢力不足為慮時,那麼朝廷就會逐步削減地方軍費、權力,地方要麼溫水煮青蛙坐等一死,要麼奮起一搏再創輝煌。

吳三桂的命運已經和雲南綁在一起了,如果他放棄一些選擇全身而退,那麼很有可能就是一死。借用一句話解釋原因“大將軍豈可棄富貴(軍權)於東市(刑場)乎?”吳三桂可抽身而出,但是他的部下怎麼辦?要知道吳三桂把他的部下全部安排在雲貴做高官,如果他抽身而出那麼朝廷一定會拿他的部下開刀。而且如果吳三桂放棄了軍權,那豈不是砧板魚肉任人宰割?因此吳三桂不能抽身而出,他的命運只有兩種:其一就是在部下的勸說下黃袍加身、其二就是死於部下或者朝廷之手。綜上所述,吳三桂已經與昔日舊部綁在一起,他們唯一的生存棲息地就是雲南,而朝廷在雲南開展中央集權的時候一定會破壞到吳三桂等人的利益,因此吳三桂集團(地方)與康熙集團(朝廷)的矛盾必然會爆發。


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康熙撤藩的不妥

尚可喜在謀士的建議下上書朝廷請求回遼東養老,要知道這是尚可喜第十一次上書請求退休。尚可喜的做法就相當於漢朝初期的張良,放棄手中的權利選擇養老。但是身居高位不是你想說退休就能退休的,尚可喜沒有顧忌部下以及兒子的意見,最終導致三藩叛亂時被兒子軟禁至死。而吳三桂和耿精忠也相繼上了請求告老還鄉的奏摺,只不過吳三桂是懷著試探清廷想法而上書。三個人都請求退休,此時擺在康熙面前的有幾條路,分別為:

1:分封諸侯:意思就是拒絕這三人的請求,讓這三人永遠鎮守封地,也就是春秋時期的諸侯。但是不太現實,因為中央早晚要集權的,如果不集權那麼早晚成為周天子。

2:杯酒釋兵權:意思就是請這三位進京城,然後收其兵權。趙匡胤用過這招,所以康熙再用的話效果就難說了。很有可能導致這三人加強戒備,甚至直接以清君側的名義靖難。

3:學劉禪:諸葛亮的權利非常大,但是劉禪從未想過收回諸葛亮的權利,因為這個操作難度非常大。劉禪很聰明,那就是等諸葛亮死後再分解權利。康熙也可以等吳三桂等人死了,然後利用二代無能之機削藩。

4:直接撤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部撤了,然後直接開戰。此方法難度係數非常高,搞不好直接帶著百官回遼東。


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大臣們都不建議撤藩,但是康熙卻說撤藩會導致藩王反,不撤藩也會導致藩王反,還不如直接撤掉。因此康熙下令撤三藩,而吳三桂本來以為康熙不會撤藩王,認為康熙會挽留他們,要知道吳三桂本意是做明代的沐英。但是此時康熙打掉了他的念頭,撤了他的藩王。吳三桂不滿利益被剝奪,而清廷也有意加強集權,政治上談不攏那麼就要採取下一部動作-戰爭!

三藩之亂的經過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正式起兵反叛,掀起了三藩之亂的序幕。吳三桂兵出雲貴,直接進軍湖南常德、嶽州、長沙,而清軍駐守武昌、宜昌、荊州等地,雙方隔江對峙。此時孫延齡在廣西反叛、羅森在四川反叛、耿精忠在福建反叛、鄭經出兵福建漳州、王輔臣在寧羌反叛、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在廣東反叛,西南以及東南十一省幾乎全部反叛,一時間大半江山不受朝廷控制。這些人反的原因也很簡單-渾水摸魚,吳三桂已經撼動了清朝的統治,而清朝和吳三桂開戰的時候勢必無法兼顧其他地方,而其他地方的宗族勢力、少數民族、土司也都趁勢要瓜分清廷或者攫取權利、富貴。


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此時對吳三桂非常有利,把清廷趕到關外是有難度的,但是與清廷隔江而治還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王輔臣敗了,清廷西北的壓力驟減;鄭經攻打苻堅,而耿精忠腹背收地所以倉促間投降了,隨後尚之信也相繼投降。豬隊友的投降導致情勢不利,大好的機會卻抓不住,吳三桂獨木難支,此為吳三桂失敗的原因之一。儘管隊友投降了,但是清廷並沒有佔據這些地方,吳三桂還是有機會的。然而吳三桂自封為周王,導致許多反清復明的人不看好吳三桂,沒有拉攏人心這也是吳三桂失敗的一個原因。

在政治上吳三桂輸得一敗塗地,在軍事上吳三桂同樣昏招頻出。他沒有直取富饒的江西,反而是選擇去攻打陝西,這就導致吳三桂的防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你的失誤就是敵人的機會,日後的江西也就成了清軍反攻突破口。而更大的錯誤就是沒有直搗黃龍,在吳三桂巔峰的時候吳三桂沒有飲馬長江直搗京師,反而是逗留了三個月,其原因就是想要與清廷劃江而治。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怎麼可能談贏,歷史上多次證明了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直搗黃龍,可惜吳三桂並沒有像朱棣一樣直搗京師,最終飲恨而終。朝廷集結兵馬之後揮師南下,而吳三桂病死導致叛軍群龍無首,最終清軍攻陷雲南,三藩之亂就此告終。

康熙的表現

在此次叛亂中康熙的表現可圈可點,先是趁叛軍沒有成體系反叛之前佔據兵家必爭之地(搶佔四川關隘、荊州、嶽州、江西等地),也正是因為搶佔了要地才能有效的阻止叛軍連成一片。康熙阻止叛軍連成一片其目的就是逐個擊破,事實上康熙也確實做到了。康熙不僅在軍事上部署得當,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尚可喜本身就不想叛變,康熙抓住這一漏洞把主要力量全部用在吳三桂那裡,為的就是防止吳三桂直搗京師,但幸運的是吳三桂並沒有這樣做。另外除了吳三桂,其他地方的叛軍只是想要藉機攫取權利和財富,因此康熙第一時間下了恩撫的政策。


三藩之亂:吳三桂佔據優勢,最後為什麼還會被康熙打敗?


只要放棄抵抗就既往不咎,而且獻城的人還有獎勵。看看這一招多麼熟悉啊,清朝初期不就是用這一招拉攏吳三桂等人擊敗起義軍的嗎?現在清朝用了同樣的詔書依舊有效,只不過現在康熙是拉攏其他叛軍來攻打吳三桂罷了。吳三桂昏招頻出而康熙盡心籌劃,兩個人的水平就已經決定了雙方的命運。

三藩之亂的影響

三藩之亂結束之後藩王的財產被收公,而吳三桂的舊部也被分至各地,並且徹底取消了藩鎮制。三藩的結束大大緩解了清廷的財政壓力,沒有那麼多的軍費開支就意味著這筆錢將會用於改善民生、修路、漕運、開疆拓土之上,而且三藩所在地的社會經濟也在逐步恢復和發展。從國家戰略角度上看,內患大大減小,很難再發生有組織的反清復明運動,而且軍隊可以用於鎮守邊疆,為清廷實際控制邊疆做貢獻。從百姓民生角度上看,全國統一的政策更有利商業的發展,而且也免於戰亂之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