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經病變包含哪些病變呢,會引起身體哪方面的症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含哪些病變呢,會引起身體哪方面的症狀

一.中樞神經病變

(一)大腦病變

由於高血糖引起的異常糖代謝對神經細胞的損害,使腦細胞的傳導速度減慢,可以通過神經電生理儀器測定,很多糖尿病病人的記憶力,反應速度,思維與認知能力比無糖尿病的人差,與其年齡不符。

(二)脊髓病變

同樣道理,脊髓神經的傳導速度是減慢的,還可以導致糖尿病假性脊髓癆,出現對稱性下肢深感覺異常,如位置覺喪失、走路不穩、排尿困難、陽萎等症狀,還可能患後側索硬化症,出現無力、肢體遠端麻木、燒灼、發冷、溫度覺異常、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消失、共濟失調。

二.周圍神經病變

(一)顱神經病變

12對顱神經除了第Ⅹ對迷走神經外其餘的11對顱神經是支配面部器官的,除了第Ⅰ對(嗅神經)和第Ⅻ對(舌下神經)顱神經尚無報道外,其他10對顱神經的病變均有報道,最常見的是第Ⅱ對(視神經)、第Ⅲ對(動眼神經)、第Ⅵ對(外展神經),常常出現視力障礙、複視、上眼瞼下垂、眼球運動障礙、面癱、耳聾。

顱神經病變一般是單側病變,一過性的,當血糖控制後可好轉。

(二)運動神經病變

運動神經病變往往是對稱的,急性或慢性起病,開始為腿及背部疼痛,以後逐漸出現進行性肌無力,緩慢進行達數週至數月,站起困難,走路蹣跚,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電圖主要表現為神經元性損傷。

運動神經病變也有單一神經病變或神經根受累,起病較急大多數可自愈,此類神經病變有近側運動神經元病變(股神經病變,肌肉萎縮),常老年發病,大腿持續疼痛,可持續3—12 個月。軀體神經根病變:受累軀體疼痛的區域與神經根分佈區域一致,任何周圍神經均可受累,疼痛突然發生“腕管綜合徵”或“肘管綜合徵”。

(三)感覺神經病變

感覺神經分工很細,有溫度感覺神經、觸覺神經、痛覺神經、震動感覺神經和本體感覺神經。無論哪個感覺神經障礙都會給生活帶來麻煩和危險。

1.溫度覺障礙

當我們身體接觸到熱的東西時,就會遠離它,不會燙傷。如果糖尿病病人因溫度感覺障礙,遇到熱的東西而不感到燙,不能及時遠離會被燙傷,糖尿病病人的傷口癒合很慢,又容易感染,如果在四肢遠端,嚴重的會導致截肢。所以糖尿病病人要禁止使用“熱療儀”、“頻譜治療儀”“紅外線治療儀”,以防燙傷和燙傷引起的嚴重後果。

2.觸覺障礙

對觸摸到的物體性質不易判斷,手裡拿著的東西(比如水杯)的狀態不易感覺得到,鞋裡的異物(比如小石子)感覺不到會把腳硌傷,其後果不可想象。 足底的感覺障礙,走路“像踩棉花”,對樓梯或道路的感覺不靈敏,容易摔跤、崴腳、骨折,最怕骨折的部位是股骨頸,骨折後長不上,只能換人工關節。

專家解讀糖尿病神經病變

來源:糖尿病新世界 作者:於棉榮時間:2012-07-11 點擊: 次 標籤: 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併發症

3.痛覺障礙

(1)機體受傷後不感到疼,不能及時處理會感染,如果是足部受傷感染,後果不堪設想,常常因小小的傷口導致嚴重的感染和截肢。

(2)神經性關節損傷(夏柯氏關節)

關節的結構是很複雜的,無論哪個地方有了毛病關節都會疼,這個關節就“不吃勁兒”,就不會使用這個關節,就是對關節的保護。如果痛覺神經障礙,受傷的關節該疼的時候不疼,還繼續使用這個關節,關節會腫脹、變形、功能障礙。這種關節損傷機理首先是由名叫“夏柯(Charcot)”的醫生闡述的,故把這種關節損傷命名為“夏柯氏關節”。

(3)如果患有冠心病,當冠狀動脈痙攣、狹窄使心肌缺血時,或當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時,心臟都要劇烈疼痛,常使疼痛一霎那的動作停止不動,待疼痛緩解後再做原來的動作,這是對心臟的保護。如果疼痛神經障礙,心肌缺血時感覺不到疼,還在繼續原來的動作,勢必是對心臟的嚴重打擊,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所以糖尿病患者要警惕“無痛性心肌缺血”、“無痛性心肌梗死”,不要以自己症狀的輕重決定是否到醫院就診,一旦有不好的跡象應當馬上到醫院就診,最好到急診看病,以得到及時地診治。

4.本體感覺(位置覺)障礙

如果本體感覺神經障礙,眼睛不看著不知道自己的手腳或其他部位在空間的位置,上下樓梯不看著不知怎麼邁步,黑天不敢走路。

5.深部感覺障礙

如果深部感覺神經障礙,對外界的震動不靈敏,感覺越差說明神經病變越重。做震動測試是衡量感覺神經病變程度的指標之一。

(四)末梢神經炎

是糖尿病常見的皮膚神經末梢病變,臨床表現為:最初對各種感覺敏感,疼痛呈刺痛、灼痛、鑽鑿痛、觸覺過敏、疼痛劇烈,甚至不能蓋被子、感覺異常、如麻木、蟻爬感、發熱、觸電樣感覺、常為對稱性、手套樣、襪子樣分佈,進一步各種感覺遲鈍或消失。當機體遇到刺激(如高溫、刺痛)時,不能迅速離開而被燙傷、刺傷。

(五)自主神經(植物神經)病變

自主神經也稱植物神經,由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也稱副交感神經)組成的支配內臟活動的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病變會引起全身內臟活動的紊亂:

1.體位性低血壓

當人們從躺著或蹲著的體位站起來的時候,由於重力和慣性的原因,人體的血大部分處於較低位置,大腦缺血,這時交感神經馬上興奮使血管收縮,血液就能充分地供應大腦。如果交感神經功能差,不能有效地調節血管形態,大腦會因供血不足使人感到眩暈、眼花、心動過速、暈厥或意識喪失,收縮壓下降≥30mmHg和/或舒張壓下降≥20mmHg。這是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較晚期的一種表現,愈後較差。

2.心率調節功能差

人在靜息狀態下心率是慢的,是由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互相作用平衡的結果,此時迷走神經的興奮性高於交感神經,當人在運動或增加體力負荷時,交感神經的興奮高於迷走神經,使心率加快以適應機體的需要。

當控制心臟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有病變時,往往迷走神經的病變程度大於交感神經,顯得交感神經在靜息狀態下過度興奮,使心率過快,但是當增加心臟負荷時交感神經又不能及時地使心率加快,適應機體的需要。

3.胃腸功能紊亂

(1)食道張力低下

植物神經可以使食道保持一定張力,當植物神經病變後食道的張力低下,食道擴張,蠕動減慢,病人感到吞嚥困難,胸骨後不適,有燒灼感。

(2)胃輕癱

胃要保持一定的張力,還要不斷地有規律地蠕動,使食物進行初期消化,胃和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有規律地擴張、收縮,配合向十二指腸蠕動食物,這些動作的協調都是由胃腸的植物神經控制的。當胃腸神經出現病變,胃的張力減弱,收縮功能障礙,幽門張力增加,造成病人進餐後腹部脹滿、有時出現噁心、嘔吐。

(3)膽囊張力低下

膽囊的張力的維持和收縮也是需要植物神經控制的,當食物,尤其是含脂肪的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膽囊就會收縮,將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內消化食物。植物神經的病變使膽囊張力低下,膽囊擴張,收縮力很低,進食後膽囊不能有效地收縮把膽汁排到十二指腸內消化食物,膽汁不能排空最容易引起膽囊炎、膽石症。

(4)腸道功能紊亂

小腸是消化吸收食物的,大腸(也稱結腸)是吸收稀排洩廢物的水分,使稀排洩物成為較稠的大便排洩出去。支配腸道的植物神經使腸道有規律的蠕動是保證食物的消化吸收、廢物的排洩。當腸道植物神經有病變時,腸道的蠕動異常,蠕動太快會腹瀉,蠕動太慢會便秘,糖尿病腸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病人腹瀉或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同時伴有相應的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的症狀。

4.出汗異常

正常人在靜息狀態下,當氣溫達30oC左右時開始出汗,出汗的生理作用是降體溫。當運動時機體代謝旺盛,產熱多,也需要以出汗的方式排熱降體溫。這些也都是植物神經調節的。當控制出汗的植物神經有病變時,出汗降溫會異常。

有人軀幹下半部(肚臍以下)及雙下肢或肢體遠端汗少或不出汗,而上身、胸前、背部、頭頸部出汗過度。下肢寒冷上肢多汗。嚴重時可因體溫調節功能喪失致體溫升高、中暑或虛脫。

有人在靜息狀態下氣溫不到30oC時即發生不同程度的出汗,嚴重者全身冒冷汗、盜汗。

味覺性出汗:當咀嚼食物時面部立即出汗。

糖尿病性少汗:在靜息狀態下氣溫超過30oC時仍不出汗,可表現為對稱性或侷限性。

限局性多汗症:表現為機體某部位出汗增多,常見的部位有手掌、蹠部、前額、胸部。

5.神經性膀胱

腎臟排出的尿首先儲存在膀胱裡,當尿儲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刺激膀胱上的感覺神經,產生尿意,在排尿的過程中有些肌肉要擴張,有些肌肉要收縮,這些肌肉在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植物神經的控制下,非常協調地運動,才能順利地排尿。當糖尿病發生各種神經病變後,膀胱的張力下降,收縮無力,當排尿的運動不協調時,不會排尿造成尿瀦留。尿瀦留時細菌最容易從尿道口進入尿道、膀胱、輸尿管和腎臟,使泌尿系感染,糖尿病病人患泌尿系感染是很難控制的。尿瀦留時只好用導尿管排尿,常常要留置導尿管,這種措施不僅要損傷尿道,而且更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所以說“導尿沒有好下場”。在這種情況下導尿不行,不導不行,治療矛盾,騎虎難下。

有些人神經不能控制膀胱括約肌,括約肌收縮不良,長期尿失禁。

6.陽萎

當大腦產生性衝動時會使骶髓植物神經興奮,陰莖勃起。由於骶髓植物神經病變會導致陽萎。但這裡不大肆渲染此病,因為從陽萎的病人來說,大多數不是骶髓植物神經病變造成的,也不是雄性激素少了,而是精神因素所致,屬於假性陽萎,經過性知識的教育,有了科學的認識,適當的休息,夫妻共同鼓勵,愛撫,有節制地進行性生活,陽萎會治好的。

7.不育症

男性由於膀胱括約肌鬆弛,使射精返回膀胱,造成不育。

8.瞳孔調節失常

瞳孔的大小是隨著光的強弱刺激而變化的,它的變化也是由植物神經控制的,由於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瞳孔對光反射會減弱或消失,有時一側或兩側呈不等的痙攣性縮小,不能正常地調節進光量。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含哪些病變呢,會引起身體哪方面的症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含哪些病變呢,會引起身體哪方面的症狀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含哪些病變呢,會引起身體哪方面的症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