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集權體制的威嚇對被統治者多少有震懾作用在高壓重刑之下,芸芸百姓鮮敢違抗政府;不過,一旦欺凌濫權到民不畏死的地步,即使手無寸鐵者也不會再怕暴政,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自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幾乎每一帝國朝代都因民變蜂起而最後政權易手。官員在民間代行皇權,欺凌與濫權必來自官府,故官府之良窳,實關係到地方的治亂。若官員勤政愛民,處置得當,人民感德,必然相安無事;若官員貪贓枉法,不顧民瘼,民間積怨,必有決堤之一日。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農民起義

萬曆怠政,官僚體制雖然依舊照章運作,但主事者已難以發揮領導作用,而張居正整肅官常,並未竟全功,反而使官常更加混亂。再由於軍費龐大,皇室宗藩奢侈浪費,財政不濟與混亂,官府缺錢,於是增加額外稅收,勢不可免,而增稅之負擔無非由平民百姓承擔。所謂額外稅收,即漫無標準,中央失控,地方更肆無忌憚,小康者尚可應付,貧窮者則無以聊生。官員俸祿不足以養廉,貪汙腐化視為當然,申時行以首輔試圖以倫理道德標準,提高京官的操守,並無效果。地方官搜刮,京官既有考核地方官之權,幾無不接受地方饋贈,於是上下勾結,賄賂公行,肉腐蟲生。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萬曆皇帝

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乃帝國的棟樑,棟壞梁折,則帝國之崩潰只是時間的問題了由於土地集中在明朝早已其來有自,且每況愈下,故社會上廣大的農民既負擔深重的賦稅,而所擁有的生產資源甚微,收成好已感難以維持,一旦收成不好,便無以維生,向富室借貸,又要面對借一償四的高利貸剝削。沒有土地的佃農必須交納極不合理的租金,生活更加痛苦不堪民生既困,而政府搜刮不止,於是“中原地方近以礦稅鹽三課,民怨騷然物貨不通,關津蕭條”,此萬曆二十八年(1600)朝鮮謝恩使節之所見,可謂旁觀者清。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農民賦稅繁重

亦可知明帝國進入17世紀之際,因官府需索無度,導致民力衰竭,已見滿目瘡痍的景象。在苦不堪言的情況下,許多貧民為了逃避稅役與租金、為了混一口飯吃,投靠富室豪門為奴。僅僅為圖一飽,不啻鬻兒賣女,根本是舉家立下賣身契,列為奴籍,過牛馬般生活,成為明季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明季蜂起的所謂農民起義,源自極為艱困的陝北,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民怨積爆,鋌而走險,便如決堤之水,一發而不可收乃勢所必然。崇禎年間,即17世紀上半葉,由於氣候異變,連年災荒,目擊者道經陝北延安府時有謂:“自去歲(崇禎元年)一年無雨,草木枯焦”,足見情況之嚴重。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草木枯焦

此後災區災情日益擴大,糧價日貴,饑民益多,若不逃荒,唯有去當盜賊。然最初民變之主要分子並非饑民,而是叛兵潰卒。兵之所以叛,卒之所以潰,或因政府欠餉,或因將官冒領剋扣,遂使生活無依,其遭遇實無異於饑民。盧象升於崇禎十年(1637)閱兵晉邊,“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褲者,有少鞋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如此兵卒,若不私逃,唯有叛變;故無以為生之兵卒成為陝西民變的主力,不足為奇其實,崇禎登基之前,民變已起,痛苦難忍的無知小民,莫不是下層社會里怨聲載道走投無路之輩。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官逼民反

由於身心的需求最易受邪教之蠱惑,於是山東白蓮教吸收無告怨憤之民,惑之以妖術,遂聚眾為亂天啟二年(1622)白蓮教徒號稱十萬之眾,攻掠城市。此變雖於年後平定,然數年之後,陝西民變大起。陝西民變之民,最初不過是打家劫舍的毛賊,俟因飢餓人數愈聚愈多,不僅搶劫富室,進而攻掠城市,到處流竄。天啟七年(1627)饑民攻入澄城,劫殺縣官,官軍進剿,反為所敗,不可忽視的陝西民變於焉揭幕,遂即星火燎原,燒遍陝北、陝中。民變的擴大要因眾多饑民的響應於此也可見農民起義部隊原是流民,由民變寇,無非因民飢難忍,到處覓食,因搶食而起。

在集權體制的高壓重刑之下,農民起義是如何爆發的?

饑民暴動

民變一旦擴大,加入的分子也日趨複雜,亡命之邊兵、礦工、回民、土賊等等均先後加入,最後連潰敗的官軍兵卒也參與變亂,此後農民起義部隊的頭目包括李自成、張獻忠在內,都當過兵。兵卒帶來的武器既不可同日而語,人員亦非僅烏合之眾。隨著明廷剿撫無效,農民起義部隊流竄的範圍也就愈來愈大,從陝西分別流竄到甘肅、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地。終究到底,由於不惜民瘼,重賦苛徵竭澤而漁,民不聊生而民有變,實屬官逼民反,咎由自取。農民起義不息由於饑民不絕,逼民為寇,民寇搶掠官府,殺繆宗室官吏至慘,亦可知民怨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