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满清入关的?

恢复的广告


崇祯死亡是在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进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已经从北京传到长崎。日本人刚听到这消息是不太敢确信的。从前,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是学生对老师般的尊敬,但这种态度在元朝灭亡南宋后逐渐在消失,除了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出自野蛮草原部族,最重要的原因是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的惨败,造成日本人逐渐产生鄙夷中土的心理。在后来朱元璋灭掉蒙元,日本再度萌发了再次和大明朝贡的想法,并继续奉大明为正朔,虽然大明与日本的丰臣秀吉爆发过万历抗倭战争,但此后主政日本的德川家康家族很快恢复了对大明的关系,毕竟出身汉人的朱元璋建立的大明从法统和礼仪上来讲完全符合汉家文明,因此日本基本算得上尊崇的。然而,满洲女真和蒙元一样兴起于华夏九州之外,从发祥地来说满洲统治者算得上是异域蛮邦入主中原。

其次,满洲人“金钱鼠尾辫”的发式极其丑陋,整个头颅表层的发毛几乎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下了一根仅可穿入钱孔的辫子,这显然与传统汉文化讲求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大相径庭。再次,满洲人在马上得天下,本身又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蛮夷的身份来替代传承千年的汉文化显然也不是日本人所能接受的了。

因此,满清入关后,日本人对清王朝非常鄙视,甚至在清朝主动向日本抛出橄榄枝,希望日本能够像侍奉明朝一样继续确立朝贡体系时,日本统治者赶紧利索的在两国文书中直斥“中原,天子国;彼虏,小丑也。”,从日本的态度上来讲,满清所谓的正统在他们的眼里根本一文不值,这种情况即便在日本近代史上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1871年,清朝首席代表大臣李鸿章在与日本方面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李鸿章本打算在条约中自称“中国”,但日本人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让双方谈判彻底陷入僵局,可见日本自始至终都未能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感叹“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同时为了表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竟公开表示自己才是正统的中国人,甚至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中直言不讳的写道:“国号数变,遂为北狄(满洲)所并,今岂足以称华乎?……皇统传道并得,与天壤无穷,国号不变,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独我大日本而已。”


昭昭暮暮


清军入关发生在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在明将吴三桂的应合下,攻入北京,打败李自成,定都北京。

此时日本政权是刚打败丰臣政权的德川慕府政权。因为明军曾在40年前帮朝鲜在露梁海给丰臣秀吉致命一击,也为德顺政权打败丰臣政权创造了条件,所以,德川政权对明政权还是有感激之情的,对清政权并没有好感,反而同情明政权,曾一度嚷嚷要出兵朝鲜。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局势。

当时,有三艘日本商船因天气原因,误飘至关内的晖春,船上共有58人,被当地人当作诿寇,当场打死19人。由于当时战事复杂,清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遂派人把人船送回日本,以按抚日本,表示不愿与日本为敌。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民族,既好勇斗狠,又非常不自信。从唐朝就学习了中国文化,并且始终认为中华文明是同根共祖,并在很长段时间以"中华""九州”自称。对元朝,满清称蛮夷,甚至一度意淫自己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在元朝并没有元朝建交。在听到满清入关后,很大一部分人嚷嚷着要出兵保护大明,但在清廷派人把人船送回来后,知道了清军实力强大,连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试想,当时要是出兵对日本还是相当有利的,最起码把琉球群岛收入囊中还是有可能的,可惜没有这个胆识。


车工00


明朝灭亡之后,中华文明圈内掀起了一股悲伤之风,甚至还有像朝鲜国王率领众臣向明朝方向跪拜的事情。

而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于明朝,日本是一种崇拜的心理,毕竟当时的日本真是蛮夷之地。

所以得知明朝灭亡之后,日本十分的震惊和意外,并且也对明朝被蛮夷灭亡感到了羞耻。

然而明朝灭亡不久,日本便屁颠屁颠的开始以华夏正统自居,公开视清朝为蛮夷。

在当时日本的记载众,经常出现中原,四方蛮夷等字眼,其实就是日本在以正统自居。

甚至还出现了日本以中国自称的现象,日本那些士子和大臣们,十分乐意这种行为。

因为如此一来,似乎日本这个民族就彻底成为了优等民族,而周边国家,自然而然成为了蛮夷。

日本在宋朝之后,基本就不在学习中原文明,转而是继承和发展其本身学习而来的大唐文明。

宋朝灭亡之时,日本天皇就曾经接纳过不少宋朝移民,并且当时就有了窃取华夏正统的意图。

当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日本人再次沦为了大明“文化上的附庸”,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对于明朝,其依旧是敬畏。

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当年伐明,遭遇到挫败之后,转而又开始了向明朝取经,日本的海禁就是从明朝学习而去。

幕府的统治得已延续这么久,其实也是借鉴了明朝的相关制度。所以日本当时对于明朝,依旧是仰望的姿态。

在日本人的记载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其感叹明朝地大物博,文化繁荣,正如那句:明朝是万里锦绣江山,假如能取得北京,但请天皇移驾北京。

而当日本人意识到明朝真正灭亡,汉人已经臣服满清之后,日本便开始了沾沾自喜。

也就是说日本开始了以华夏正统自居,还说着一些清朝蛮夷之国,我等文明之邦,岂可与蛮夷相通的话。

总之可以理解为日本人意淫,借着清朝灭亡明朝之机,将灿烂的华夏文化据为己有。

很多人说施琅当年曾经建议征讨过日本,其实背后就是日本对清朝不通国书,还贬斥清朝使臣。

但是终究清朝还是没有力量征讨日本,到了清朝末年,面临着同样的民族危机,日本又开始了标榜自己的文化。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日本单一民族,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将华夏文明努力变为自己的荣耀。

这一时间,日本对清朝的态度那是赤裸裸的恨意,认为清朝何德何能,居然能够拥有如此锦绣江山。

而且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便流出了许多文章,例如《告十八省豪杰书》,其中就将满清说成了蛮夷,号召汉十八省的豪杰们一起来推翻。

从这件事情来看,日本这个民族同中华,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


小司马迁论史


逸美轩居士曰:首先,日本人也是炎黄子孙,是我们同文同种的同胞兄弟,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兄弟之邦,是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成员。

宋朝灭亡后,日本始终不承认元朝的地位,仍以宋为正统。

明朝灭了元朝过后,日本才开始跟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奉明为正朔正统,继续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

明朝灭亡后,日本拒绝跟满清交往,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

满清灭亡明朝之后,施行剃发易服和十从十不从之纲,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清朝是蛮夷建立的,并非中国正统文明传承者。

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凡是圣人所在的地方、礼仪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称之为中国”。

日本人和中国人都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

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

声明:根据广大网友的提议,本人不欢迎五毛、喷子、毛粉、蛾粉、黑粉,发现直接拉黑!对于不专业的评论,恕不回复!

本图文均系原创,请勿抄袭!欢迎正义人士评论、转发、关注、收藏。



逸美轩居士


明末满清是异族,入关叫侵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日本人来了,“日中亲善”,要“大东亚共荣”,日本地处中华文化圈——“天下”——的边缘,领土狭小,资源匮乏,灾害频仍,所以他们始终不忘争夺生存空间。要为自己的的侵略寻找合理合法的依据,就搬出蒙古、满清入主中原的史实:为什么他们有资格逐鹿中原,我们就不行呢?根本就在于,日本人来到中国,早有缜密计划在心,通过移民、奴化教育等措施一步步地同化被占领区的中国人,而不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同化。

从历史角度,抑或说以当时明朝治下的诸民族来看,满清入关的种种行为是异族入侵,是亡国灭种,是毁祖庙灭社稷,虽然汉族士人部分地采取合作,但是终清一朝,以类似“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反抗运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同样,日本也效仿满清侵略中国,是异族入侵亡国灭种,日本入侵之后尽管抗日运动曾经处于低潮,尽管反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反抗运动从来没有间歇过,光复河山的运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满清入关和日本侵略都给中华大地极大的破坏、制造了人道主义灾难、对中国文化源头的残酷践踏,皆有欺师灭祖之嫌。满族入关和日本入侵都是一样性质的,都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侵略,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分析,没有任何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征服的结果和在中国实行的政策,即后金成功的征服了中国并与中国既有民族——汉族相融合(很大程度上是被汉族同化),接受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和人文认知;而日本则失败了,他在中国推行的是殖民政策,仅仅把中国作为一个殖民地和资源供给区,而这个不一样的结果又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挑灯看剑吹角连营


“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華夷変態》。

日本人对待清朝入关的态度,大概可以用《華夷変態》(かいへんたい)序文中的这句话来概括。

晚明以来,日本早已脱离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秩序,并试图构建幕藩体制,1592年开始的壬辰战争正是这样一种情绪的终极体现。

对于清朝的崛起这件事,日本的态度与当时的朝鲜遥相呼应,形成一种诡异的重叠。日本视清朝为“虏”,或者直接称清朝为“鞑靼”,认为“中原,天子国;彼虏,小丑也”。这些话充满着华、夷之辨的意味。

由此可见,日本江户幕府当时对清朝是极为鄙视的,对清朝入主中原这件事,更是不屑。

正如前面提到的《華夷変態》的序文,日本江户幕府将明清易代视为“华夷变态”。在儒家的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以先进文明而自居,所以才会对清朝顶替明朝,成为儒家世界的天下共主而有所质疑。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唯有继承儒家道统的日本才可以被视作是“中国之地”,也唯有日本才能担当东亚世界的新主人。如此看来,传统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文化认同,在1644年以后遭到瓦解。

我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日本人说这些话,并不代表他们忠于明朝,或者忠于儒家文化,也并不代表他们的话就是正确的,你就要沿用他们的话里的逻辑指斥清朝。我们只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话都是有特殊的政治意图的。


HuiNanHistory


满清入关,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强烈的痛恨当中带有少许嫉妒、不甘。

为什么会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国,能够学到把京都建筑都按照长安城来布置,可谓是全盘接受之。中国对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灭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这次满清灭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为什么会嫉妒?日本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到过,日本上下的生活相当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陆发展的念头。当然,日本的对象是朝鲜,对于中国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满清入关,手握中华锦绣河山,没嫉妒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会不甘?你乃中华化外之人,日本怎么说也是中华圈,凭什么你占有神州。日本人几百年打了好几场仗,连朝鲜都没一块地占住。

古代历史上,日本跟中国打过几次仗,但是被中华帝国狠揍,他们基本没什么怨言,先进打落后没怨言。对朝鲜则不同,日本人自认为是神国之民,对他们是相当残暴的。

“我们准备出兵南京,保卫大明王朝,你们朝鲜人打算怎么办?”清军打进中原,日本人出于华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强烈的出兵干涉冲动。

当然,日本人最终没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没实力对抗满清。尽管如此,日本人视满清为鞑虏的看法是不变的,而藩属清朝的朝鲜更加遭到轻视。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书,就如同书名“华夷变态”一般,日本视清朝代替明朝为不当,清朝没资格当中华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开来,问题就不简了。既然神州沦陷,那么保留中华文化的日本,始终如一地坚持儒家道统,血统纯正、品质没问题,就有撑起道统的合理性。

干脆,日本人就自称“小中华”,到了清朝衰弱之后,他们就闹出更多的事情来。这个问题的看法蛮多,小编抛砖引玉一下,你有何高见,不妨留言讨论!


子屠龙


”崖山之后无中华“与”满蒙非中国“的论调最初正是日本人的发明。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然而日本一直游离于这一体系的边缘。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当时日本的圣德太子就遣使向隋炀帝递交了一份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的国书,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向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发起挑战,要求获得与中国平等的国际地位。在宗藩朝贡体系下王和皇的界限是分明的,只有中原天子才有资格称帝,而藩属国君主一律只能称王。在当时中原的逻辑话语中天子所统治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天下,天下各国皆为天子的藩属。而日本统治者称天皇,自称神国,日本甚至借鉴了中国天子受命于天的理念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天下体系”:在圣德太子遣使隋朝的七年前日本就曾出兵攻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策划了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侵略计划,由此引发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倭援朝。丰臣秀吉还一度遣使琉球、老挝、吕宋等国,要求各国向日本称臣进贡,试图构建以日本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然而丰臣秀吉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不仅没实现他吞并朝鲜并进而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图谋,反而严重削弱了丰臣政权的实力。事实上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并非直接交战的中国大明王朝、朝鲜李氏王朝、日本丰臣政权三方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两个没直接参与这场战争的人物:一个是德川家康,另一个则是努尔哈赤。

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王朝花费的经费支出平均每年高达240万两左右,战后的明朝迅速出现了财政赤字。同时由于辽东明军被大量征调到朝鲜战场客观上为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天赐良机。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结束二十年后已大体上统一女真诸部的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诏书,以此为标志正式起兵反明。此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在统一女真诸部的基础之上又打败了李氏朝鲜王朝、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从而消除了入关灭明可能遭遇到的侧翼威胁。1644年清军在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导下入关驱逐了北京的李自成大顺军,随后大举南下荡平了南明和农民军残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氏家族的郑克塽献上降表,至此最后一块奉明朝正朔的土地也降服于清朝。明亡清兴的这段历史在当时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引起了不同程度的震动,事实上这并非日本特有的现象,在朝鲜和越南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朝鲜在明亡之后仍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并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视清王朝为蛮夷之邦。当时朝鲜士人中不乏鼓吹北伐主张的——他们主张同台湾郑氏以及各地的反清复明组织联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三藩之乱时朝鲜也曾暗中坐观成败,伺机有所举动。相比之下日本对清朝的态度就较为纠结了。

一方面日本对清朝是有几分嫉妒的: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而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使日本饱受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因此一直以来日本就始终存在着一种“大陆情结”——对富庶辽阔的亚洲大陆充满了艳羡之情。这种大陆情结同在中原文明影响下形成的天下体系思维观结合在一起使日本一直对东亚大陆存有扩张野心。丰臣秀吉前后出兵近30万试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结果不仅没能实现入主中原的打算,连朝鲜也没能占到一星半点土地。相比之下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在崛起之初其实是很弱小的——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曾给努尔哈赤去书声称:“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致书水滨三万女真之主”。林丹汗这话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但当时努尔哈赤的实力的确是相当有限的——在与明朝的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动员起来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左右。况且在日本人眼中女真不过是刚从原始部族过渡而来,属于中华化外之民,而自己早已是汉字文化圈的一员。自认为文化先进、兵力也更强的日本死活想不明白清朝怎么会入主中原。当然这种想不明白的背后还有一层含义:自己为什么不能入主中原?所以日本对清军入关其实是怀有几分嫉妒情绪的。

除了嫉妒之外日本对清朝还有几分畏惧心理:在日本人眼中满人与蒙古人一样是作为外族入主中原,而蒙古人当年曾两次东征日本并对日本造成重创。蒙古入侵的阴影使日本人记忆犹新,如今外族再次入主中原,日本方面不确定清朝是否和元朝一样具有浓厚的扩张征服意识。就在清军入关的1644年3艘日本商船因海难漂流到关外的晖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当地部落诱捕,其中幸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尽管清政府为避免树敌过多而放回了这批日本人,但在当时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日本方面误以为这是对日本的武力示威。加之这一时期东渡日本的明朝遗民大多渲染清军的残暴行径,一时间日本不禁开始担心清朝是否有入侵日本的图谋。因此在清军入关前后日本加强了对清朝情报的搜集工作并加强了西部沿海地区的防务。

随着明亡清兴成为既成事实,而日本也逐渐打消了关于清朝入侵的顾虑之后日本开始将清军入关视为华夷变态:清军入关30年后的1674年身为德川幕府官员的林春斋将来长崎贸易的中国商人提供的关于明清鼎革的情报系统整理后编写成《华夷变态》一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也”。事实上日本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之下早已萌生了“小中华”思想:日本大和政权在征服本土原住民的过程中就将原住民称为“虾夷”。既然日本已不再视清朝治下的中国为华夏正统,那么很自然地便开始自视为秉承了华夏正统。一开始这还只停留在学术层面,然而随着近代军国主义兴起之后日本开始把这种理念作为侵略战争的宣传工具——这也就是”崖山之后无中华“与”满蒙非中国“等论调的最初来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正好手里有一份专业研究论文《清朝与日本之间的情报搜集》,我列举下日本当时最关心的是哪些大陆情报,大家自己得出结论吧。



日本对于明清换代的情报来源主要来自二个,一个是访问长崎的明朝商船,他们传递的消息被日本人称为“唐船风行说”,这些情报会专门搜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见日本对于中国情报的重视。


崇祯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进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已经从北京传到长崎。



日本人刚听到这消息是不太敢确信的,正好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发生海难,漂流到关外的晖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当地部落诱捕,其中幸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当时正全力应付李自成和明朝势力,为了不多增加敌人,对日本采取了亲善政策,这批日本人后来由朝鲜渠道转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却以为这代表了清朝新政权对日本的武力示威,当时一度恫吓清朝属国半岛国“ 日本准备向南京出兵,协助保卫明朝“。这反映在当时的德川幕府高层中,有一批人确实是对清朝攻占北京很不满的,在他们看来,明朝与日本都是文明国家,而满州人却是蛮夷。




或许有些人会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发生了战争么?为何日本人会天然的站在明朝一边?


首先的原因是与明朝发生的战争的是 丰臣氏政权,而1644年的日本却是德川氏政权,在民族主义尚未出现的当时,万历援朝之战被看成是”丰臣家“和”朱明“的战争,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样,都是丰臣家的死对头,那么德川政权和明朝亲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讲到这里。


闭家锁的红枫



满清入关在我国历史看来那就是改朝换代大势所趋,因为当时明朝已经灭亡,被农民军李自成取代,满清认为时机成熟所以乘虚而入,尽而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满清的成功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两代帝王的酝酿,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他们时刻都想和大明平起平坐梦寐以求入主中原,因为这是他们终极目标,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山海关那一刻,也正好完成了先汗们的遗愿。

开始时清朝叫后金,他们本身就属于原东北女真族一支属建州女真,先前明朝一直统治着东北,在此地置有建州卫所,女真兴起算明朝内部事务,毕竟太祖努尔哈赤还和明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万历年间,李成梁所部征讨阿台,误杀其向导阿失,于是他把其子努尔哈赤收为人质,却一直对他恩惠和纵容,也让努尔哈赤成了明朝的掘墓人。所以从李成梁后,明朝在辽东局势根本就无法控制,努尔哈赤反而背信弃义,蓄意壮大实力,扩大地盘,于次年进攻抚顺。这也就有后来的政权建立,以七大恨与明朝势不两立,原因就是明朝杀死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其实早些杀他亲人的李成梁已算愧疚,采取分而治之,也间接壮大努尔哈赤实力,努尔哈赤相反却以此为借口反明。



而在日本人看来,明朝和后金是两码事,根本就不算明朝内部事务,他们就像对待蒙元崖山之后无中国一样,举国戴孝,为南宋陈哀,反而把南宋认为正统,示蒙元为北方夷狄,无论改头换面也改不了两者分别本性。同样他们也把满清这样认为,把明朝示为正统,所以日本人看法和西方人无异,在他们标注的地图上,也不会把明朝画得那么大,顶多占有东北部分地区。所以这也正是一种误区,你这样看待,可对方却没你这样想,满清入主无非就是想改朝换代,因为在之前的辽朝,完颜女真,蒙元已经主宰过中原,现在他们也伴有这种诉求,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之间争夺已有数千年之久,都是围绕长城一线争夺,满清的崛起也许是最后一次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竞技,在它统治时期消除南北的分歧,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和谐,也使满蒙一家,满汉全席。



日本人这样认为主要还是受文化的驱动,因为日本最早受唐文化影响很深,仰慕唐文化,尽而把宋文化和明文化统称的汉文化示为榜样,而却反感那些中原北方的蒙元和满清,他们到来是对汉文化的摧残,两者统治后,而自己却认为自己保留纯正的汉文化,在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中直言不讳的写道:“国号数变,遂为北狄(满洲)所并,今岂足以称华乎?……皇统传道并得,与天壤无穷,国号不变,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独我大日本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