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并非是迷信,是有科学依据的

"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并非迷信,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几天前,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有一个已经上大学的儿子,隔三差五就回家,把穿了一个星期的衣服带回家让他妈妈洗。

还经常和妈妈手拉手去购物,基本上,他儿子要买东西,都必须征求母亲的意见。

这个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非常依赖他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妈宝。

我最好的朋友说,我真没想到一个上大学的人会如此依赖他的母亲,他的儿子必须要受良好的教育,那就是独立。

听了我最好的朋友的话后,我突然想到一个句子:男孩子要回避自己的母亲,女孩们需要避开她们的父亲。

对于这一论点,如果是在身体方面,可以指导孩子正确的性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尤其是女孩。

但是呢?如果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其他方面,如情感和性格。

我认为应该是男孩避开他们的母亲,但是女孩不必避开她们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说?

我相信现在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但也不必为这件事而担心,这是有根据的,让我们来看看。

为什么要避母呢?

1、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能力。

妇女更加需要谨慎,特别是在照顾子女的问题上,母亲将在许多方面为子女工作,这将影响到子女独立能力的培养。

许多母亲过于细心地照顾儿子,导致几岁的孩子不能独自穿衣吃饭,甚至每天早上上学前都不会整理书包。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男孩长大后必须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母亲不应该再这样一丝不苟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了。

孩子们有很多事情需要独立去做,这样他们才能培养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一些生活技能时,母亲必须要求孩子自己做事,而不是为他们工作。

2、可能会导致男孩成为妈宝

无论在电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人都讨厌妈宝男,因为这样的男人没有能力独立处理事情。

尤其是在家庭问题上,男人总是要告诉母亲家里的琐事,这很可能导致家庭战争,夫妻生活不快乐,所以一旦遇到妈宝男,女人会仔细考虑到底要不要嫁。

许多男孩之所以成为妈宝男,正是因为他们与母亲没有一定的距离,与母亲太亲近,所以他们不觉得把婚后的小事告诉母亲是不合适的。

事实上,当孩子长大后,他们必须有能力独自生活,能够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这些都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他们不应该让母亲帮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这对小夫妻的生活总是和婆婆的生活有关,恐怕我们都觉得有点尴尬。

3、这会导致性别混淆。

孩子从三岁起就有性别意识。如果男孩经常与母亲有密切接触,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是俄狄浦斯情结。

例如,许多男孩已经上过小学,和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五到六岁时,他们和母亲一起去异性浴池和厕所。

他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性别意识的混乱,或者不清楚自己的性别。

儿子避母可以远离这么多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女儿不回避父亲有很多好处。

1、培养女孩的勇敢性格。

大多数女孩都是软弱而安静的,所以她们缺乏冒险精神,生活中总是胆小,害怕受伤。

而母亲大多更小心地照顾孩子,总是让孩子远离一些潜在的危险,但父亲更粗心,更容易教育处孩子粗糙的性格,这就能培养出孩子的勇敢性格。

2、可以让女孩更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许多女孩缺乏安全感,因为她们的父亲一年到头都不参与家庭建设。

可是在每个人的印象中,女性已经是弱势群体。如果女孩没有父亲的保护,她们可能缺乏安全感。

即使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她们也不敢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对抗这些,如果她有父亲的保护,女孩的安全感就能得到提升。

3、可以对儿童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培训。

父亲往往不像母亲那样一丝不苟地照顾孩子,这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例如,当孩子跌倒时,母亲可能会立即抱起婴儿,父亲则会安慰孩子,然后告诉孩子今后要小心地走路。

例如,在做家务时,母亲可能完全为孩子工作,父亲通常会告诉孩子如何做家务,具体的操作步骤都是由孩子自己做的,这也可以培养女孩的能力。

身为宝妈的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不同的个性应该被赋予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成长时期,母亲应该注意与儿子的距离和教育儿子的方式,父亲在孩子成长时期应该更关心女儿,不是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吗?父亲应该给女儿更正确的指导和信心。

你们认可这句话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